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正視加息背景下的家庭債務問題

10月29日,央行上調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並放寬執行“利率市場化”相關政策。雖然此次加息幅度不大,但由於中國經濟內部因素之間關聯性與靈敏度已經形成,以及作為一個經濟體,中國在全球化格局中重要性日益凸現,這一舉措依然引發了國際國內市場連鎖反應。

更為引人矚目的是,自1996年下半年以來的8年中,中國內地利率一直處於“降息通道”,經過連續8次降息,存款利率從10.98%下降至1.98%。去年以來,為是否應該“調頭”加息,眾多學術界、實務界人士展開了近乎話語混戰的激烈爭辯,直到最近,官方口徑依然為“保持利率穩定”。此次突然轉變態度,是否意味著一個訊號,“升息通道”由此打開?眼下,中外觀察人士處於分析、揣摩中。

在關聯性已經形成的狀況下,利率變動與普通社會公眾同樣關係密切。加息對股市投資行為影響最為直接,不容忽視的是,其對家庭金融債務影響也不小。在該方面,于央行宣佈加息後這幾天裏,一些專家通過簡單算術法“解讀”認為,加息對社會公眾償還消費類貸款影響甚微,實屬以靜止的眼光看待問題。

不難理解,今後一個階段,加息對公眾家庭金融債務是否構成重大影響,關鍵要看會否出現連續加息情況。種種跡象顯示,為實現宏觀調控目標,政府部門已經基本竭盡行政手段,但對“行政調控”的效果評估卻出現了矛盾與疑問,要點之一為物價漲幅沒有明顯下降。央行突然加息屬於啟用市場化手段,下這個決心是權衡了各種利害得失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廣大股市投資者利益受損)。既然決心已下,如果産生了預期成效並“試驗”發現存在更大調控空間,繼續加息可能性難以免除。

假設真的進入“加息通道”,社會公眾家庭金融債務問題會變得嚴峻起來。近日,有學者分析認為,目前,中國家庭所負擔金融債務的主要指標甚至超過了美國等發達國家——引起國內媒體一片譁然。家庭為甚。大的統計口徑可能存在疑問,但具體到國內大城市負擔有房貸債務人群,大家切身感受到的債務承擔率指標即每月家庭收入用於支付債務的百分比,高比例地較大。數據顯示,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就獲得平均收入的家庭而言,“供養”一套80平方米均價住宅,以加息前的貸款利率計,超過一半的月收入已經用於債務支出。

處於平均收入水準的居民家庭可能“養”不起房,“民生”不易,自然屬於政府出臺宏觀經濟政策時必須考慮的因素。這牽涉複雜的關係排列,不僅僅是經濟問題,甚至考驗著決策者的執政能力。于“微觀”和個別化層面,公眾自身則需要未雨綢繆,技術性地應對加息可能導致的變化與後果。

首先,正視加息的背景與可能趨勢,公眾應具有順應性調整家庭金融債務結構的意識。也就是説,一旦“加息通道”打開,要盡可能減少家庭負債總額。對於部分既舉債同時又投資股票市場、保險市場的公眾來説,堅決撤出投資資金,以減輕金融負債盤子,屬於應該認真考慮的選擇。

其次,加息的顯著目的之一是從供應與需求兩頭著手,遏制房地産市場過熱。近年來,由於“歷史欠債”過大,城鄉居民改善居住條件起點低下,真實消費需求旺盛是房地産市場火爆的主要原因;同時,低利率對房地産開發與銷售的刺激作用也“功不可沒”。在加息的背景下,對於投資性貸款購房,公眾必須持有慎重態度。要高度警惕房價漲幅趨緩,甚至市場交易價下降,而貸款的資金成本攀升狀況出現——通俗地説,就是“吃雙面耳光”。

事實上,宏觀經濟政策變化與普通公眾利益産生關聯並非剛發生的事,只不過到眼下階段,關聯面已越來越廣、關聯度已越來越高。應該看到,幾乎所有的重大經濟政策變化均會導致不同主體、不同行為的利益得失——它屬於日常生活中必須具有的“方法論”之一。當前,公眾應警惕並預防加息致使家庭金融債務惡化。(袁幼鳴)

中國經濟時報 2004年11月4日


城市居民步入舉債消費時代 房貸佔大比例
潘石屹:加息後房價要跌 高負債開發商懸了
個人消費信貸持續 中國家庭債務比例已超美國
央行升息把“中國債券市場一下打進了冷宮”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