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徽州文化世家的形成及其特徵

史向前

    在“家齊而後國治”的家國同構的中國封建社會,人們一直重視家庭、家族的提升和發展,形成了所謂世代相傳的“世卿”、“世祿”、“門閥”、“門望”等,也就是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世家大族。除了血緣關係以外,文化學術的傳承成為維繫世家延續和發展的一個重要紐帶,形成了古代中國特有的以家學淵源或家學傳承為特徵的文化世家。徽州文化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一個典型形態,其充滿活力、蔚然大觀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世家的繁榮與發達。

    據明代嘉靖時人程尚寬纂修的《新安名族志》所載,到明代中期,新安的世家名族共84個,其中大多都有自己一脈相承的家學傳統。諸如商學、理學、經學、文學、醫學、藝術、篆刻、藏書等等,每一方面都有為數眾多的世家群體。他們在各不相同的文化領域,志同道合,施展才能,守成創新,共成輝煌,形成了自成系統且各具特色的徽人賈道、新安理學、皖派經學、徽州文學、徽州戲劇、新安畫派、新安醫學、徽派工藝等,分別在中國文化史和中國學術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

    衡諸徽州文化世家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個基本原因:其一,血緣宗法制的社會背景。中國古代社會具有宗法制的特點,社會成員都是以祖宗血緣親情聯結起來,又以嫡庶長幼的統係分別開來。互相之間既是尊卑有序,又是血緣一體;既肅穆威嚴,又溫情脈脈。此為中國古代社會人際關係的“天然”形式。徽人的祖先多是來自中原世家宗族的遺民,他們遷到徽州後,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依然聚族而居,保持著在宗法制度影響下形成的世家風氣;加上徽州“四塞之地”的特殊環境,逐漸成為後來衰退了的昔日中原家族文化的典型和標本。其二,儒家思想的內在情結。孔孟仁學和程朱理學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正統,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徽州素有“東南鄒魯”、“程朱闕里”的稱號;朱熹本人更是地道的徽州世家出身,因此程朱理學又稱為“新安理學”。徽州與理學這種得天獨厚的關係極大地增強了徽州士人的凝聚力和自覺感。自朱子之後,徽州士人多明義理,“讀朱子之書,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成為徽州士人修身、齊家的一個共同的文化情結。至今在徽州境內,留存的各種節烈牌坊還比比皆是,由此可窺一斑。其三,商業資本的經濟支撐。徽商的活躍和實力的雄厚是歷史上眾所週知的現象。徽州文化世家大都建立在發達的商業經濟基礎之上。明清兩朝徽州出身的名儒名宦,如許國、金聲、潘玨、戴震、汪道昆、王茂蔭等均是商人的後代。可以説沒有徽商的經濟支撐,就沒有徽州的文化世家,也就沒有今天的徽學。

    與歷史上一般世家大族相比較,徽州文化世傢具有以下三個明顯特徵。

    一是完整的宗族譜係。徽州的世家名族最重視修譜,“族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國無史不立,族無譜不傳。”(績溪《盤川王氏宗譜凡例》)基於這種認識,他們視族譜為經典,把修譜看作是家族內部的一件盛事,至重至隆。每一族譜都包括了“始遷祖”以來的所有家庭成員,由源而流,本末一貫,形成了豐富、完整的族譜系統。僅據《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所載,該館館藏427部族譜中,徽州世家的族譜就佔了一半以上,殊為可觀。

    二是發達的教育事業。徽州士人普遍把培養子弟讀書視為修身、齊家第一要緊的事情。“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綿世澤莫如積德,振家聲還是讀書”,這些徽州古民居的楹聯充分説明瞭對讀書的重視和期望。徽州地區擁有比較完善的教育體系,除了官辦的府學和縣學,還有宗族或士紳們建立的私塾、社學、書院等各類學校。至於學校的教師,必擇方正飽學之士,併為此而不惜資力。績溪《金紫胡氏家譜》言其家“誨其子必千里求師”。於是科舉發達,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徽州府籍的進士人數僅次於蘇州府,全國名列第二。許多世家名族往往科甲蟬聯,朱紫盈門。如婺源坑頭的潘玨一門有明一代就出了十多位進士,其中四位又官至尚書,故後人譽之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

    三是輝煌的學術成就。徽州士人進學修德的目的不僅僅在於謀求功名利祿的仕宦或營商,還在於能夠自覺地以擔當、傳承和弘揚學術為己任。他們或利用書院、文會的組織研討講學,或潛心隱居著書立説,從而留下了大量的學術文獻和著作,有力推動了中國學術文化事業的發展。這是徽州世家名族文化底蘊的一個重要表現。以清朝乾隆年間纂修的《四庫全書》為例,這是整個封建社會學術文化建設的一項標誌性成果。該書收編著作總數3461種,其中徽州一府士人的著作就有197種,佔收編著作總數的1/18,超過當時州府平均數的十多倍,也超過了大多數行省的著作數,成就輝煌。這些著作的內容幾乎涉及到“四部”的所有領域,其中又以經部最多,子部次之,顯示出了濃厚的學術特色。

    徽州士人的學術研究最重世代的家學傳承。有言曰:“學傳三代,方稱世家”。徽州文化世家一般都有三代以上的家學傳承,有的更是代有薪傳,學者輩出。比如黟縣西遞的明經胡氏就是著名的《易》學世家,宋元期間先後出了7個理學名儒。世稱“七哲名家”,對於辨明、推闡朱子之學做出了重要貢獻。又如歙縣呈坎羅氏家族累世業儒,即述且作,在經學、文學及史志學方面留下了一大批傳世之作。其他還如績溪金紫孔學世家、歙縣汪氏文苑世家,以及眾多的建築、篆刻、藏書、文房等工藝世家。他們一代代子承父志、薪火相傳,踵事增華,從而成就了一個個各具特色又自成體系的文化世家,也成就了徽州文化稱于天下、歷久不衰的內在的學術底蘊。

    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協辦

    

     《光明日報》2001年8月2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