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國強:貿易逆差是一個調控器

關注貿易逆差

今年1-4月出現的十餘年來罕見的貿易逆差,是否會貫穿全年,使2004成為“逆差年”?對此,國內經濟界研究人員的觀點並不一致。有的專家認為今年外貿逆差已成定局;也有專家認為,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2004年全年尚不至於出現逆差,全年仍然可望維持順差局面。雖然觀點相左,但專家們相一致的看法是:在進出口都是高速增長,貿易結構健康發展的形勢下,即使出現逆差也並不可怕,一個基本平衡的貿易差額是符合中國經濟發展要求的。

海關總署發佈前4個月中國外貿進出口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3362.4億美元,同比增長38%,其中出口1627.4億美元,進口1735億美元,分別增長33.5%和42.4%。貿易逆差從3月末的84.3億美元擴大到4月末的107.6億美元。儘管5月份的外貿進出口數據還沒有出來,但據估計仍將繼續保持逆差,而且預計全年貿易逆差的局面基本已定,並稱2004年為“逆差年”。就此,記者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進行了專訪。

“雙高”情形下的逆差是健康的

就今年以來持續出現逆差,隆國強認為,國內需求比較旺盛,帶動進口增長迅速是主要原因。但這次出現逆差是在進口比出口的速度快很多,而且進出口都是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出現的,與一般意義上的進口增長快而出口出不去而導致的逆差有明顯的不同,這種在“雙高”情況下出現的逆差是健康的。因為,從貿易結構來看,出口方面,原材料的出口很少,像石油已從凈出口變成凈進口,機電産品已取代傳統的服裝、鞋帽佔出口比重第一位,而且還會進一步提高。同時,高新技術産品的比重也比較大,也還會進一步提高,貿易結構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優化。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也在增長,儘管比重在不斷下降,但與東亞其他新興經濟體相比,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較慢而結構升級卻比較迅速,依然還有很強的競爭力。

進口方面,第一大類是用於加工貿易的零部件等上游産品,佔40%左右,其增長是由加工貿易出口的快速增長帶動的;另一大類是初級産品,如石油、礦石資源等;第三類是先進的機器設備。

這種貿易結構與我國資源基本匹配,一方面彌補了國內經濟增長的“瓶頸”,保障了國內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又支撐了我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産業結構升級的需要。

總的評價我國目前存在的貿易逆差,隆國強認為,貿易逆差不能簡單地看總量,而應看商品結構。目前,進口增長是健康的,與其他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不一樣,我國進口大量原材料和中間投入品,彌補了國內資源、原材料方面供應的缺口,對滿足國內經濟增長需要,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他説,如果沒有這麼大的進口,國內即便有需求,但是在供給方面存在巨大缺口得不到滿足,GDP就難以實現。因此,隆國強認為,進口結構健康的形勢下,出現逆差不可怕。

外貿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

不過,隆國強也提出,在“健康的逆差”下,從全年看又有不確定因素。在進口方面,從4月開始,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出臺,目前有些已初見成效,比如鋼材價格大幅度回落,但措施真正起作用還有一定時滯。同時,會不會還有新的宏觀調控政策出臺,具有不確定性。隆國強認為,此後幾個月,隨著宏觀措施逐步到位産生影響之後,國內需求會降下來,進口增長速度也會回落,但到底有多大回落幅度還説不準,這與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是否真正軟著陸有很大關係。從中央政策出發點來看,是軟著陸的操作辦法,但“度”把握得如何還需時間檢驗。

出口退稅政策影響也具有不確定性。隆國強説,今年前幾個月國家下決心還清欠退稅,這使得出口企業資金較充沛,對進一步提高企業競爭力有好處。但是,出口退稅率下調及地方分擔部分出口退稅額,由於退稅的時滯,前四個月這些政策對出口的負面影響沒能真正顯現,地方政府對於究竟要分擔多少、對地方財政有多大影響,尚未真正感受,處於觀望狀態,不過,這些政策的作用從四、五月份後將越來越明顯。如果對地方財政影響很大,地方也許就會採取措施,如限制收購出口等等。不過,企業和地方政府到底會採取什麼對策,影響到底有多大現在還難以説清,但是,肯定是下半年影響出口的一個重要因素。

電力緊張也將成為影響貿易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隆國強認為,電力緊張勢必會影響企業開工率,從而影響出口訂單的完成和新合同的簽訂。很多跨國公司為降低風險,會因此分散合同,部分轉移到馬來西亞、墨西哥等地,從而分掉一些訂單。

影響出口的另外一個因素就是貿易摩擦。隆國強認為,目前中國進入一個貿易摩擦的高發期,而貿易摩擦尤其是與美國的貿易摩擦,這將對海外投資者信心産生影響,儘管中國有優勢但也會有一部分投資者放棄中國,存在潛在的負面影響。

另外,隆國強擔心,中央宏觀調控中控制土地的供給也將給經濟發展帶來不確定性。他認為,儘管全國的土地供應量足夠,但一層一層分配指標,會出現有些地方指標富餘,沒人來投資,而有些地方是投資熱點,用地指標又不夠,影響投資,進而影響新的出口能力和下一步的出口。因此,隆國強説,土地指標沒有必要按行政區劃來分配,但不分又有矛盾,這對中央宏觀調控來説也是很大的挑戰。他認為,宏觀調控的靈活度還有空間。

今年將是“逆差年”,連續幾年逆差也不可怕

既然今年前4個月出現了較大逆差,又面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今年全年的貿易形勢將會怎樣?隆國強認為,今年下半年進出口不會像上半年增長那麼快,速度會回落,往後還會有逆差。前4個月逆差已達107.6億美元,全年會高於這個數。他認為,今年是個“逆差年”。

從1994年我國人民幣匯率並軌以來,出現逆差還是第一次,10年“雙順差”,積累了4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持續增加,導致貨幣供給的增加,這對宏觀調控形成一個制約。按説,經濟本身是自動運轉的系統,逆差本身就是調控器:國內需求旺盛時,如果是個封閉經濟通貨膨脹就會起來,相反與國際社會有交流,有了逆差,從物質層面説,增加了供給,抑制了通貨膨脹;從貨幣層面,逆差增加,中央銀行的外匯佔款項目下發放貨幣的壓力減輕了,可以實行更緊一點的貨幣政策。所以,在國內需求很旺盛、經濟週期正處高潮的階段出現逆差本身是個非常正常的現象。

如果説今年,乃至今後兩三年,我國貿易持續出現逆差,會不會對宏觀經濟帶來危害?隆國強認為産生持續逆差是有條件的。如果這一假定成立,首先看逆差量有多大,比如,200億美元,可以承受。中國是個資本大量流入的國家,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的興趣5-10年都不會改變,把中國作為未來市場和製造基地的信心不會動搖,因此中國作為資本凈流入國的狀態幾年內不會改變,只要經常項目的逆差水準總額不大於資本項目的順差,就不會出問題。即使經常項目下逆差略大於資本項目下的順差,在一段時期內,也是可承受的,畢竟我國有4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不用擔心。

隆國強説,進口增長結構很重要,只要不是大量消費品涌入中國,貿易逆差就不用太多的擔心。中國是消費品出口大國,不可能大量進口消費品,主要還是進口經濟資源,原材料、中間投入品等等,只要這一格局不改變,連續幾年逆差也不是什麼可怕的事。

外貿依存度高不要簡單類比

目前我國不僅出現罕見的逆差,而且外貿依存度高達60%,因此,很多人擔心這樣會受制於人,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隆國強卻不這樣看。他認為,與其他大國相比,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的確比較高,但恰恰是中國資源不匹配的國情的反映,正是我國利用國際資源與國際市場,加快經濟發展,提高經濟運作效率的結果。從動態上看,世界各國的貿易依存度持續在提高,這是全球化的一個表現,只不過中國貿易依存度提高得較快而已。

因此,隆國強説,外貿依存度高不能進行簡單的類比,還是要看具體的情況。應該説,這幾年,中國強調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通過融入國際分工體系,走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抓住了全球化帶來的産業轉移的重大機遇,符合國際形勢,符合中國的國情。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隆國強説,不能説依存度高就要調整外貿易戰略。擴大內需沒錯,但不等於縮小外需,外貿依存度多高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過程中我們得到了我們的利益,推動了國內經濟的發展,提高在全球化分工中的地位,提高國際競爭力。內需外需是相互促進的關係,而不是替代的關係,必須正確認識二者的關係。

他説,開放經濟的風險總體上比封閉的經濟風險要小得多。開放在更大範圍內配置資源,風險是降低了。有人擔心別國會制裁,但他為什麼要制裁你?利益是相互的,制裁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受到傷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已經深入人心。世界越發展,相互依賴的程度就越高。

政府作為仍有空間,但不可越俎代庖

隆國強認為,開放經濟會有其特有的風險,要儘量減少國際市場的波動對我們的衝擊,就需要我們的政府學會管理一個開放的宏觀經濟,建立一套適應中國特殊國情的開放經濟的宏觀調控機制,如靈活的匯率機制、貿易預警機制等調控工具,來降低國外市場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貿易領域,大調整不必,具體事情可做。第一,處理好與貿易夥伴的關係,通過平等協商建立一個穩定的雙邊、多邊貿易環境。第二,爭取貿易夥伴給予市場經濟地位,為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應對反傾銷訴訟贏得有利地位,其意義深遠。第三,利用符合WTO規則的手段,保護國內市場。目前,國際市場産能過剩的矛盾依然很尖銳,管理部門要對貿易夥伴對中國市場進行低價傾銷等不正當貿易行為進行嚴密監控,適時採取貿易救濟措施,防止對國內企業和産業形成衝擊。第四,考慮更長遠一點,在我國進一步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政府要充分利用有限資源,通過政策引導,提高中國産業品牌形象、擴大海外行銷網路,降低交易成本,推動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價值鏈不斷延長,使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貿易條件不斷改善,這些方面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

隆國強認為,為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政府的作用極其重要,而且發揮作用的空間也很大,但主要在於改善環境制定規則等方面,政府絕不能越俎代庖,要堅持以市場為基礎的原則,充分發揮經濟規律的作用。否則,將事與願違。 (記者 楊良敏)

中國經濟時報 2004年6月8日


中國:一個崛起的貿易大國
隆國強:貿易逆差有利於中國經濟增長
隆國強:中美貿易何去何從
隆國強:謹防地方分擔出口退稅的負面影響
隆國強:美元下跌絆不倒中國經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