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協年會舉行專場報告 國務院專家給東北支招

14日下午,科協年會主會場主要圍繞老工業基地改造問題舉行了遼寧專場報告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國家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局局長張寶明等分別做專題報告。陳清泰在報告中指出了目前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瓶頸,並結合實際情況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支招”。

招數一:發展混合經濟是關鍵。陳清泰指出,調整、改造和振興老工業基地既要解決國有企業的問題,同時要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發展國有與非國有相互融合的混合經濟。從我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經驗看,不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很難培育起來,國有企業改革的外部環境很難改善。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相互融合而成的混合經濟,應當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招數二:改變國有企業的機制。在計劃體制和短缺經濟條件下,國家增加投入較為有效;當轉入市場經濟,周圍大的環境改變以後,國有企業缺的不是錢,而是新的體制和機制。新形勢下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和振興,是政府轉換職能、企業轉變體制和機制的過程。體制和機制不變,即使國家給了投入,非但不能解決原有的困難,而且會形成新的包袱,出現“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不良迴圈。

招數三:裝備工業和其他優勢産業並存。在老工業基地的下一步發展中,裝備工業仍然是基礎較好、機遇較多、值得下功夫推動的一個産業。與此同時,必須對我國産業轉移的新特點有足夠重視。簡而言之,要重視裝備工業,但又不能把“寶”押在裝備工業上,發展何種新興産業,要交給市場來選擇。一些地方的經驗已經證明,某些原先被政府看不見或看不起的産業,反而蓬蓬勃勃地得到發展。

招數四:抓住新一輪快速增長期。陳清泰表示,2002年以來,以住宅、汽車、電子通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行業為龍頭,包括鋼鐵、機械、煤炭、建材等産業在內的一批高增長行業的出現,推動國民經濟進入一個新的較快增長週期。在這些高增長産業中,不少是老工業基地比重較大或基礎較好的裝備工業和重要原材料工業,而這種情況是前所未有的。在這些産業的帶動下,去年以來東北三省經濟增長勢頭良好。目前東三省正處在新一輪增長週期的上升期,對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和振興,是一個難得的好時機。(張蓮/時代商報)

陳清泰:抓住有利時機振興老工業基地

在14日上午召開的中國科協2003年學術年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為大會作了題為“抓住有利時機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大會主題報告,全文如下:

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提出了調整、改造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任務,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舉措。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對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對於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振興老工業基地面臨的新形勢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問題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提出。在此後的長時期內,曾做過不少工作。當前推進老工業基地振興出現了新的有利形勢。

(一)市場化改革進程加快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情況下,十六大不失時機地提出完善這一體制的任務。改革將進一步突破制約經濟發展瓶頸,克服經濟發展中的體制性障礙。老工業基地振興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改革成果,而且可以更多地利用包括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對民營企業放寬市場準入等在內的新一輪改革的先發效應。

(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帶來了新機遇加入WTO表明中國正進一步參與以國際分工為背景的産業結構調整。老工業基地要以全球眼光,培育和發揮比較優勢,主動參與國際分工,優化産業結構和推進企業重組。這樣,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稀缺資源不僅可以從本地和全國獲得,而且可以更多地利用全球的資本、技術、人才和市場等資源,加快發展。

(三)科技革命帶來了迎頭趕上的機會老工業基地可以越過傳統工業化的某些階段,用高新技術和先進使用技術改造傳統産業,推進産業結構升級,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實現超越式發展。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四)三年改革脫困出現了新機制的萌芽一是國有企業職工可流動機制初步建立;二是喪失競爭力企業退出市場的通道開始打通;三是社會保障體制逐步建立、轉移企業辦社會機構有了相當的進展,職工由“企業人”逐漸變成“社會人”;四是國有企業的融資渠道由盯著財政投資,轉向通過市場引入新的投資者和到資本市場融資。這些新機制的萌芽具有重大的改革意義。經過不斷完善和發展,這些萌芽有可能成長為不需政府直接干預而自動運作的新機制,並推動有前景的企業迅速發展,競爭失敗的企業平穩退出市場的新局面出現,國有企業的很多問題由此可以較好地得到解決。

二、理順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思路

新形勢下調整、改造和振興老工業基地,不僅僅是解決國有大企業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振興裝備工業的問題,而是促進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問題。這應當成為觀察、分析問題的一個基本著眼點。由此出發,首先要認真總結多年來有關的經驗,理順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基本思路。

第一,調整、改造和振興老工業基地既要解決國有企業的問題,同時要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發展國有與非國有相互融合的混合經濟。老工業基地國有經濟比重高,國有大企業多,這是基本事實。調整、改造和振興必須首先面對和解決國有企業的種種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如果向前看,從發展市場經濟的要求看,從我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經驗看,不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很難培育起來,國有企業改革的外部環境很難改善。非國有經濟的發展,一方面自身構成了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為國有企業的改造提供就業機會,提供新的投資者,提供替代性的財政收入。對國有企業的改造來説,非國有經濟絕不是對立的、排斥的因素。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相互融合而成的混合經濟,應當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在競爭性行業,繼續保持未能實質性改制的國有企業為主的格局,振興的希望甚微。老工業基地自身的經驗也説明,僅僅在國有企業自身的圈子裏搞改革是沒有出路的。

第二,中央和地方政府應有必要投入,但主要用於轉換機制、改善環境,而企業發展所需資金要靠市場。老工業基地曾經給國家作出過重要貢獻,但普遍設備老化,技術水準低,人員負擔重。因此,國家應當增加技改投入,上一些新項目,以緩解企業困難,增加企業的競爭力。沿著這一思路,過去國家陸續給了不少投入,但結果是人所共知的。根本的問題在於,在計劃體制和短缺經濟條件下,國家增加投入較為有效;當轉入市場經濟,周圍大的環境改變以後,國有企業缺的不是錢,而是新的體制和機制。新形勢下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和振興,是政府轉換職能、企業轉變體制和機制的過程。體制和機制不變,即使國家給了投入,非但不能解決原有的困難,而且會形成新的包袱,出現“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不良迴圈。在變化了的新形勢下,不是説國家不承擔責任,不再花錢,而是要將錢花在解除國有企業的歷史包袱,支付改革成本,為企業改制創造條件上。近年來遼寧省進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職工下崗分流、分離企業辦社會機構、部分喪失競爭力的企業破産退出等試點,就是沿著這條思路取得的重要進展。企業重組和發展所需資金,應當主要通過引入新的投資者和其他市場融資渠道解決。中央和地方政府花錢買機制,企業發展所需資金靠市場,這是兩件必須區分開來的事情。

第三,既要重視發展裝備工業,也要通過市場選擇發展其他優勢産業。裝備工業是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諸多産業中技術含量較高的部分。多年來,有關方面反覆呼籲振興裝備工業,一個重要考慮是借此帶動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和振興。在老工業基地的下一步發展中,裝備工業仍然是基礎較好、機遇較多、值得下功夫推動的一個産業。與此同時,必須對我國産業轉移的新特點有足夠重視。一個時期以來,已經出現了某些産業蓬勃發展,而産業中心隨之轉移的現象。以紡織工業為例,過去的長時期內以“上青天”(上海、青島、天津)為生産中心。改革開放以來,這些地方以及內地的諸多紡織工業基地以國有企業為主的紡織企業普遍衰落,不少已經破産關門,取而代之的是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的新興紡織企業,推動我國紡織工業發展迅速,並成為世界上紡織品出口最多的國家。導致産業轉移的因素較多,日益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産業集聚,即生産同一類型産品的龍頭企業、為龍頭企業配套的零部件企業、為這些生産企業提供服務的企業,以專業化分工協作的方式,高密度集聚在同一區域,從而顯著降低生産和交易成本。現代裝備工業是對專業化分工協作有很高要求的産業,分工的日益精細化,使企業對上下游産業鏈的依賴性大大增強。老工業基地的企業內大而全、小而全,企業間條塊分割,形式上看一個區域內集中著大批同行業企業,但專業化分工程度很低。這種形態是一種“企業集中”,並未形成“産業集聚”。我國裝備工業大發展的條件正在成熟,但老工業基地能否充分分享這種發展機遇,是否會出現産業中心轉移,應當説存在著相當大的不確定性。關鍵將取決於老工業基地能否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儘快形成有利於産業集聚的條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老工業基地的産業佈局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計劃經濟的內在強制性不一定能充分反映當地的優勢,所形成的産業佈局未必合理。況且經過改革開放後二十多年的發展,區域內外的生産要素狀況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原有的産業結構應當也完全可能進行大的調整,除了傳統的裝備工業和其他重工業外,發展其他産業的空間也很大。簡而言之,要重視裝備工業,但又不能把“寶”押在裝備工業上。發展何種新興産業,政府事先往往是説不準的,還是要交給市場來選擇。一些地方的經驗已經證明,某些原先被政府看不見或看不起的産業,反而蓬蓬勃勃地得到發展。關鍵是要培育市場,讓市場起作用。

第四,發揮東北地區的現實和潛在優勢,引入外部可移動要素,促進區域經濟上新臺階。新形勢下解決老工業基地的問題,實質上是使區域經濟發展有一個突破性的變化。從全國範圍看,則是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之後,促進一個富有後勁和活力的新的經濟增長帶的形成。為此,要認真研究新形勢下老工業基地有哪些現實和潛在的優勢,有哪些明顯而依靠自身難以彌補的缺陷;然後通過自身改革和對外開放,激發內部要素活力,引入外部可移動要素,通過內外部要素的有機結合,促進新增長點的出現和發展。這應當是開放型市場經濟條件下振興區域經濟的基本思路。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老工業基地的優勢主要表現在有較好的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基礎,較好的基礎設施條件,較高的城市化水準(特別是在遼寧省),人力資源除了低成本外,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重視加工技術的傳統。它的缺陷主要是計劃經濟的體制、機制和意識影響還較深,市場經濟的文化傳統缺乏,先進的技術、管理、行銷網路等要素不足,市場化的融資渠道較少等。不克服這些缺陷,諸多優勢就無法轉化為現實的市場競爭力。而克服這些缺陷,有些要通過自身的改革,有些則要通過對國內其他地區和國際社會的開放,引入自己所缺少的外部可移動要素。在促進東北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上,一定要確立通過改革開放使內部和外部要素重新組合的思路,通過這種重新組合,推動結構調整,培育出新的有市場競爭力的産品和産業。

第五,抓住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期,加快調整、改造和振興進程。一個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對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和振興至關重要。當經濟處在上升階段,特別是本地重要産業的市場需求旺盛,有可能成為高增長産業時,國有企業歷史包袱解除、職工安置、吸引新的投資者、發展非國有經濟等問題都較好解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後經歷了兩輪由高增長行業帶動的快速增長週期,給東北老工業基地也帶來了或多或少的振興機遇,但總的來説,機遇抓得不好。2002年以來,以住宅、汽車、電子通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行業為龍頭,包括鋼鐵、機械、煤炭、建材等産業在內的一批高增長行業的出現,推動國民經濟進入一個新的較快增長週期。在這些高增長産業中,不少是老工業基地比重較大或基礎較好的裝備工業和重要原材料工業,而這種情況是前所未有的。在這些産業的帶動下,去年以來東北三省經濟增長勢頭良好。今年一季度,三省的工業增長速度在全國處在較快位置,為多年來所少見。目前正處在新一輪增長週期的上升期,對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和振興,是一個難得的好時機。

綜上所述,調整、改造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基本思路,應當是充分利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處在上升期,特別是裝備工業與重要原材料工業快速增長的有利時機,按照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加入世貿組織後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的要求,以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營造有競爭力的投資、創業和發展環境為切入點,以有規劃地支付改革成本,推動國有企業體制轉換為依託,以大幅度放寬投資進入限制,吸引新的投資者,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和混合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主戰場,充分認識、動員和發揮東北地區的現實和潛在優勢,促進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強競爭力的産品、企業和産業的形成,使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和振興在一個適當長的時間內取得實質性進展。

三、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點在於建立內在的經濟增長機制

在新形勢下推進的老工業基地振興,重要的是通過體制創新和機制轉換,建立區域內在的經濟增長機制。要努力作到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所指出的:“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破除,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要“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支援人們幹成事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竟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老工業基地形成富有活力的內在經濟增長機制,這是振興老工業基地最重要的因素。

(一)培育富有活力的市場主體

企業是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加快國有企業改革。老工業基地的問題大都與國有企業相關,本質上是國有成份比重過大,而且又缺乏市場活力所致。改革國有企業要在結構調整和制度創新上下功夫。國資委的成立使國有企業轉機建制,結構調整有了集中統一的責任主體,有利於國家所有權到位。要鼓勵民營資本、外資參與國有企業重組。經驗表明,構造多元投資主體,改變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形成內部化的財務預算硬約束機制,是使企業自主自立、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的重要途徑。

民營企業在老工業基地振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改善老工業基地經濟的所有制結構是形成內在經濟增長機制的重要條件。民營企業天然就有産權清晰、權責明確的特徵;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激勵與約束功能十分明顯。強有力的産權激勵與約束,使他們成為負責任的市場主體。因此政府應當放鬆對他們的經濟性管制(審批),政策應進一步放開。要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給他們參與公平競爭的權利。在國企集聚的地區必須消除所有制歧視,承認民營經濟的平等地位,釋放民營經濟的活力。

積極引進外資,發展三資企業,對提高區域經濟活力有重要作用。2001年東北三省老工業基地進出口總額合計189億美元,只佔全國的5.1%;實際利用外資25.2億美元,佔全國7.9%。開放度不足,從另一個方面則意味著可調動的潛力巨大。東北三省屬於沿海沿邊省份,具有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潛力。構築區域經濟對外開放新格局,引導外商直接投資和參與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不僅可以改善資産品質,接受國際産業轉移,拓寬市場,而且可以帶來技術、管理,帶來新的體制和機制。只有市場主體活力上升,實力壯大,競爭力提高,振興老工業基地才有希望。

(二)加強誠信與社會信用建設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在經濟體制轉軌的同時,我國信用體制正面臨著轉軌。在傳統體制下,信用資源由政府獨家掌握,政府是唯一的信用主體。政企不分使得企業之間、企業和銀行之間,甚至企業和職工之間的關係,直接或間接都體現為與政府的關係。企業、銀行等並不是獨立的主體,自身沒有什麼“信用”可言。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産權主體、利益主體多元化了,資信的主體正在發生變化。政府、企業和個人,每一個獨立的主體都要有自己的信用。我們正在經歷這個艱難的轉變過程。

實踐證明,一個地區如果失去了信用基礎,將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災難性後果。儘管個別地方、個別企業和個人可能由於制假販假、逃廢債務、合同違約、擔保不執行、虛假披露、侵犯智慧財産權、偷稅漏稅、行賄受賄等給自己帶來一時好處,但整個地區要為失信行為支付巨大的成本。資金是經濟運作的血液,老工業基地振興稀缺的資金,但就全國來説並不短缺。資金在各類要素中最具流動性,而且總是流往安全方向。

由於舊體制問題的積累,老工業基地的很多企業不僅資産負債率比較高,重要的是資産品質比較低,企業資産營利能力不足,使銀行不良貸款比例保持在較高的水準。加上一些金融證券公司經營不善、上市公司市場表現不佳、企業的職工集資款難按時歸還、企業間擔保難執行等問題,使金融風險上升。政府、企業和銀行要齊心協力改變這個局面,要大力增強誠信意識,積極穩妥處理不良債務,使失信者付出高昂代價,增強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安全感和信心。處理不良債務,必須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如何化解;一是如何防止再發生,即花錢處理不良債務必須形成不再發生的新機制,而後者更具有本質意義。

(三)健全社會保障體制

活躍的內在經濟增長機制,是指包括資本、人員等在內的生産要素可按市場規律順暢地流動,其中並不排除競爭中有失敗者。只有允許失敗,人們才敢於創業,只有産業結構、企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不斷調整才有竟爭力。因此,競爭失敗的企業能順利退出市場,職工一旦失業有基本保障並能進入再就業渠道,是重要的創業和發展環境。建立經濟資源可流動機制的基礎和難點是人的可流動性。目前,老工業基地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由於長期國有企業有生無死、職工不能流動使矛盾不斷積累。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必須與勞動力結構調整相伴而行。人力資源的正常流動對增強企業活力、經濟效率和區域經濟競爭力至關重要。以企業為主體的職工保障方式,使國有職工不具有流動性,這已經成為捆死國有企業的一條繩索。當前,社會保障體制缺乏支撐能力是重要問題。面對入世,再給國有企業吃偏飯必然受到WTO規則的制約。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社會仲介組織共同努力,下大功夫完善社會保障體制,使國有企業擺脫“辦社會”之苦,形成人員可流動機制,是增強區域經濟活力的重要條件。國家組織遼寧進行社會保障試點,是對老工業基地的巨大支援,具有基礎性意義。

四、老工業基地振興中的政府作用

建立內在經濟增長機制的主導力量還是政府。但是如何妥善處理政府、市場、企業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政府提供政策法制框架,進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企業自主決策、自擔風險,以效益為目標帶動經濟增長;社會仲介組織在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間提供資訊、溝通、自律、公證等服務。三者各自就位,相互協調、互動才能形成區域經濟的內在增長機制。

這一輪老工業基地振興,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背景下進行的。現在,振興老工業基地可調動的不僅是本地資源,而且有全國和全球的資源。因此,振興老工業基地所必須的資源並不那麼短缺。但是,在市場條件下,稀缺資源持有者們有足夠的選擇餘地,留住資源和流入資源的條件是市場環境,而能創造市場環境的是政府。實際上市場競爭已經把各地政府推上了競爭的舞臺。哪個地方的政府有能力、有水準,把市場環境創造得更好,那麼,哪個地方就有可能更多地吸引資本、技術、人才這些稀缺資源,就會獲得更多的就業、稅收和經濟增長;哪一個地方政府創造不了好的環境,本地的資源就會外流。因此,政府能否創造和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更多地吸引各個方面的資源,就成為老工業基地振興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因素。

過去政府側重於跑項目、跑貸款,督促企業投資、改造和加強管理,研究給某些企業特殊優惠。現在則要在設立國有出資人機構的情況下,實現政資分開、政企分開。凡是市場能做好的就叫市場去做,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政府部門的主要精力應切實轉向創造公平、穩定、透明的政策環境,給投資者以穩定的預期;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提供重要公共産品和高效率的服務,為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提供條件。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和振興正面臨著重要難得的歷史機遇。只要下大決心,有大舉措,精心規劃,穩步推進,取得重大突破是很有希望的。(宋麗雲/人民網)

中國網綜合消息 2003年9月15日


陳至立:科技教育要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做貢獻
毛壽龍:振興東北成中國最新政策興奮點
溫再興:鼓勵用外資改造東北老工業基地
東北邊境鐵路首段新建線通車
重振東北老工業基地 遼寧省長薄熙來妙語作推銷
專家解讀溫家寶東北行 更深層改革全面展開
溫家寶: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是歷史任務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