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關於發展文化産業的十個問題 

黎元江

    一、關於文化産業的定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産業的定義是:文化産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産、再生産、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産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工業標準”。文化的産品和文化的服務向來就有,是按照小農經濟的方法去進行還是按照工業標準的方法去生産,這就是一個分野。小規模的、零散的、沒有按照生産、流通、銷售、消費這樣一個迴圈去生産文化産品就不屬於文化産業。只有按照工業標準進行生産、再生産、儲存以及分配才是文化産業。也就是要批量地、有規模地、連綿不斷地去生産。這種東西我們現在有,但不多。至少我們的文藝演出還不是一個鏈條,它還是斷裂的,這種斷裂之所以能夠銜接是靠政府不斷地從外部注入資金,注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去幫助銜接。所以還不能算是一個産業。今後要按工業標準來進行,才能長期維持,貨如輪轉。

    二、關於文化産業的性質

    文化産業要按照工業標準來生産一系列文化産品。當然,這個文化産品的概念是從工業産品演變過來的。“工業産業”、“農業産業”、“商業産業”,現在又多了一個“文化産業”。但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行業區分,不是説以前沒有這樣一個行業而現在有了,所以就多了一個新名詞,它的性質絕對不是這樣一種簡單的行業區分,而是一種生産方式的變革。當文化産品從單個的、斷裂的鏈條中産生,變為按工業標準連續不斷地生産,這其實就是一種生産方式的變革。這種變革最重要的標誌便是以前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文化産品的生産是“以産定銷”,生産什麼就消費什麼。它的另一面就是不能大量地、源源不斷地産生更多的文化産品。它只是在外部資金注入的情況下才可以延續,可以發展。

    現在就是要從“以産定銷”變成“以銷定産”,使文化産品的生産進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所講的生産、流通、交換、消費這樣一個過程。這種迴圈的結果可使其得到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援,産品也能夠極大地豐富起來。當然,它的另一面可能會使文化産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市場左右,這是難以完全避免的,但兩者也不是絕對的不可以調和。

    因為一方面,任何商品都不應該唯利是圖,文化産業更是如此。在我們國家裏,當社會效益同經濟效益實在不能調和的時候,就要保證社會效益。另一方面,由於政府有資金,社會有資金,因而也可以從這個鏈條當中挑出一部分産品,用“以産定銷”的辦法來生産。

    三、關於文化産業的結構

    文化産業是由很多種産品構成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同時它們又是可以彼此相加形成的一種結構。就以廣州為例,我們已經成立了報業集團,我們還將成立廣電集團,第三個也許還有出版集團,第四個就是成立發行集團,第五個是文娛集團,本來應分娛樂集團和文博集團,但是文博比較大,把它簡單地變成産業的一個部分,不太容易被接受。而且從文化事業來説,一部分可以完全靠市場,一部分不可以完全靠市場,一部分是半靠政府半靠市場。我們的任務首先要把那些不走向市場就不可以持續發展的部分拿出來。上述五個集團都是傳媒集團。如果再往前延伸,可以繼續包括第六個集團,即科研集團。所謂科研集團不是一種純理論的科研,而是一種能夠作為第三産業的、服務性的智力服務集團。第七是教育集團。這種集團不是承擔國民義務教育的職能,而是國民義務教育之外的那種收費教育。第八是醫療集團。即在社會福利型的國民保健服務體系之外,可以為客戶提供更多醫療保健服務的那種服務集團。第九是旅遊集團,也可叫旅業集團。總之,前五個是比較典型的傳媒集團,後四個則可以稱為泛文化集團。在實踐中,我們不一定急於組建包羅萬象的集團,但一定要注意有多種選擇的可能性。

    從目前的實踐看,前五個傳媒集團的結合已經開始付諸實施,例如上海把文化娛樂和廣播電視整合“文廣集團”。報業集團和廣電集團也正受到鼓勵,可以聯合起來,組成新聞集團。當然,文化産業結構還可以分得細些。結構當中又有結構。

    四、關於文化産業的規模

    産業規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市場規模的大小。廣州文化産業的近期、中期目標應該做到多大,完全取決於我們所處的珠江三角洲,或是廣東消費市場的規模。珠江三角洲經濟圈有3800萬人口,廣東省有7000萬人口,整個廣東省的國內生産總值是9000億。如果再考慮到每人平均的産值、每人平均的收入、每人平均的存款,可以説廣東有一個中國最大的文化産業市場。因此,應該相應地有一個中國最大的文化産業群在這個地區出現。特別是由於廣東的文化消費圈是處在一個統一的行政區域裏頭,即隸屬於同一個省來管理,市場的縱深將不會遜色于國內任何一處地方。廣州是廣東省的中心城市,其直接有效的腹地大於北京和上海,故其文化産業規模應該不低於這些城市。

    那麼具體目標應該是什麼呢?在未來的五年到十年裏我們有可能達到一個什麼樣的規模呢?這裡可以分成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資産規模。在未來五年到十年裏,在資産上,廣州的文化産業要達到50個億到200個億。第二個階段是産值規模。在産值方面達到50到200個億。第三個階段是利潤規模。努力達到利潤50到200個億。第四個階段是稅收規模。要達到50個億以上的上繳稅收,真正成為支柱産業之一。廣州本田汽車去年納稅10個億,一個汽車廠超過我們整個行業,將來30萬輛車就是100個億,我們的文化産業也要有這麼一個規模,社會才會另眼相看。

    五、關於文化産業的紐帶

    文化産業包括不同的結構成份,這些結構成份要由一條紐帶來維持。所謂“紐帶”無非是兩種,一種是行政的,一種是資本的。下個行政命令,劃撥到一起,這是一種行政的紐帶。這種行政紐帶很有效,但從長遠來講,不一定穩固。

    還有一種是以資本為紐帶,這種紐帶維繫的産業結構成本會高一些,速度也會慢一些,但比較穩固。一旦形成了資本紐帶就不容易拆開。從長遠來説,上述兩種紐帶將會並存。但行政紐帶應更多地用於資産整合的啟動階段,資本紐帶則應更多地用於長遠發展。

    六、關於文化産業的孵化

    從一種事業轉變成一種産業需要一個孵化過程。我們現在的思路是:以政府行為去培育文化事業的優勢部分,即用傳統的政府行為去培育文化事業當中能夠適應市場需要的優勢部分,然後把它們逐步推向市場。一旦獲得成功,就用市場行為將這些部分納入文化産業市場運作的鏈條。成熟一個納入一個,積少成多,最終形成文化産業運作的鏈條。現在我們很多文化單位的運作,文化作品的生産基本上是用事業運營的方式,政府出錢、出人來支援的。對此,我們先不用急著統統將其納入産業。要看情況,有市場前景的,優先培育,優先把他們納入市場體系,變成文化産業的一部分,反之,則讓它仍然留在文化事業的範圍裏,慢慢培育。

    用政府行為培育文化産業的好處是:在開始時觀念層面上不會遇到太多的阻力。現在一説走向市場大家就有意見:“政府不能撒手不管”,“要我們走向市場,可我們跟外國不一樣”等等。當然,也有一些實際問題,市場不是想去就去的,要儘量做到先包裝好,投入運作,在市場上成熟了再把它納入到文化産業裏面。要進可攻退可守,不成熟的先讓它繼續當事業單位,成熟的才進來。特別是有些硬體投資很大,需要政府長期給錢的,還是讓它在外面先呆著,等條件成熟了,再把它列入企業。當然有些條件好的也可以先做,不必每件事都“不見兔子不撒鷹”。所以要有一個孵化器。孵化好了就把它投入到産業當中去,否則就先把它放回冰箱。

    七、關於文化産業的聚合

    關於資本,有資本積累,也有資本積聚。資本積累就是一個企業自己賺了錢,不用於消費,而是重新投入擴大再生産,在再生産當中不斷增加資本的數量,這叫資本的積累。

    另一種叫資本的積聚,就是一個企業不光是從自己賺的錢裏面增加再生産的本金,而且同其他企業合資合營,引進外來資金,或者採取其他方法融資,增加資本金。産業的聚合是文化産業加速發展的必由之路,靠自己一點一點攢錢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有跨越式的發展。

    聚合的辦法可以有兩種,一種是橫向聯合,一種是縱向相加。橫向聯合就是幾個不同的企業聯合起來,橫向的聯合一定要有一個核心,廣州文化産業要迅速地聚合,首先要選定一個基地、一個核心,否則,平起平坐地把幾個單位扭在一起,做起來不容易協調。一定要有一個核心,這種統一不是簡單的行政劃撥,而是一種資産紐帶的統一。平起平坐的聯合成本低,見效也快,但成功率不會太高。以一個核心縱向地吸引其他內容,成本可能會高一些,見效會慢一些,但成功率會比較高。不要簡單地粘合在一起,最好是有資産的紐帶,有資産的置換。有時候利用一些優勢部門去吸收其他産業是事半功倍的。

    八、關於文化産業的投資

    目前的投資形成和途徑無非是一元化和多元化。所謂一元化就是單純的政府投入,支撐文化産業的發展。多元化就是政府、企業、個人、社會多元化。我們已經經歷了由一元化到多元化的過程,實際上現在對於文化産業的投入已經遠遠不限于政府了,已經是政府、企業、個人、社會各方面投入都有了。但是下一步的發展將會從那種原始的、自發的多元化投入,慢慢地逐步走向規範的良性迴圈的多元化投入,這是我們期望的一個途徑。以前光是政府投入,資金太少,現在多元化投入又有點亂,不規範。將來我們要盡可能建立一種規範的、良性迴圈的多元化的投資機制。既讓他投資,也讓他得益,同時該負的社會責任要負,該負的政治責任要負,投入和産出,投資和回報都得到法律的保障,而不是靠關係,靠兩個人拍肩膀。

    九、關於文化産業的管理

    文化産業的管理當然是由政府的有關部門來進行。就規範市場,維護國家安全,保護民族文化這一點來講,政府的管理職能只能加強。但這種加強不是那種官僚主義的加強,也不是那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加強,更不是那種以權謀私的加強,而是管理法規和管理體制的加強。同時在管理體制上必須從一開始就明確管理不是目的,而是為了發展,是為了有序發展,只有有序地發展才能獲得最有效的發展。通俗地説就是管理要管活,不要管死。

    十、關於文化産業的硬體

    文化産業如同其他産業一樣,需要建設一些硬體設施,這是生産軟體、作品、産品的物質技術基礎,所以我們要重視文化産業的硬體建設。那麼我們關注的硬體建設應有哪幾種呢?

    第一種:傳統的、標誌性的大型文化設施應該成為城市建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第二種:高科技的、現代化的文化設施也必須高瞻遠矚地進行設計和規劃,甚至是超前啟動。傳統的歌劇院、博物館、圖書館,普通人能夠想到的,一般城市已經有的,我們當然一樣也不能少。但光是這個不夠,還必須有高科技的、現代化的文化設施。究竟它們是什麼東西?可能現在一下子還説不清楚,但是應該有這樣的東西。這樣的文化設施可能是一種全新的高科技的文化設施,也可能是在傳統的設施裏運用高科技的技術。第三種:群眾性的、小型的,但又是星羅棋佈的、富有廣州特色的文化産業硬體,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並給予有效的支援。大型的我們不會忘記,高科技的我們也會想起,但是我們容易忽略的是那種遍佈城鄉、富有地方特色,但又是小型的群眾性的文化産業硬體,這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

    

     《光明日報》2001年8月25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