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發展經濟是緩解人口壓力的根本途徑

楊永華

    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關數據已經公佈。這些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的準確可靠的數據,是研究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必將引起人文社會科學家的高度重視,從中得出一些有益的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迅速發展,吸收了大量的農業剩餘勞動力和各種人才。政府管理部門和學術界作了許多努力,試圖描述和估計勞動力向珠江三角洲地區集中的態勢,然而,很難得出準確的結論。第五次人口普查對流動人口的統計作出了新的規定,規定各省市直轄市人口數包括在本轄區內的鄉、鎮、街道居住半年的外來流動人口,以及離開常住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而在本轄區內的鄉、鎮、街道居住不滿半年的外來流動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出的廣東總人口為8642萬人,比《廣東統計年鑒》公佈的1999年年末廣東人口總數729818萬人多出134382萬人,相當於深圳和東莞的總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較為準確地估計了外省流入廣東的人口數量。《廣東統計年鑒》提供的各市人口數,實際上是戶籍人口數。與第五次普查人口數比較,戶籍人口大於普查人口的為“流出”,戶籍人口小于普查人口的為“流入”。廣東人口流入的有9個市,共流入182833萬人,人口流出的有12個市,共流出60450萬人。在9市的流入人數中扣除12個市的流出人數,得到的餘額就是外省流入廣東的人口數,這個數據為122383萬人。這就是説,流入廣東的外省人口大約為1200萬人。比青海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總人口還要多。這麼多的人口遷入廣東是一項巨大的移民工程。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數據較為準確地描述了廣東省內人口的流動態勢。珠江三角洲地區九個市是人口流入地區,流入人口絕對數最多的是深圳,達到58100萬人。流入人口與本地常住(戶籍)人口的比例,最高也是深圳,達到48481%。流出的12個市中,流出人口絕對數最大的是梅州市,為95 93萬人。流出人口與當地常住人口比例最高的是河源,為2806%。這就説明,粵西、粵北、粵東地區的農業剩餘勞動力大規模向珠江三角洲地區轉移。

    由於農業剩餘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廣東省內的人口地域分佈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位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廣州、深圳、珠海、惠州、東莞、中山、江門、佛山八市總人口為2033萬人,佔廣東省總人口的比重為32 36%。第五次人口普查時,這八市的總人口為384571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比重高達445%,八市總人口的絕對數增加了1818萬人。這説明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廣東經濟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研究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基本數據,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結論。

    第一,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是解決人口壓力的根本途徑。人口的生存和發展是需要花費大量資源的。資源有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二大類。不可再生性自然資源的量只會越來越少。但是經濟資源卻可迅速增長起來。中國1980年全社會投資的資本量為910億元,1990年增長到4517億元,10年增長近5倍;1999年增長到29855億元,又增長近66倍。1999年資本量比1980年增長33倍,遠遠超過了人口的增長速度。這就大大緩解了人口與資源結構的緊張狀態。廣東是一個自然資源不那麼豐富的省份,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經濟資源迅速增長,因而能夠容納較多的人口。這裡涉及到一個重要的經濟理論問題:人口數量過多固然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阻礙性因素,但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障礙。發展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阻礙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不好的經濟制度。當前對我們來説,關鍵是要把計劃經濟體制繼續改革成為市場經濟體制。我們雖然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並不等於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已經完成,改革還要繼續進行下去。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繼續推進經濟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中國人口與資源的緊張狀況才有所緩解。如果經濟發展不快,那怕人口再少也不利於緩解人口與資源的緊張狀態。

    第二,推進城市化進程是解決人口壓力的重要措施。現代經濟發展規律告訴我們,調整人口與資源結構矛盾的唯一齣路是走城市化道路,積極發展工業等非農産業部門。廣東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已經取得很大成就。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深圳、珠海、廣州、佛山四市的城鎮人口比重已經超過75%。但還有一些市的城市化水準較低,河源、清遠、肇慶、雲浮四市人口城市化水準低於全國3609%的平均水準。即使深珠廣佛四市的城市化水準與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準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廣東的城市化仍面臨著相當艱巨的任務。流入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勞動力有1800多萬人,他們雖然從事非農産業的工作,但並沒有真正融入城市,變成真正的市民,這是廣東城市化過程中不能回避的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也是廣東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機遇。如果1800多萬勞動力變成市民,他們就要解決小孩教育和老人贍養等問題,就要提供住房等巨大的資源。提供這些資源就是一個很大的商機,甚至可以發展出一些産業部門。發展這些産業部門也許會把廣東經濟推向一個新的臺階。

    第三,必須重視人力資本投資。中國人口與資源結構的緊張狀態的實質是結構性失衡。就是説,作為簡單勞動力,中國十分豐富,但是熟練勞動力並不多。所謂簡單勞動力就是指受過的教育不多,只能從事一些主要憑體力進行的勞動的勞動者。熟練勞動力是指受過較高的教育,能從事技術性和管理性工作的勞動者。國家有關部門抽樣調查了11244萬人,結果是,初中文化以下的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比例高達8202%。這樣的文化素質的勞動力是不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的。因此,中國不但要控制人口,而且要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質。如果不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不提高文化素質,即使人口數量很少,也不能迅速推動經濟發展。

    第四,改革以戶籍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人口管理體制。中國管理人口的社會經濟體制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實行城鄉分離的戶籍體制。改革開放20多年的今天,這種體制的弊端已經充分顯示出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外來勞動力基本上沒有戶籍。特別是深圳、東莞、廣州三市的外來人口的數量如此之多,由於沒有戶籍,給社會管理帶來很大的不便,也就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成本。改革現行的戶籍制度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要採取新的有利於勞動力市場發育和社會管理的戶籍制度。

    第五,必須繼續執行控制人口的政策。廣東經濟處於高速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大量外省勞動力,但是廣東不可以放鬆控制人口的政策。控制人口的基本理論認為,人口與資源存在著一個客觀的比例,這個比例叫做馬爾薩斯均衡。達到馬爾薩斯均衡,人口繼續增長,就會産生過剩人口,過剩人口將會受到自然力的懲罰,從而會減少人口數量,一段時間後會重新回到均衡狀態。只有遠離馬爾薩斯均衡,才可以較快地增長人口。馬爾薩斯認為人口與資源保持一個適當比例的思想是正確的。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實質也是運用了人口與資源結構均衡的思想,論證了中國控制人口增長的必要性。廣東應該繼續堅定不移地執行控制人口的基本國策。(作者係華南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南方日報》 2001年7月09日

相關新聞

10城市居民:這5年錢都怎麼花了?

回首中國的計劃生育事業

進城?還是回鄉?——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狀況分析

添丁”的喜悅與人口危機

浙江省計劃生育工作取得重大成效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