《解放日報》:建制度屏障保食品安全

如今的食品市場,真算得上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一波又一波的食品品質問題,弄得人有些暈頭轉向。近日很多城市都在教市民如何識別食用油的品質,而最新的一則新聞稱:某地在一次食品品質安全專項抽查中,發現食品標簽過半不合格,添加配料、生産日期、産品品質登記等資訊故意不標注現象嚴重。

面對境況堪憂的食品市場,僅僅依靠公眾的肉眼“目測”,或者灌輸一些應急的百科知識,公眾的安全感是無從談起的:一個依靠個人自救的市場,顯然在集體安全上存有缺陷。套用狄慈根的話説:“一個人即使博學多聞,也必然在某個問題上是可憐的外行”。在複雜多變的市場面前,個人的力量總是渺小的。

所以,我們得依靠制度的保護,得依靠公共管理者設計出更加精良的制度,並且貫以可行的措施。自2005年1月1日起,有31項新法規開始實施,其中,有關食品安全的新法規就達到十項之多。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九個部門聯合出臺了食品國家標準的制(修)訂計劃,從2005年起對現有食品行業的國家標準體系進行調整。保障食品安全成為新體系的首要目標。國家質檢總局還將從2005年1月1日起對包括肉製品、奶製品、方便食品、散裝速凍食品、膨化食品、調味品、飲料等十類食品實施食品品質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屆時,未獲得食品生産許可證、未經檢驗合格並加貼QS標誌(QS是食品品質安全的英文縮寫)的散裝速凍食品一律不準上市銷售。

為了保護自己,我們需要避開陷阱,走安全的道路。QS標誌是一個劃分“可行與否”的指示牌,因為食品的品質往往是公眾無法肉眼“目測”的,但QS標誌則讓人一目了然。複雜的自衛措施被簡化成了“淺顯易懂、童叟皆明”的QS標誌知識,公眾的防衛水準也就大大提高了。

一個制度的實施,總是針對兩方面的。QS標誌是針對消費者的,其目標是降低消費者安全進入食品市場的門檻,減少他們在識別食品品質上的成本。而那種“平時到府抽查、過節清理整頓”的傳統管理模式,主要依靠的是人海戰術,與擅長打遊擊戰的“黑食品”企業對壘,在日趨“完善”的造假活動面前,這種辦法雖然聊勝於無,但顯得效率低下,而且常常於事無補,不可以作為治本之策。

平時,我們一談到食品安全保護,注意力就集中在如何讓公共管理者們提高職業責任心,加強日常管理和整頓上。管理者畢竟是人,有著各種人性的弱點:工作累了想偷懶、連軸轉時要打盹,甚至可能“吃人家的嘴軟”,出現腐敗現象。而諸如建立食品安全電子地圖、加強準入審查和證後監管等措施,就是以制度對人、以制度理性來替代人的感性。仔細算下來,依靠制度打擊不合格食品的成本同樣也下降了。

在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面前,人們最大的制勝法寶不是單純強調某一方面的責任,也不是個人的智慧,而是建設科學而可行的制度,這才是真正讓人放心的保護屏障。 (畢舸)

解放日報 2005年1月4日


北京市將面向全社會發佈“食品安全資訊指數”
衛生部門食品安全監管職責明確
全國龍頭食品企業建立食品原料可追溯制度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