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平:産權與經濟發展

 ——一個從過去到未來的分析框架

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號召建立“現代産權制度”。産權與經濟發展存在著內在聯繫。回顧人類圍繞著産權明確,産權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博弈過程,對於我們深刻理解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關於産權問題的一系列論述,更加理性,更加自覺地建立現代産權制度,頗具裨益。

一、最初和最基本的所有權是勞動力的所有權

十一至十三世紀這個時期,歐洲殖民運動源流枯竭,對處女地的開墾也行將結束,只剩下最貧瘠的土地來滿足人口增長引起的需要,農民以個人支付的方式向領主交納的“捐稅”(在領主土地上的無償勞動)的值下降了。於是,一種新制度誕生了,它旨在把農奴從義務勞役中解放出來,而代之以交納年度稅。更確切地説,就是使農民可以用現金交納定額年度稅以贖買個人在領主土地上的無償勞動,現代“稅收”就這樣産生了。隨之出現的是個人所有權的初期形式,即給交納年度稅的農民全部佔有個人勞動力的權利。法國學者亨利·勒帕日在介紹新經濟史學派的思想時曾經寫道,這種對自己勞動力的第一個“所有”是現代權利的真正鼻祖。

繼之,已經成為自身絕對主人的“自由”的農民,請求采邑的領主在一定時期內,以繳納年租為條件,向他們出租曾經由他們無償耕種的土地。於是,“地租”的概念也出現了。

勞動力所有權的確立,不僅産生了“稅收”、“地租”這樣的經濟關係,而且催生了市場經濟。亞當·斯密曾經寫道:“勞動所有權是一切其他所有權的主要基礎,所以,這種所有權是最神聖不可侵犯的。一個窮人所有的世襲財産,就是他的體力與技巧。不讓他以他認為正當的方式,在不侵害鄰人的條件下,使用他們的體力與技巧,那明顯地是侵犯最神聖的財産。顯然,那不但侵害著勞動者的自由,而且還侵害勞動雇傭者的正當自由。妨害一個人,是不能在自己認為適當的用途上勞動,也就妨害另一個人,使不能雇傭自己認為適當的人。一個人適合不適合雇傭,無疑地可交由那麼大利害關係的顧主自行裁奪”。

在馬克思的論述裏,勞動力所有權的確立引致了自由勞動。自由勞動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具體表現在:①勞動力所有權的確立,改變了自然經濟的狹窄的生産目的和生産方式,誕生了商品經濟。②由於勞動力所有權的確立而産生的商品生産及專業化,促進了社會分工。而在此之前,勞動者和生産資料是在狹窄的空間結合著,基本上談不上社會分工。③促進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人的素質的提高和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

二、圈地運動和十七世紀的農業革命

圈地運動發生在當時的英國,並且圈的是公地,並由此導致了十七世紀的農業革命。

英國當時的情況是,已經産生了一個新的自耕農階級。與此同時,人們仍在繼續承擔著某些共同義務。在畜牧問題上,牧場依然是共同體的公有財産。這個時期經濟生活中出現的兩種現象成為改變公有牧場的誘因:一是羊毛價格大幅度上漲,二是由羊毛價格上漲引起的過度放牧,每公頃牧場上承載的畜牧頭數過多。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人們最初設想共同限制公地上允許放牧的數量。但是由於機會主義的道德禍因而導致監督、管理這種協議既困難,費用又高。於是,人們試圖尋求一種成本最小、收效最大的辦法,這就是在個人之間劃分牧場並給以經營專屬權,於是出現了圈地運動。圈地運動對擁有最大畜群者有利,一開始遭到了比較廣泛的反對,後來由於王權態度的改變,才開始席捲了英國。由此造成的所有權結構極有利於促進農業革命,並由此誕生了現代農業生産方式。這種農業生産方式,較之於小農經濟,顯示了極大的生命力。

三、發明創造的所有權保護與産業革命

諾思在他與羅伯特·托馬斯合寫的《西方世界的興起》裏,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大多數經濟學家都宣稱技術變革是西方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稍後有一些人強調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近來,有些學者又開始探討市場資訊成本下降對經濟增長的效應。然而使人疑惑不解的是,如果經濟增長所需要的是投資和創新,為什麼有的社會具備了這些條件卻沒有理想的結局呢?諾思的答案是,人們所講的經濟增長的原因,他們本身就是經濟增長,或者是經濟增長的表現,而真正的經濟增長是他所講的制度和所有權。

由以上總的見解出發,諾思認為對發明的所有權的保護與産業革命的發生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繫。在他看來,正是所有權革命使得發明創造的所有權明確、並得到保護,從而激勵了發明創造。他説:“市場規模擴大以及發明的産權得到更好地界定,從而在提高了創新收益率的同時,創新成本得到了根本性的降低。正是這樣一系列變化為聯結科學與技術的真正技術革命——第二次經濟革命(産業革命)——鋪平了道路”。法國學者亨利·勒帕日在介紹諾思的上述思想時,説的更為簡單明瞭。他寫道:“人們很容易看到所有權結構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一個社會的所有權體系如果明確規定每一個人的專有權,為這種專有權提供有效保護,並通過縮小對革新帶來額外利益可能性無把握的程度,促使發明者的活動得到最大的個人收益,那麼,這個社會就更富於革新精神,並且能夠使經濟增長。相反,如果一個社會規定個人權利的制度不明確,如果該社會的保護結構沒有效力(或故意限制個人專有權),那就會提高革新活動的費用,並減少發明者努力的個人收益,那麼,這個社會進步就更慢,更難使經濟增長”。

四、所有權與統一市場

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諾思教授,不僅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行了縱向的説明,還進行了橫向的比較,特別説明瞭統一市場的極端重要性。

對近代歐洲的英國和法國的比較是很有意義的。當時的英王在議會的參與下,明確了有利於市場經濟發展的産權,而直到1789年,在法國,確定和推行所有權的壟斷權仍然不受限制地掌握在王室手中。這種情況延續到大革命爆發,法國從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市場,始終被分割成三十來個地區市場。王室的政策從來不是統一這些市場,而是維持它們的分割狀況。這是當時法國落後的主要原因。

這和後來德國的情況差不多。十九世紀初,德國在政治上還是分散的,被分為數百個小邦。在拿破倫戰爭以後,小邦的數目雖然減少到38個,但是其中每一個小邦仍然都有自己的關卡,每一個關卡就要納稅,這就使得商品流通和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受到很大阻礙。後來的統一的關稅同盟,才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統一市場對國內市場經濟的形成,對經濟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名牌産品脫穎而出,走遍全國,使優勝劣汰機制發揮應有作用,使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十六屆三中全會強調統一市場問題,意義十分深遠。

五、對財産所有權的明確和切實保護,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前提

十六屆三中全會認為應當保護私有財産權,這是非常重要的。人類社會發展到了市場經濟,這是一種被實踐證明極具魅力的模式。這種模式以對財産所有權的明確和保護為前提。市場經濟是以交易為基本紐帶的經濟形態,而交易是以物品産權的不同歸屬為前提的。不僅從理論上講必須産權明確且得到切實的保護,而且事實上只有財産所有權得到切實的保護,處於市場經濟中的經濟主體才有資格承擔各種責任。馬克思曾經指出,商品交換是一個驚險的跳躍,如果跳不過去,摔壞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産者自己。即使説,如果商品不符合社會需要,不能交換為象徵社會承認的貨幣,商品生産者就有可能破産,甚至有可能跳樓。商品的命運就是商品生産者的命運。這樣的休戚相關,使得商品生産者不得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也是今天浙江民營經濟的老闆産業選擇成功率極高的重要原因——因為資本是他們自己的,如果選擇的不好,虧的是自己的錢。有效率的産業選擇會極大的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

從邏輯上講,只有切實地保護私有財産權,企業的産權才能得到保護。只有保護各個出資主體,包括私有資本的出資者的産權,現代股份公司的法人財産也才能得到有效保護。

保護企業的財産,不僅包括物質意義上的財産不經過正式的法律程式不被分割和沒收,還包括必須切實有效地保護企業之間,企業與各經濟主體之間的經濟合同,債權債務關係,保護企業的品牌、商標、智慧財産權等。如果這些方面不能得到有效保護,可以借債不還,可以剽竊假冒、可以不履行契約,企業的産權就等於沒有得到保護——企業的産權是具體的,是一個權利束。

明確而得到切實保護的産權,有利於降低交易費用。交易費用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社會經濟運作中的的摩擦系數,系數越小,社會經濟運作效率就越高。産權不明確,或者不能得到切實保護,就會增大交易費用。如果政府的正規制度不給予切實保護,“黑社會”式的保護就有了可乘之機。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以土地的分配為例,指出了明確的産權對於市場運作的極端重要性。他説,“土地可以通過價格機制分配給土地使用者,不需政府管制。但如果沒有建立土地産權,任何人都可以佔有一片土地,那麼,顯然將發生很大的混亂,價格機制不能起作用,因為沒有可供購買的産權”。

六、保護私有財産權的現實需求

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保護私有財産權。保護私有財産權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保護私有財産權,有利於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大力發展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在當代中國,民營經濟作出的貢獻越來越大。做強做大中國經濟需要民營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給私有財産以切實有效的保護,民營企業家就會小富即安,就會失去繼續前進,繼續做大的動力,甚至會進行揮霍性地消費。他們擔心自己的財産會在一天早晨不通過任何法律手續而被平均。這已經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相當多數民營企業家的普遍擔心。於是,有效的保護私有財産就顯得相當迫切,可以使民營企業家安下心來作大企業,它關乎到中國經濟的發展。

在當代中國,保護私有財産權,更深的意義是在創造和保護投資環境。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越來越一體化,人才和資本的國際流動越來越大。資本的逐利性使其總是向回報高和相對安全的地方流動。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已經不取決於他擁有多少資源和資本,而是取決於能吸引到多少資源和資本。如果我們不能給私有財産以切實地保護,它們就會流向相對安全的地方。這對於我們來説是十分尷尬的。一方面我們需要大量的資本,另一方面我們的資本又因為不能得到有效地保護而轉移出去。

2、切實保護私有財産權,會更有效地保護公有財産權

在私有財産能夠得到切實保護的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國家之間的産權關係是非常明確的,各種事情的界限也是非常清楚的。人們會近似于條件反射地用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用公家的錢辦公家的事,會在鐵一樣的産權觀念的支配下自覺地維護一切合法的應當得到保護的産權,其中包括公有財産。如果説這是一種覺悟,那麼,這種覺悟的形成更多的是來自於一種制度安排,而不是單純的説教。

在制度經濟學者看來,制度是一個體系,包括正規制度安排和非正規制度安排。其中正規制度安排包括法律等各種正式規則,非正規制度安排包括道德、文化、習俗、社會氛圍等。非正規制度和正規制度是互補的,是相互制約的,是一個有機的體系。按照這樣的分析,在正規制度有效的保護了私有産權的情況下,就可以形成一種尊重和保護産權的社會氛圍,有了這樣的氛圍和文化認同,不僅公有産權和私有權都能得到保護,而且可以大大降低保護成本。據研究,如果沒有社會文化氛圍對正規制度的認同,僅僅靠強制性執行,正規制度最多能執行30%。這就是我們在傳統體制下,雖然一直在進行愛廠如家、愛社如家的教育,但卻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

3、保護私有財産權,會使中國社會更加現代和理性地發展

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大地上已經顯示了無窮的魅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選擇,既可以解釋我們在當代的成功,也可以解釋我們歷史上的落後——我們的歷史是一個沒有典型市場經濟的歷史,而沒有市場經濟,則可以歸結為沒有對私有財産的承認和保護,連綿不斷的“平均”的結果更是淡化了基本的産權觀念和法制觀念。

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與産權的明確和有效保護,是一個不斷博弈的過程,並最終形成了現代産權制度。當我們建立起現代産權制度的時候,我們就會受惠于永遠。

(作者李義平: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11月6日


李義平:關鍵是經濟增長的品質
李義平:“仇富”心態評析
李義平:用市場經濟的制度安排建設小康社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