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安全:高增長中的突出命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已持續穩定高速增長25年。今年首季我國經濟增長率經初步統計已經達到9%。國內外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繼續保持高速穩定增長是可能的。儘管中央和有關部門多次對過快的投資增長“喊停”,但似乎沒有放緩的跡象。統計顯示,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的投資過熱現象在今年第一季度仍愈演愈烈。其中,鋼鐵業投資已超前5年,2005年産能即達2010年需求。電解鋁和水泥行業也存在類似情況。

4月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為有效遏制投資過快增長勢頭,政府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通過加強金融調控和信貸管理等措施,加強經濟運作調節,尤其是確保煤電油運和重要原材料供需銜接,保障農業與糧食生産。隨後,中國央行人民銀行也表示,貸款增長過於迅速,可能加劇通脹或引發資産價格泡沫,導致不良貸款增加,積聚金融風險。

經濟增長越快,經濟安全的命題越突出。中國國際財略研究基金會的彭弘研究員這樣擔憂:“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和市場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由此産生的市場風險正在日益提高。”

增長越快,經濟安全的命題越突出

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各種系統內生風險也不斷積累。

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增長雖然保持了投資拉動的傳統增長方式,但需求拉動的增長因素逐漸變得清晰。在宏觀戰略的主導下,傳統領域的固定資産投資增加很快,但住宅和汽車等新興産業的增長則更具需求驅動特徵。二者綜合起來,2004年前兩個月的固定資産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3%。同時,過去幾年貨幣發行速度遠遠高於GDP的增長速度,持續溫和的價格指數增長令常常想起潛藏的通貨膨脹的壓力可能在適當的條件下釋放出來。如果考慮到長期積累的貿易順差導致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考慮到2003和2004連續兩年前兩個月出現貿易赤字以及進口增長速度大於出口速度的統計結果,升值壓力中出現貶值因素,則有可能誘發匯率市場的預期和短期熱線流動的加劇,從外部導致通貨膨脹壓力的釋放。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偉指出,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過快很可能導致把我們從1998年下半年以來累計下來的經濟復蘇的大好局面,被過早地斷送。在“2004年中國經濟增長與經濟安全戰略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教授肖灼基也指出,目前經濟存在著高消耗低産出、海外需求增長高國內需求增長低、投資力偏高消費力偏低的“三高三低”現象,如果沒能得到解決,就會影響經濟快速增長。

糧食安全:調動農民積極性是關鍵

有專家指出,目前投資增長迅速,如果出現糧食價格的暴漲,它很可能引發全面的通貨膨脹。1988年和1993年的兩次通貨膨脹基本上都由糧食引發,通脹的責任並不在糧食上,但糧食供求可能起了一個引發的作用。因此,如何控制糧價暴漲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安全因素。對此,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段應碧特別強調,我們現在要做好糧食的調運和組織工作,做好市場的管理和調控工作,防止可能出現的糧價暴漲局面。

但他同時認為,解決糧食問題一定要有危機意識。我國的糧食方針,中央一直都是很明確的,就是“基本自給”。既然確定了基本自給的方針,那就要不斷提高糧食的生産能力。段應碧告訴記者,這裡面最須關注的是價格,它關係著農民的積極性。

段應碧特別強調,讓農民通過價格激發積極性還應包括:當産品供求關係變化以後,應該對農民實行價格補貼、收入補貼,甚至是直接補貼。“既要補貼生産,推動農業機械化,增加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補貼化肥漲價,同時還要實行直接補貼,從糧食風險基金中拿出錢來直接給農民。”他説,由此通過各種手段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産業安全:資本應控制在自己手中

對於當前産業發展的形勢,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曹和平分析,“中國經濟的過度擴張,除了傳統的計劃內投資擴張拉動的特徵之外,已經融入了由需求拉動造成的投資過度擴張的特色,也就是今天經濟過熱與否我們已經沒有以往的經驗的80%以上的判定依據了。”他認為,到今天,産業鏈條衍生了新的環節:物流和採購。但作為“中國製造”的中國企業大都停留在過去15年間經濟結構變遷之後留下來的製造車間的鏈條上。“充其量這只算是世界的車間而不是世界的工廠。”曹和平認為,從傳統的服務業到銀行、證券、期貨、保險類企業,如果都還是停留在依靠收取服務費的方式取得生存空間的話,那麼我們的産業時代就永遠和世界經濟要“差了一個檔次”。

國家資訊中心發展研究部副主任徐宏源分析,目前中國的産業存在被控制在國際資本手裏的危險。“中國資本項下還沒開放,如果逐漸開放,我們的銀行、保險業,外資控股會越來越多。”他指出,“當我們的大企業在海外上市,從中石油、中海油、中國聯通、中國移動這些涉及國民經濟命脈的産業都依賴國際資本,就明白告訴你我們確實存在産業安全問題。”他拿阿根廷做比較,他説,在爆發危機半年前,經濟根本看不出任何先兆,整個銀行系統以及産業的加工業都有較大的外資傾向。“中國有沒有出現這種危機的可能性,值得研究。”

金融安全:放收須有度

當前的投資過熱與信貸是有關的。徐宏源列舉了簡單的數據:最近1年多的時間裏,銀行貸出了5萬億元。而我國從1952年發行新版人民幣開始,到2002年3月底,50年共貸了11萬億。這5萬億貸出後,全國到處都是工地,出現房地産熱、開發熱、期貨熱,就只差股票熱還沒熱起來。但股票肯定會熱,按照他的分析,“因為資金收縮産業的時候,資金會流向股市,而現在産業投資的機會比較好時,這些熱錢都流向産業,包括炒鋼鐵、木材、煤炭、水泥、焦炭,炒作後的結果就會跟1992、1993年的情況非常類似。”銀行自身的這種衝動的後果給經濟埋下了潛在的巨大風險,“像香港那樣,一旦地價回落,就把整個金融機構全部套牢。”

曹和平教授也把金融安全單獨列于産業安全之外。他分析,為什麼溫總理説國內銀行重組是沒有退路的,因為2007年是國內銀行業的“大限”,“2007年1月1日後,國外銀行可以開展本幣業務即人民幣的存貸款業務。也就是説國內銀行的低效率、落後的技術、脆弱的財務資産負債狀況會經歷嚴峻挑戰。”他認為,中國經濟存在20年高增長的可能性,但對金融領域,包括銀行、保險、社保體制這三大方面是否能穩定過渡,是目前我國回避不了的問題。

徐宏源特別提到,要通過金融創新來規避金融風險。他呼籲有關部門應該加快金融體制的重構,尤其是推出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利率期貨、外匯期貨、國債期貨以及重要産品期貨都要推出來。因為我們在全球初級原材料增量,鐵礦石達到20%,鋼鐵增量的2/3都在中國,如果這麼大的增量,仍對全球定價沒有話語權的話,那是一個悲哀。“我們都可以實行原油期貨。”他認為,金融體制的重構是解決金融安全問題的重中之重。“通過金融創新和金融體制重構並舉來回避經濟中長期發展的風險還是有可能的。”他説,如果制度安排能夠得到解決,中國在未來的20年裏還可以實現持續的增長。 (本報記者 張然)

《市場報》 2004年04月16日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分析一季度國民經濟運作情況 
一季度我國外貿增長38% 貿易逆差達84億美元
溫家寶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 分析一季度經濟運作情況
國務院將採取更有力措施促進糧食增産 農民增收
《上海證券報》:經濟安全
袁隆平: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
新華時評:確保糧食安全關係國計民生
吳炯:高度重視國家經濟安全保障立法
中國國家經濟安全的發展戰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