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光:四大因素促貸款激增

長期以來,中國的銀行對其分支機構的考核主要集中于利潤和規模兩項指標,而這些考核實際可歸結為對放貸規模的考核

自年初以來,中國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呈現出持續快速增長的態勢。為防止國民經濟陷入因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而導致的通脹困境,央行頻頻出手,甚至於不惜使出“準備金率”這一殺手锏。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貸款的快速增長決非“經濟過熱”這一説法所能解釋,它是四大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

逐利本質

商業銀行作為企業,與一般的工商企業有著相同的最終目標,即利潤最大化。這決定了商業銀行只能是“嫌貧愛富”、“逐熱避冷”。而“逐熱避冷”的結果就是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具有很強的順週期性。當經濟處於上升階段時,企業各項生産經營活動運作正常,盈利能力提高,銀行自然樂意放貸,而且一點都不含糊,這有利於推動經濟的進一步上升;可當經濟處於下滑時期,企業應收賬款增加,現金流減少,甚至於出現虧損,非常需要銀行的支援,可是此時的銀行偏偏捂緊口袋,任憑企業苦口婆心百般勸説,就是不肯掏錢,這只能令企業雪上加霜,進一步加劇經濟的下滑速度。

這一論述在中國再次得到驗證。就在前幾年,當中國處於通貨緊縮時期,物價持續下降,企業急需資金支援,國民經濟急需內需拉動,但銀行就是不肯放貸。縱使央行連續八次下調利率,並下調準備金率,銀行惜貸問題依然嚴重。自今年以來,經濟走出通貨緊縮陰影,迎來新的發展時期,或許是受壓抑太重,企業和政府出現投資熱潮,尤其是房地産和汽車等行業,用“超速增長”一詞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從這一意義上來講,今年以來貸款的快速增長是商業銀行逐利本質的結果,是其順週期性特徵的體現。這也難怪央行頻頻出手,卻難以見效。

不當約束與激勵

事實證明,在解決某一問題時,如果激勵與約束不當,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乃至於現實結果與政策初衷背道而馳。由此來看中國的不良貸款處置問題:自銀監會成立以來,銀行監管理念發生了巨大變化,著重強調維護金融穩定與保護存款人利益。而與這兩者格格不入的便是不良貸款問題。為此,銀監會三番五次強調要著力解決不良資産問題。同時,銀行要想實現上市目的,不良貸款率必須首先合格。在過度的激勵與約束下,銀行很可能通過大量放貸,來稀釋分母,從而實現快速降低不良貸款的目的,但大量放貸的結果只能是導致更多的不良貸款。

按照央行公佈的數據,2002年底,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6.12%,不良貸款餘額為20881億元,總的貸款餘額為79943億元;到今年9月末,四大行不良貸款率下降4.83個百分點,不良貸款餘額減少888.76億元,貸款餘額增加了12775億元。

假設在此期間不良貸款餘額保持不變,我們可以計算出,通過發放貸款而帶來不良貸款率下降了3.6個百分點[即26.12%-20881/(79943+12775)*100%],其對同期不良貸款率下降總百分點4.83的貢獻度達到75%。而銀行通過化解清收歷史不良貸款僅帶來不良貸款率下降1.2個百分點。

從另一角度來分析,截至9月末,不良貸款率下降4.83個百分點,達到21.29%。據此推算出的不良貸款餘額應為19739億元,比年初20881億元減少了1143億元。而現實中公佈的數據僅減少了888.76億元。這説明其中的254億元被新産生的不良貸款沖銷了。而這正是銀監會日前開會要求“商業銀行嚴格控制不良貸款反彈”的原因所在。雖然,這種現象並非普遍,但至少表明在不良貸款處置問題上由於約束不當,極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推動了貸款的快速增長。

考核指標不完善

長期以來,中國的銀行對其分支機構的考核主要集中于利潤和規模兩項指標。規模指標主要是通過存貸款額反映出來。而在盈利模式單一的情況下,銀行的利潤主要來源於存貸款利差,即利潤指標也是主要取決於銀行的存貸款額。在此情況下,對利潤指標和規模指標的考核實際上歸結為對放貸規模的考核。在缺乏品質指標約束的情況下,考核的結果只能是激勵分支機構大規模發放貸款。如果激勵不當,銀行就會産生逆向選擇行為。為了追求貸款規模,難免出現玩弄數字遊戲的問題。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銀行票據業務的空轉對倒現象。

根據統計,上半年已簽發的未到期商業匯票餘額為10741億元,同比增長85.5%;票據貼現和再貼現餘額8216億元,同比增長1倍;票據融資餘額9163億元,同比增長1.1倍;上半年累計增加3396億元,同比增長2582億元,佔新增貸款的20%,也就是説,今年上半年以來,在新增貸款貸款中的20%是靠票據融資拉動的。

會計核算原則

與企業會計一樣,中國銀行會計在收入與費用的確認上亦採用了權責發生制原則,而非收付實現制。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凡是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支付,都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從理論上來講,採用權責發生制進行收入與成本費用的核算,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銀行特定會計期間真實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但不容否認的是,權責發生制也存在不足之處,特別是在收入的確認上,往往是賬面的確認先與現金的收付。這對於經營貨幣業務的銀行來講,往往容易産生很多問題。由於其確認收入的原則在於該筆收入是否在當期發生,只要銀行在當期多發放貸款,其當期的利息收入便會大增。但事實上銀行可能並未收到這些利息,更有可能無法收到這些利息。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利潤指標的驅動下,銀行為了追求短期利潤,會不顧一切地發放長期貸款。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目前已出現了嚴重的“短存長貸”的結構性問題。這在某種程度上説明,貸款的快速增長與現有會計核算原則的驅動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張吉光)

《國際金融報》 2003年12月02日


張吉光:五大問題建言渤海銀行
張吉光:貸款激增凸顯四大風險
張吉光:郵政儲蓄何去何從
張吉光:正視政府信貸風險
張吉光:房貸新政不會引發崩盤 現實意義遠小于理論意義
民營銀行五大敗因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