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迎春:理性看待中美貿易不平衡

  中美兩國貿易産品的各自優勢,充分體現了經濟全球化時代全球産業鏈的分工,中美兩國之間並不是在同一個水準上的競爭關係,而是優勢互補的分工合作關係

  按中國商務部的統計,今年上半年,中美貿易額達到564億美元,中方貿易順差234.5億美元,比去年同比增長32%。按美國商務部的統計,今年1-5月,美中貿易額達到651.2億美元,美方貿易逆差為439.8億美元,比去年同比增長27%。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的凸顯,再次引起了美國各界的高度重視,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正在逐漸成為影響未來中美經貿關係發展的最重要經濟因素。

  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國貿易發展出現不平衡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既是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本身經濟的發展特點決定的,也是由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分工所決定的。由於國際貿易是國際分工的外在表現,是各國資源在世界範圍內的重新配置方式,所以必須結合中美兩國各自的整體經濟狀況以及在國際分工格局中地位的動態變化來考察這種東向貿易和西向貿易所導致的不平衡關係。

  中國外貿特點

  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根據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中國在紡織、服裝、玩具、皮靴等勞動密集型産品的加工出口方面具有比較大的國際競爭優勢,所以中國對美出口的産品中70%以上屬於“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出口和進料加工裝配出口,即所謂的加工貿易出口。也就是説,中國目前的出口商品中包括了相當一部分為出口而進口的商品。

  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顯示,中國加工貿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來自周邊國家和地區,出口主要市場則為美、日、歐國家。表面上看,中國從對美加工貿易出口中獲取了較大的順差,但實際上中國僅賺取很少一部分加工費而已。另外,由於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成為中國加工貿易出口的主要增長點,中國賺取的少量加工費也被外商所分享,中國實際獲取的利潤進一步減少。因此,所謂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背後卻隱藏了美國企業的鉅額隱性收益。

  中美貿易中的轉口因素是雙邊貿易關係的另外一個顯著特點。無論是中國內地對美國的東向貿易還是美國對中國內地的西向貿易,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通過香港轉口進行的。因此,如何處理和統計雙邊貿易中的香港轉口份額成為中美貿易不平衡規模之爭的關鍵。

  對於如何修正通過香港轉口貿易帶來的雙邊貿易不平衡規模,中美商貿聯委會貿易統計小組分析的結論是,中國內地出口貨物經香港轉口到美國的平均增值率高達40.7%,遠高於一般情況下的轉口增值率;一些主要轉口貨物,如玩具和針織服裝等,增值率甚至超過100%。因此,中國對美國貿易存在順差,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這種貿易順差沒有美方統計的那麼大,這也是一個事實。隨著中國對外貿易中香港轉口份額的下降,中美貿易不平衡的規模能否會走向客觀化,對未來中美經貿關係的發展影響將十分巨大。

  中美國際分工

  從近年來中美貿易的主要商品結構來看,雙邊貿易不平衡基本上屬於中國與美國之間合理的國際分工,並由中國發揮兩個比較優勢——産業之間的比較優勢與産業內部的比較優勢所導致的結果。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2002年中國對美出口排在前五項的商品分別是雜項製品(18.44%)、辦公用機械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11.7%)、電信及聲音的錄製及重放裝置設備(10.74%)、鞋靴(8.7%)、電力機械器具(8.09%)。單從以上數據來看,中國近年來對美出口以紡織服裝為主的經貿格局已經開始發生變化,電腦通信類産品的出口份額在上升。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中國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的主流仍然是加工貿易方式,具體説加工貿易方式出口額佔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總額的89.65%,因此中國對美出口實質上仍然是以勞動密集型産品為主。

  而根據美中商務中心的統計,1997—2001年美國對華出口的20種主要産品中,出口額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飛機、通信設備、顯像管、含油種、以及自動數據處理機器。美對華産品出口明顯屬於高技術設計與行銷為主的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産品以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農産品。

  中美兩國貿易産品的各自優勢,充分體現了經濟全球化時代全球産業鏈的分工,中美兩國之間並不是在同一個水準上的競爭關係,而是優勢互補的分工合作關係。但是由於美國一直對華實行嚴厲的高技術出口管制,使美國對華比較優勢難以發揮,雙方産品的優勢互補也難以充分地體現出來,這是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

  地區産業調整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産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把其經濟體內已經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和對歐美出口摩擦較大的商品的加工組裝工序轉移到中國,由此形成了中國從這些國家和地區進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國內進行加工組裝,然後出口到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加工貿易格局。因此,亞太地區産業結構的調整使中國成為勞動密集型産品的主要生産基地,這些國家和地區在向中國轉移産業的同時,也將其在美國的一部分市場和對美貿易順差轉移給了中國。

  對於亞太地區産業結構的調整給中美貿易不平衡帶來的影響,美國許多專家學者給予了客觀的理解與分析。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通過研究證明,90%的美國自華進口只是替代了來自東亞和東南亞低工資經濟體的進口,大部分是低技術含量的電子機械、玩具、皮靴和服裝,只是10%的自華進口直接與美國的産品形成競爭。所以説,對美中貿易赤字的爭論,總的看來感情的色彩多於理智的成分。

  美國經濟結構

  美國出現鉅額外貿逆差的原因之一是由其基本經濟和制度因素的作用決定的。一方面,戰後世界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引發了世界産業發展史中第三次大規模的産業轉移。美國跨國公司利用其擁有的多種壟斷優勢,在發展中國家大量投資,將勞動密集型、資源和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的行業和低附加值的加工行業和工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使美國與發展中國家在原有的垂直分工體系外日益建立起水準分工體系。這種分工體系反映在商品結構的變化中就是礦物燃料和製成品(包括服裝、鞋類、玩具等輕工類産品以及電動機械、金屬加工等機電類産品)出現大量逆差。另一方面,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進一步利用其科技優勢、生産優勢等塑造出對美國最有利的國際分工格局,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以及與國外的産業內貿易成為美國貿易赤字劇增的主要原因。

  此外,美國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有大量子公司,把原本由本國生産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務轉化為海外子公司的鉅額生産與出口,並相應地增加美國公司從其海外子公司對美國的進口,從而擴大了美國的“外貿逆差”。這樣簡單的進出口統計,就把真實的經濟關係掩蓋了,歪曲了。

  在中美經貿關係中,近年來美國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投資日益增加正在成為雙邊貿易不平衡加劇的重要因素。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截至2002年底,美對華投資項目累計達37212個,涉及合同外資762.53億美元,美方實際投入403.79億美元,“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越來越多的美國跨國公司正把中國作為它們的出口平臺”。因此,隨著美國對華市場投資的不斷向縱深發展,通過在華子公司的出口而不是由美國直接對華出口將會造成美國對華出口數額的進一步減少,中美貿易不平衡的規模有可能再次擴大,短期內單邊倒的趨勢難以真正改善。

  (作者苗迎春:武漢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國際金融報 2003年8月19日


苗迎春:透視人民幣匯率之爭
苗迎春:利益集團主導美國對外經貿政策
苗迎春:戰後美元匯率走勢分析
苗迎春:布希挽救美國經濟六招
苗迎春:貿易安全——國際反恐新領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