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貿易與我國經濟增長

近年來,進出口貿易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發揮了擴大需求規模與優化資源配置的雙重功能,對工業化和産業結構升級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提示:上半年,我國進出口總額5230億美元,同比增長39.1%。其中進口額和出口額分別為2649億美元和258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2.6%和35.7%。進出口貿易不僅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需求因素,也是促進國內資源優化配置、加速工業化進程和産業結構升級、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途徑。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進出口貿易在各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其作用更為突出。

一系列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已表明,進出口貿易與一國經濟增長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繫。概括起來,進出口貿易在經濟發展中的基本功能是擴大總需求,通過擴大進出口貿易規模和凈出口,可以促進相關産業的快速增長,並間接增加國內就業與稅收。同時,一國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擴大具有比較優勢産品的出口、增加比較劣勢産品的進口,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産要素的生産效率和利用率,最大限度地促進本國經濟增長。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進口與出口結構上的不同,使進出口貿易對經濟發展又具有資源轉移和促進産業結構升級的功能,即通過初級産品和一般加工産品的出口和投資品的進口,實現國內資源在不同産業之間的間接轉移,促進國內産業結構升級和工業化進程,進而推動經濟增長。

進出口貿易的需求功能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改革開放之前進出口貿易的需求功能較弱,以資源配置功能為主。1980年至1990年期間,進出口貿易的需求功能逐步增強,但資源配置功能依然佔據主導地位。1991年以後進出口貿易的需求功能大幅度增強,資源配置逐步成為次要功能,出口作為重要需求因素,成為我國産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之一。

(一)進出口貿易總額和出口總額佔GDP比重的演變情況。

改革開放之前,受經濟發展水準較低、國際環境限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相對較慢,進出口貿易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的需求作用十分微弱。改革開放以後,隨著進出口貿易規模的快速擴張,進出口貿易總額和出口占GDP的比重大幅度提升,分別從1978年的9.8%和4.62%提高到2002年的49.03%和25.72%,進出口貿易作為需求因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也大幅度增強,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需求因素。

(二)出口在總需求中的變化情況。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投資和消費等國內需求拉動的,出口作為需求因素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很弱。1978年以後,隨著出口規模的快速擴張,出口在總需求中的比重從1978年的7%大幅度提高到2002年的24.2%,投資在總需求中的比重也從1978年的27.92%大幅度提高到2002年的39.06%,消費佔總需求的比重則從1978年的65.08%下降到2002年的36.74%。從需求因素的變化看,改革開放以後出口和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大幅度增強,而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相對下降。需要注意的是,總需求的結構變化,特別是投資與消費比例的相對變化,是經濟發展水準提高後,消費結構和出口産品結構提升引發産業結構提升的結果。但出口所佔比重的大幅度提升説明,在經濟結構升級與經濟發展過程中,出口作為重要的需求因素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已大幅度提高。

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結構轉變及其資源配置功能

除需求功能處,進出口貿易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是實現資源從農業和輕工業向工業和重工業的轉移。進出口貿易的這一資源配置功能在改革開放前尤為突出,改革開放以後相對弱化,但仍是我國資源再配置的重要渠道。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進出口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其需求功能不斷增強,但其資源配置功能對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經濟的工業化進程仍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從出口商品結構看,1978年以後初級産品、特別是農副産品出口在出口總額中所佔比重大幅度下降;同期機械及運輸設備出口快速增長。從進口商品結構看,生産資料和機械及運輸設備進口在進口總額中所佔比重再次出現大幅度上升。進出口貿易結構的這一變化表明,改革開放之後我國進出口貿易依然具有很強的資源配置功能,但被轉移資源的行業結構發生了較大改變:(1)初級産品出口所佔比重的大幅度下降説明,進出口貿易的資源配置功能已從改革開放前主要依靠初級産品出口創匯、進口生産資料的模式,逐步轉向製造業內部不同行業之間的資源轉移,通過一般加工産品的出口和高新技術産品的進口,實現資源從一般加工製造業向高新技術産業轉移;(2)在改革開放前期,為滿足生産資料進口的需求,初級産品和輕紡産品出口仍具有很強的創匯功能,但隨著農業和輕工業的快速發展,農副産品和輕紡産品的短缺現象逐步消失,生産能力相對過剩,初級産品和輕紡産品出口除了創匯之外,很重要的作用是解決國內市場需求不足問題。

進出口貿易在工業化和産業結構升級中的作用

進出口貿易在工業化進程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進出口貿易的資源配置功能,將國內資源轉移到工業領域。二是通過工業品的出口加快工業化進程和産業結構升級步伐。

(一)生産資料和機械運輸設備進口在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作用。1990年以後我國經濟再次進入新的工業化階段,並在1996年以後進入新的重化工業階段,生産資料和機械與運輸設備進口也因此快速增長,在進口總額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1953年至2002年期間,生産資料和機械與運輸設備進口增長與工業總産值的增長波動趨勢基本一致,生産資料和機械與運輸設備進口較快的時期,我國工業總産值增長速度也較高。

(二)進口對國內投資增長的影響。進出口貿易是通過出口“創匯—投資品進口—投資—工業化與産業結構升級—經濟增長”這一過程,實現其促進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作用的。因此,進口與國內投資增長的關係是反映進出口貿易與工業化和産業結構升級關係的重要指標。分析表明,我國固定資産投資與進口之間存在很強的互為因果關係,1953年至2002年期間進口總額、生産資料進口和機械與運輸設備進口增速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以分別拉動國內投資增速提高0.844、0.822和0.374個百分點;1953年至1980年期間,進口總額、生産資料進口和機械與運輸設備進口增速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以分別拉動國內投資增速提高0.8436、0.8237和0.4561個百分點;1980年至2002年期間進口總額、生産資料進口和機械與運輸設備進口增速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分別拉動國內投資增速提高0.8614、0.254和0.1532個百分點。這一結果説明,進口、特別是生産資料和機械與運輸設備進口是決定我國投資增長的重要因素。從不同時期進口對投資增長的貢獻看,雖然改革開放以後進口總額對投資的貢獻高於改革開放之前,但改革開放以後與投資直接相關的生産資料和機械與運輸設備進口對投資的貢獻明顯低於改革開放之前。

(三)工業製成品出口與工業化和産業結構升級的關係。出口規模的擴大和出口産品結構升級,可以拉動國內工業發展,促進産業結構升級,加速工業化進程。改革開放之前,工業品出口規模較小,且以輕紡産品為主;工業品出口的主要功能是為生産資料和機械與運輸設備進口創匯。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我國出口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工業製成品出口的快速增長,出口成為彌補國內需求不足、促進工業增長的重要需求因素,工業品出口占工業總産值的比重從1980年的4.39%大幅度提高到1990年的11.17%和2002年的23.23%。特別是重化工業産品出口規模的迅速擴大,不僅緩解了改革開放前期重化工業生産能力過剩、國內市場需求相對不足的問題,也對1990年以後我國經濟的産業結構升級和再次進入工業化以及1996年以後的重化工業化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分析表明,工業製成品出口每增長1%,會引致工業總産值增長0.667個百分點,重化工業産品出口每增長1%,會引致重工業總産值增長0.506個百分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課題負責人李建偉,課題組成員何亞東 儲昆 王彤,執筆李建偉)

經濟日報 2004年7月21日


五問下半年中國經濟走勢:經濟增長速度9%-10%
上半年我國進出口貿易額突破5000億美元
周天勇:中國需要的最低經濟增長速度
我國經濟增長前景與電力需求
成思危:中國應重視投資效益和經濟增長品質問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