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亞:投資體制改革核心就是放權

——中國投資協會秘書長張漢亞解讀《決定》

在我國的投資管理體制中,投資建設項目失誤和損失嚴重一直是一個痼疾。尤其是近年來,我國的項目投資額越來越大,資金浪費也隨之增多。為此,國務院新近出臺了投資體制改革方案,欲根治這一“沉疴頑疾”。

“政府干政府的事,企業幹企業的事,銀行幹銀行的事,深入改革,該放的全放,不該放的絕不放”,中國投資協會秘書長張漢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擊掌叫好。他説,“這樣企業、政府、銀行都能提高投資效益。”

據國家統計局《中國固定資産投資統計年鑒》等有關資料介紹,1958至2001年我國投資項目失誤率接近投資項目的50%。“八五”期間,我國中型以上項目的成功率為58%,不成功率是42%,投資失敗多數由政策操作失誤所致。2002年有關部門在審計15個省(區、市)國債資金管理使用情況時發現,一些國債項目損失浪費、效益低下問題比較突出。9個省的37個污水處理項目,總投資額58.41億元,其中使用國債資金為19.95億元。但由於前期準備不充分、配套資金不到位以及運作費用不足等原因,有15個項目未按計劃完工或開工,16個已完工項目中,有7個達不到設計要求,還普遍存在配套設施落後於主體工程建設的問題,造成設備閒置,項目整體效益難以發揮。

張漢亞坦言,多年來國家投資項目建設與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根本原因在於現行投資管理體制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新的項目建設監管體制和運作機制尚未形成。他説,一個投資項目的審批要過項目建議書、可研報告、開工報告這三道關,一般起碼需要1至2年的時間,延誤了市場機會。據了解,目前在有關部門待審的項目中,竟然還有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項目。

新投資體制改革方案的要點之一,就是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要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對企業不使用政府投資建設的項目,一律不再實行審批制,區別不同情況實行核準制和備案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讓市場配置資源,讓資源配置更優化”。

這次投資體制改革要解決的另外一個核心問題,是政府投資管理體制。與方案配套,還將出臺政府投資管理條例。今後,政府投資主要用於關係國家安全和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經濟和社會領域。

國家有關部門2002年對國內18個重點機場和38個支線機場建設管理情況進行的審計中發現,大部分機場虧損嚴重,經營困難。已竣工投産的12個重點機場中有9個虧損,累計虧損額14.46億元。38個支線機場中有37個虧損,2000年至2001年度累計虧損15.27億元。其根本原因是投資建設與經營管理相脫節,地方政府參與項目決策和建設,但近2/3的機場建成後由民航部門經營管理,難以形成決策責任機制和風險約束機制。

張漢亞表示,政府投資體制的改革將有利於企業、政府和銀行提高投資效益。政府的審批改革大大縮短了企業的前期決策時間,自然就提高了全社會尤其是企業的效益。政府採用代建制、招投標的辦法,將提高政府公益性投資效益。同時,銀行的貸款效益也將得到提高。過去銀行是國家的,計委審批了項目,銀行就發放貸款,即使現在銀行屈從於政府壓力發放的貸款還有不小的比例,造成了許多的呆壞賬,因此,許多銀行的呆壞賬都是政府投資造成的,現在銀行要獨立審貸,自己承擔風險。

張漢亞説,這次投資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放權,實行誰投資,誰受益,誰承擔風險責任。國家的投資由國家審批,地方政府的投資由地方政府審批,而企業的投資應由企業自己決策。 (記者 高露 實習生 周星文章)

經濟參考報 2004年7月29日


張漢亞:宏觀調控效果需深入分析
張漢亞:應嚴格可行性論證和注重資訊導向
張漢亞:2003年和2004年中國投資發展分析和預測 
張漢亞:投資體制改革面臨良好機遇
張漢亞:長期國債仍應續發
張漢亞:投資領域還沒有出現過熱
張漢亞:我國民間投資諸多政策限制有待突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