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軾:再駁“糧食危機論”

特約撰稿 茅于軾

茅于軾,1975年開始從事微觀經濟學研究,1979年提出擇優分配原理,1985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赴美國哈佛大學任註冊訪問學者。1993年與友人共同創辦天則經濟研究所。著有《擇優分配原理———經濟學的數理基礎》、《誰妨礙了我們致富》、《生活中的經濟學》、《中國人的道德前景》等。

1995年有一本名為《誰來養活中國》(Who will feed China?)的書,給中國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大大地推遲了糧食市場自由化的進程,還導致上千億元的經濟損失。對此,我曾發表文章從理論上進行駁斥。

兩周前,該書作者Lester R. Brown再次提出,中國不能養活自己的原因是耕地不足。他説中國到處都在建高爾夫球場,嚴重地浪費耕地,必將導致糧食減産,造成危機。

既然“糧食危機”的問題重被提起,那麼我認為非常有必要再次表明我的觀點,以徹底消除許多錯誤的觀念。

有市場就不愁買不到糧食

為什麼糧食不存在危機?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只要市場在,就不愁買不到糧食。

這樣的回答雖然極其簡單,但把當今經濟生活的根本特點説得一清二楚。市場能夠合理地配置資源,滿足人們的需要,保證不會出現嚴重的供應危機。人們只要有錢,就永遠可以以合理的價格買到所要的商品。

三年災荒時中國餓死了將近三千萬人。三年災荒的頭一年,1959年,我國出口了四百多萬噸糧食,如果每人每天吃一斤半糧食,這些糧食足夠兩千多萬人吃一年。糧食從特別稀缺的地方輸出到了不稀缺的地方去,完全違背市場規律。當市場存在的時候,糧食稀缺,糧價就會上升,外地的糧食很快就會流入,人就不會餓死。因為沒有糧食市場而餓死人的事現在還在我們的鄰國發生著。如果我們不注意保護糧食市場,以為只要鼓勵農民多種糧就能有飯吃是極其錯誤的。三年災荒就是糧食“大豐收”而造成的。人們為市場而生産,或者説為利潤而生産,大家就不會挨餓;為了吃飽飯而生産,反而可能挨餓。這就是市場奇妙之處。豈但糧食如此,其他一切商品也莫不如此。相信計劃經濟而對市場經濟抱懷疑態度的人恰恰在這一點上犯糊塗。

個人的糧食安全依靠市場,國家的糧食安全同樣依靠市場。這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世界市場上從來沒有缺過糧,倒是總是生産過剩,為賣不出去發愁。各産糧國都想盡一切辦法補貼出口糧食。世界貿易組織近期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取消糧食出口的補貼,讓糧食自由流通。因為過剩,過去半個世紀雖然人口增加一倍半,每人平均消耗增加17%,種糧食的人減了大概三分之二,而糧食價格相對於其他商品卻降低了一半。中國的情況也如此,一點也不例外。解放初,我國有五億人口,現在是十三億,增加了一倍半;現在我們吃得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好,吃得大家都要減肥了;我國的耕地面積減了大概五分之一;又有將近兩億農民進城打工,種地的農民也大幅度地減少了,剩下的多半是婦女和老人。可是這幾年的糧價卻降低到解放後的最低點。只在最近糧價有所回升。但是這暫短的上升改變不了長期下降的大趨勢。

中國和世界糧食供應非常充足

科技的進步和貿易的發達使得糧價降低,市場供應日趨平衡。而展望未來,有人擔心説科學技術的潛力已經快用完了,化肥種子都沒有多少潛力可挖了。但是新的機會出現了。因為有了基因工程,農業增産的前景非常樂觀。不怕病蟲害的新品種已經大量涌現,營養更豐富,口味更好的食品每時每刻都在出現。拿貿易機會來看,也遠遠沒有用盡。

國際上糧食貿易保護一直是一個主要爭論點,如果保護主義能被取消,糧食價格還會進一步下降。國內貿易的機會同樣很多沒有被利用。我國要求各省糧食自給自足的政策至今沒有明文作廢,國家壟斷糧食市場的情況剛剛在改變,通過市場的作用重新安排糧食種植的地區分工,使適合種糧的地方更多地種糧,糧價還能夠降低。總起來看,糧食不足的問題完全不是一個現實問題。糧食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只要管理得法,永遠不會供應不足。

因此,Brown先生説中國多建高爾夫球場會導致糧食緊張是荒謬的。我們經過三年災荒的中國人最清楚耕地和饑荒的關係。那時候,所有可以種糧的地方,馬路邊上,球場上(災荒時沒有人打球,有一點力氣都用來種糧了),公園裏,花壇上,統統都種上了糧食。現在拿出許多土地建高爾夫球場,正好説明中國糧食富餘。Brown的邏輯是顛倒的,是我們經歷過災荒的人無法理解的。他説中國1998年以來每年糧食缺口達五千萬噸,可是中國連年大量出口糧食。到底中國是糧食太多還是太少,事實再清楚不過。

應該説,全世界糧食同時減産的可能性並不是不存在。但是概率是很低的。地球圍繞太陽轉的基本環境不變,大幅度的氣候變化概率很低。拿歷史的經驗看也是這樣。拿我國的經驗和世界的經驗看,因為氣候導致糧食産量變化的上下幅度不過百分之一二。再加上其他原因導致的産量變化,充其量也不過百分之五。全球的糧食儲備一般都超過年消費量的百分之十,所以糧食供應是非常安全的。

我國糧食進口不會威脅別國

現在全世界每年生産的糧食總量約為20億噸,供給60億人口吃用。每年國際間的糧食貿易量為2.4億噸。我國如果進口兩千萬噸,只佔世界貿易量的不到十分之一,根本威脅不到別國的安全。單單美國每年出口糧食就達到八千萬噸。日本是糧食進口的最大國,每年進口兩千五百萬噸。從來沒有誰批評日本進口太多抬高了世界糧價。

Lester Brown 先生認為中國將來大量進口糧食,會把世界糧價抬上去,別的糧食進口國就要吃虧。且不説從歷史的趨勢看糧食價格一直朝下落,就算糧價因中國大量進口而上升,中國買糧是用出口賺的外匯購買的。

如果大量進口糧食使糧價上升,必定是大量出口別的産品,使那些産品的價格下降。價格就是這樣,有漲有落,資源在全世界範圍內合理配置,使全球的百姓生活得更好。這就是經濟學。不過Brown先生不是用經濟學家的眼光看問題的。

中國人不會因買不起糧而挨餓

糧食供應的充足不等於每個人都有飯吃。窮人因為買不起糧食,還可能挨餓。這不是糧食生産不出來,而是因為在市場制度中生産者不會照顧沒有購買力的消費者。這是市場經濟的嚴重缺點,它是認錢不認人的。彌補的辦法就是社會救濟。國際國內都有對饑民的緊急救援組織。一般而言,買不起糧食的人終歸是少數,多數人幫助少數人是行得通的。

就我國總體而言,我們每年進口的糧食一般是一兩千萬噸,沒有超過三千萬噸的。假定進口兩千萬噸,合到總消費量的4%。每噸糧價約為150美元。這樣,所用的外匯是30億美元。2003年我國出口創匯約為四千億美元。所以進口糧食所花的外匯只佔年創匯的不到百分之一。實在是微不足道。不管糧食價格漲到那兒去,中國人絕對不會因為買不起糧而挨餓。也就是説,中國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糧食危機。

中國證券報 2004年3月29日


茅于軾:做一個正直的企業家,不容易
茅于軾:用經濟杠桿調節市政投資與回報
茅于軾:保護個人財産是創造財富的必要條件
茅于軾:公路收費是解決堵車問題的有效辦法
一個人人都買人人都賣的社會
《中國人的道德前景》:另一個視角看道德
茅于軾評點MBO叫停 論私産合法性界定
茅于軾暢談財富三層次 超越財富享受人生
上海證券報:如何做財富的主人
茅于軾:中國應該提高資本流動效率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