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亞:宏觀調控效果需深入分析

目前,在國家採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後,經濟發展表現出比較平穩的態勢。但有關經濟是否過熱的爭論依然不休,有許多問題尚需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進行深入分析,才能作出明確的結論。

投資快速增長是先鋒

固定資産投資具有三大職能,一是對現有生産能力構成需求,促進當年GDP的增長;二是形成未來的生産能力,為今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條件;三是形成新的單位,為社會提供新的就業崗位。因此,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必須以固定資産投資為先導。這次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正是以投資的快速增長為前提而實現的。

去年和今年我國固定資産投資快速增長的主力是工業投資。我國工業各行業的企業效益從2002年開始普遍轉好,自我積累能力增加。作為企業,總要不斷發展,當其有了一定的積累資金,不可能全部用於改善職工的收入,必然要將大部分用於維護簡單再生産和擴大再生産。

在前些年企業效益不好時,沒有能力進行技術改造和擴大生産規模,許多企業的技術水準和生産規模都已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競爭的需要。特別是在加入WTO之後,企業面臨國際市場的競爭,必須通過投資提高自己的技術水準和生産規模,才能增強國際競爭力。因此,投資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成為企業普遍採取的發展措施,新開工了許多項目。

由於企業效益好轉,因企業效益不好而形成的銀行呆壞賬大量減少,銀行效益也得以改善;作為具有經營目標的銀行,對於效益日益變好的企業所開工的投資項目,也願意為其貸款。企業和銀行的積極性,導致2003年第一季度的工業投資比前年同期增長達到49.7%,全社會投資增長達27.8%;1-6月工業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達到51.8%,全社會投資增長則達到31.1%,增幅超過了第一季度。2003年全社會投資增長26.7%,工業投資增長達到39.0%。投資快速增長首先開始於出口大幅度增長的紡織工業、輕工業、機械工業,這些下游行業的生産和投資快速增長使冶金、有色金屬和化工等原材料行業産品供應緊俏,經營效益提高,並導致投資的增加。大部分行業生産的快速增長導致能源供應緊張和能源生産企業經營效益提高,投資隨之增長。工業項目投資的高速增長促進了建築業的發展。2004年第一季度,投資繼續了去年的發展趨勢。

固定資産投資快速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絕大部分地方政府在2002年底和2003年初更換了領導人,許多經濟發展快的地區領導得到了晉陞。新上任的領導普遍感到經濟增長的壓力很大,為了使本地區的經濟快速增長,都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固定資産投資項目的建設上,造成地方項目高速增長。

宏觀調控效果需深入分析

面對投資的快速增長,國家和各有關部門從2004年3月份開始出臺了一系列調控措施。從7月份公佈的6月份統計數據來看,這些宏觀調控措施取得了效果。

這麼快就取得了效果,對投資過熱的擔心似乎可以松一口氣了,但其帶來的問題卻沒有完結。在一兩個月的時間內就實現了從“過熱”到“正常發展”的轉變,總給人不踏實的感覺。任何一項政策從頒布到見效都應該有一個時間過程,對於我們這麼大的國家,十幾萬億的經濟總量,十幾萬億的投資規模,一項調控政策頒布之後,5-6個月,甚至一年見效都是正常的。而在1-2個月見效則是不正常的,特別是對於投資這樣有很大“慣性”的領域。由於國家三令五申,地方政府不能違抗,而實際的投資由於“慣性”慢不下來,少報數據則是應付中央政府的最好辦法。

經濟發展、投資建設和資金運作都有一定的規律性,猶如一條大河,滾滾向前。如果在某一環節突然發生大的堵塞,必然給上游和下游都造成災難。目前,在投資增幅快速下降的情況下,煤電油運的緊張依然沒有緩解,説明生産依然火爆,特別是重工業的生産仍然快速增長,如果産品的銷路變得狹窄,將産生新的需求不足。一些地區的企業效益已發出危險信號。

對於宏觀調控的措施,雖然國家一再提出不能“一刀切”,但在執行過程中,為了從數字上達到控制的要求,許多地方政府和銀行還是採取了“一刀切”的辦法。由於國有企業都與政府有密切的關係,外資企業又不能隨便動,於是控制貸款指標和投資規模的“刀”在許多地方“切”向了民營經濟。國家和各地政府前幾年制定的一系列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又都變成了一紙空文。

我國經濟並不脆弱

我國經濟從去年到今年的快速發展中,一些政府官員和經濟學者總覺得不踏實。經濟增長快一點、慢一點都使人坐立不安。其實,我國的經濟並不是那麼脆弱。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經濟總量龐大的大國,政府和企業都積累了很多發展的經驗,特別是經過1993年-1997年的治理通貨膨脹和1998年-2002年的解決需求不足的歷程,使我國政府掌握了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應該能夠從容應付各种經濟形勢的變化。

由於各種因素的作用,經濟發展出現一些波動是必然現象,完全不必大驚小怪。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呈波浪型發展,只是振幅的高低有所不同,但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作出限制發展的規定。也沒有一個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是穩定在一個固定的速度上增長的,而是能快就快,該慢就慢。

我國經濟發展剛剛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最好時期,也是企業為適應經濟發展和應對進入WTO而進行技術改造和擴大生産規模的關鍵時期,投資增長快一些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在不斷提高效益的前提下,能快就快,不要老是在是否“熱”上爭論不休。

在我國已進入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根據市場發展和競爭需要進行投資,自己承擔投資風險,銀行根據對企業投資效益的評估,為企業有效益的項目提供貸款,同樣是自擔風險,國家沒有必要對其干預。世界各國的政府都是鼓勵企業投資的,而不是限制。因此,宏觀調控不應該以企業為對象,而應是那些急欲發展經濟的地方政府的勞民傷財的投資行為。 

特約撰稿 張漢亞

張漢亞,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兼任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投資經濟系主任、中國投資協會秘書長、《中國投資》雜誌社社長兼總編。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預測、經濟管理、投資管理及投資項目的社會評價。曾獲國務院頒發的科學研究政府特殊津貼。 

中國證券報 2004年7月27日


張漢亞:應嚴格可行性論證和注重資訊導向
張漢亞:2003年和2004年中國投資發展分析和預測 
張漢亞:投資體制改革面臨良好機遇
張漢亞:長期國債仍應續發
張漢亞:投資領域還沒有出現過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