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成:認真落實各項宏觀調控政策措施

——訪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所長、研究員劉樹成

記者:2003年第三四季度到2004年第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長率分別達9.6%、9.9%和9.7%。怎樣看這种經濟增長的高位運作?

劉樹成:一方面,我國經濟增長的位勢由1998 2002年間的7% 8%,上升到9%,這是來之不易的良好態勢,表明我國經濟運作進入了新一輪經濟週期的上升階段,消費結構正在升級,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國民經濟形勢總體上看好。另一方面,百分之九點幾的經濟增長率已貼近10%的上限警戒線。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看,如果經濟增長率衝出10%,就有可能從局部過熱走向總體過熱,並導致大起大落。目前,經濟運作中出現的突出矛盾進一步顯現,如某些行業和地區投資增長過快,煤電油運和重要原材料供求緊張等,而有些問題還在發展。因此,認真落實中央確定的各項宏觀調控政策措施,是當前經濟工作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記者:有一種觀點,認為對“過熱”不要神經過敏,對“防止經濟大起大落”不以為然,認為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了,建國以來歷史上大起大落的經驗教訓已經完全不適用了。您怎樣看?

劉樹成:歷史上大起大落的經驗教訓有兩類 一類是我國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大起大落的經驗教訓,一類是西方市場經濟體制下大起大落的經驗教訓。以美國20世紀頭40年為例,就發生過四次波峰與波谷之間落差在19.8 21.5個百分點的大起大落。而當前我國經濟運作中既帶有轉型之前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一些特點,如地方政府的盲目擴張衝動,又帶有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一些特點,如企業所有制的多元化、企業行為的市場化等。因此,兩類大起大落的經驗教訓都是值得我們認真汲取的。同時,兩類大起大落的經驗教訓雖然各帶有一定的體制性特點,但其中也包含著一些相通的規律性機理。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剛剛初步建立的時候,牢記中外歷史上經濟大起大落的經驗教訓,是十分必要的。

記者:請道其詳。

劉樹成:其一,向下轉折的突發性。美國著名經濟週期專家P·尼米拉和A·克萊因合著《金融與經濟週期預測》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一根稻草壓斷了駱駝背”。這是形容在經濟週期波動中,經濟累積擴張到一定程度後,各種矛盾也累積起來,當經濟運作發生向下轉折時,往往具有突發性,哪怕是一個微小的衝擊,也會使經濟擴張立即中斷。這一生動的比喻告訴我們,越是當經濟走勢紅紅火火“熱”起來、市場前景普遍看好的時候,越是要謹防經濟發生突然的向下轉折,也就是要見微知著,未雨綢繆,預做安排,防患于未然。這特別對於微觀層面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具有重要的超前警示意義。一旦經濟發生突然的向下轉折,企業再來採取應對措施,已為時晚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方面要求政府適時適度地進行宏觀調控;另一方面,企業自身也要建立起自己的應對市場風險的安全防範機制。如 以豐補欠,市場形勢好的時候賺下的錢,別都一下子花掉,要留有餘地,以備市場形勢突然變壞時的需要;厲行節約,降低成本,提高生産率,發展高品質、多品種的創新産品,以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和市場形勢發生變化時立於不敗之地;有些産品與經濟週期密切相關,受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大,而另有一些産品受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小,從事前種産品生産經營的企業,應注意發展一定的多元化經營,以避免經濟波動的衝擊;還可以進行上下游一條龍經營。據報道,中國鋼鐵業巨頭之一的寶鋼集團,在一般投資商熱血沸騰地涌入鋼鐵業、搶佔鋼鐵投資地盤的時候,卻沒有利用自己的實力去攪動這股已經很燙的投資熱,而是做了一些鋼鐵業本身之外的投資,如上游的鐵礦石開採和煤炭開採,下游的新型汽車用板設計等等,在上下游初步形成了一個安全的産業鏈。這比盲目地在本行業內投資搶地盤重要得多。鋼鐵業在“虛火退去”之後,將進入新一輪調整。誰贏得安全的産業鏈,誰就能贏得市場,就能鞏固競爭力,否則就可能面臨淘汰出局的結果。

其二,宏觀調控的必要性。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在他們所著《經濟學》中説 “在19世紀傷害資本主義的狂烈的經濟週期,現在已經被制服,但它還不是一條叭兒狗。”在19世紀,直到20世紀頭40年,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經濟的週期波動經常表現為狂烈的大起大落。二戰後,由於政府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了宏觀調控,經濟週期的狂烈性被制服,但經濟週期還不是一條馴順的“叭兒狗”,仍要加強宏觀調控,防止嚴重衰退的發生。美國在1991年3月走出經濟週期的谷底之後,進入了以IT産業為代表的新經濟時期。為了防止經濟過熱,美聯儲不斷跟蹤經濟走勢,採取必要的宏觀調控措施,使經濟保持了長達120個月 10年 之久的快速增長,成為美國經濟週期史上一次最長的擴張期。當前,在我國經濟週期進入一個新的上升階段後,我們必須通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防止經濟的大起大落,從而努力延長這一上升階段。其三,大起的危害性。經濟中的大起大落,要害在於大起。過高的大起,必然導致過深的大落。這是因為在過高的大起中,過度消耗了物力、財力、人力等資源,嚴重打破了經濟正常運作的各種秩序和均衡關係,必然引起隨後的大落。在我國,改革開放前的三次大起,經濟增長率的峰位都在20%左右 1958年為21.3%,1964年為18.3%,1970年為19.4% ;改革開放後的四次大起,經濟增長率的峰位明顯下降,但仍然較高,均超過了10% 1978年為11.7%,1984年為15.2%,1987年為11.6%,1992年為14.2% 。為了保持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在經濟週期的上升階段必須十分注意控制峰位,及時削峰,防止大起,以熨平波動。只有控制住了峰位,才能保證經濟增長的持續性、穩定性,促進經濟波動的微波化。只有經濟持續、快速、平穩地發展,才能為各項改革的深化和企業的正常運營提供良好的宏觀環境。

其四,投資波動的劇烈性。西方市場經濟下的週期波動始於19世紀20年代 1825年英國爆發第一次全面的經濟危機 。但是,直到19世紀70年代的半個世紀中,在西方經濟學中佔統治地位的一直是古典經濟學的供求必然均衡論。這種理論認為,在市場經濟下,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供求自然均衡,不會發生經濟的週期波動。這種古典均衡理論把市場經濟描繪成平靜無波的美好“伊甸園”。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經濟學對形成經濟週期的各種因素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其中,對伊甸園式的古典均衡理論發起重要衝擊的第一個人就是以“投資過度論”來解釋經濟週期的瑞典經濟學家威克塞爾。他提出,投資和貨幣信貸的擴張與收縮是形成經濟週期的重要因素。從此打破了伊甸園中的平靜無波狀態。中外經濟週期的歷史表明,大起大落的核心是固定資産投資波動的劇烈性。大起,往往首先是投資的大起。我國1999年到2003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率不斷上升,分別為5.1%、10.3%、13%、16.9%和26.7%;2004年第一季度又猛增到43%,其中,一些行業的投資增速高達100%以上。一個行業的産業鏈越長,在經濟週期處於上升階段時,其向上的帶動作用越大,但在經濟轉折時,其向下的負面影響作用也越大。目前,投資增長過快,在建規模過大,某些行業與地區盲目投資和低水準重復建設問題相當嚴重,以及由此帶來煤電油運和重要原材料供求緊張的狀況進一步加劇,貨幣信貸增長再度加快。這是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記者劉志達)

《光明日報》2004年5月10日


成思危:內地宏觀調控措施對香港經濟影響不大
銀監會發出通知要求認真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進一步加強貸款風險管理
下一道“金牌”:動利率
人民日報社論:堅決維護宏觀調控政令暢通
新華時評:運用貨幣政策杠桿 抑制信貸過快增長
溫家寶:加強宏觀調控 控制投資過快增長
周天勇:關注宏觀調控的幾個重大問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