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中日關係中的“反常現象”

  近日,發生在齊齊哈爾市的日本遺棄毒劑傷人事件,使中日關係又起波瀾。回顧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的歷程,應該説兩國關係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展。進入中國的日本企業越來越多;兩國學者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兩國人員交往也在逐年增加。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近年來兩國民眾中的相互不滿和相互猜疑也在增長。

  導致這一反常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日本人的“中國觀”發生變化,是一個重要原因。近十多年來,日本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神話”破滅,經濟中的泡沫成分崩潰,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沉積的許多問題顯現,日本經濟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在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後,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而且迄今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本來,日本經濟長期低迷,是其自身的結構性問題所致。但有些日本媒體和日本政要,卻偏要將其歸因于中國經濟的發展,認為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搶了日本的市場,吸引了日本的資金,所以日本經濟才後繼乏力。就在中日紀念和平友好條約簽訂25週年前夕,日本《産經新聞》還發表社論,宣揚“中國軍事力量增強可能成為對日本生存至關重要的問題”。正是他們長期鼓吹的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使日本一部分民眾在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的發展這一問題上出現了偏差。

  對此,小泉首相早就説過,中國的發展對日本是機遇,不是挑戰。2002年中日兩國的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日本對華出口比上年增加了32.3%。試想,如果沒有中國的發展、沒有日本以外其他國家的發展,日本經濟的處境,可能會比目前更加困難。再説,日本每年的GDP在向5萬億美元前進,而中國的GDP剛剛邁過1萬億美元的門檻。日本的科技實力和競爭力在世界排名中都遠遠高於中國。説中國的發展威脅到日本,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在處理與中國等亞洲國家的關係時,日本應該正視兩份“遺産”:一是在亞洲發動戰爭的歷史。日本政府應跳出島國意識,把目光放遠一些,不要“猶抱琵琶半遮面”。其實,用一種明朗且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方式來處理歷史問題,並不會削弱日本的影響和聲譽。相反,只會改善其國際形象。當年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被害猶太人墓前下跪,不僅絲毫沒有影響德國在歐洲和國際政治生活中的影響,反而為後來德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因為人們從中看到了德國政府與納粹歷史決裂的決心。

  一是憲法第9條的約束。戰後日本和平憲法明確規定,日本不得擁有超過自衛需要的軍事力量。但近年來的現實是,日本的軍事力量已大大超過了自衛的需要。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後,一直在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想參加國際維和,想對國際事務發揮更大的影響。對此,人們可以理解,但和平憲法與和平發展的道路必須堅持。日本遮遮掩掩地突破憲法第9條的約束,只能引起亞洲國家的警覺與不安。

  日本是亞洲地區的唯一發達國家和經濟強國。假如日本方面能拿出勇氣,給歷史遺留問題劃上句號,同時從內心告別“中國威脅論”,那麼,中日韓三國合作以及三國與東盟的合作,都將進入新的階段,日本外交也可能迎來一個豐收的金秋。 (方祥生)

  光明日報 2003年08月14日


“8-4”事件中日談判經過
一位日本記者眼中的中日關係
李肇星:發展中日關係 不應讓歷史成包袱
李肇星在東京就中日關係、朝核等問題答記者問
尋找與擴大戰略利益交匯點——紀念中日締約25週年
溫家寶:妥善處理問題 推動中日關係健康發展
吳邦國:應從“長遠角度”與“戰略高度”發展中日關係
胡錦濤:共同開創新世紀中日友好新局面
中日經貿關係簡況
中日經濟發展差距懸殊
中日建交三十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