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記者眼中的中日關係

   濱本良一現為日本《讀賣新聞》中國總局局長。《讀賣新聞》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報紙,發行量超過1400萬份,在人口只有1.2億的日本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在《中日和平友好

條約》締結25週年之際,本報記者劉小彪就中日關係的有關問題採訪了濱本良一。

  《外灘畫報》(以下簡稱《外灘》):您如何評價目前的中日關係?

  濱本良一(以下簡稱濱本):評價目前的中日關係應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政府和政府之間的關係,另一個是兩國國民之間的關係。我認為政府間的關係一直好,除了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外,兩國政府沒有太大的問題。而從經濟方面看,現在應該是兩國最好的時期;而兩國國民之間的關係,我認為近年來有些問題。彼此之間比較反感。

  最大的問題還是歷史

  《外灘》:您認為目前中日之間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濱本:歷史問題。日本人對歷史有自己特有的想法,中國作為最大的受害者肯定會對日本“有意見”。當然,我承認,日本人缺乏對歷史的正確認識。我個人認為,日本人要多説歷史問題,不要忘記歷史;反過來,中國不要多説歷史問題。

  《外灘》:可是如果日本人不説歷史,或者説起歷史時否認歷史、歪曲歷史,那該怎麼辦?

  濱本:在日本否定侵略歷史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日本人並不這樣認為。但是對於那些少數認為日本沒有侵略亞洲,而是在“解放”亞洲的日本人,説實話,包括日本政府在內,沒有誰可以改變他們的想法。所以我們關注的重點還應該是日本政府的領導人是怎麼説的。

  《外灘》:您到過南京嗎?您參觀過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嗎?石原慎太郎等人説“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捏造的謊言”,您怎麼看?

  濱本:我15年前曾到過南京,也曾參觀過紀念館。我認為,首先在20世紀30年代,“那樣的事情”肯定發生過。問題是“30萬”有些誇張了,當時南京的總人口大概只有30多萬。我估計屠殺的數字大概是五六萬,我看到一些日本學者有過這樣的論述。但是,我如果這麼説,肯定中國人要跟我吵架。所以我作為日本人,不能説到底殺了多少人。希望以後兩國學者能夠一起研究這個問題。我可以代表大多數日本人的想法,坦率地説,我懷疑那個數字。

  (引評:中華日本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長蔣立峰:根據這些年中外學者的研究,30萬的數字是可信的。事實上,中國的學者已對日本一些人就當時南京人口等問題的質疑,作出了很好的回答。但一些日本人根本不認真地去看。他們是抱著別的目的來談這個問題,由於他們無法一概否定南京大屠殺,於是便説根本就沒有那麼多人。我們也應該明白,我們要想通過我們的説明和批駁讓那些日本右翼人士在南方大屠殺和靖國神社等問題上“低頭認罪”,是不可能的。我們的批駁能起的作用,一是表明我們的態度和立場,二是教育我們國內的青年。)

  擔憂因為溝通不夠

  《外灘》:現在日本的右翼很活躍,有一些中國人擔心有一天日本的軍國主義會復活,並再次成為亞洲和平與安寧的禍首?

  濱本:作為一個日本人,我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當然,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此感到擔憂時,我認為,日本應向中國進行説明。告訴中國,日本究竟是怎麼想的。我覺得雙方溝通不夠。在我看來,21世紀,日本再侵略別的國家是根本不可能的。現有的國際格局和時代特徵都不允許發生這樣的事情,換言之,這樣的事情是完全不可能的。

  《外灘》:馬立誠和時殷弘的文章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認為,為了發展中日關係,中國需要在歷史問題上“寬宏大度”一些;而與此同時,另外一些人則持完全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中日關係之所以不斷出現問題,最主要的癥結就是許多日本人對歷史問題認識模糊。只要讓日本人真正了解歷史才能消除隔閡,從而發展健康的中日關係。他們認為絕不能在歷史問題上妥協和遷就,清算過去錯誤的最有效辦法是表達自己的真誠反思,寬恕的感情只能來自於徹底的反省。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濱本:他們的文章日本反響很大。日本人很歡迎他們的觀點,以前日本人沒有看到中國人有這樣的觀點,日本人有種新鮮感。他們兩人是以務實的態度來談日本,來談中日關係的。他們對日本的判斷基本是客觀的。儘管有不對的地方。我希望其他的中國人也能學習一下他們的觀點,以便對日本能有一種務實的態度。事實上,我認為,中國人對美國、英國等國是採取一種務實的態度,可對日本卻是一種特殊的態度。我曾經在香港工作過。英國對香港殖民統治150多年,一直到1997年。日本人在50年前,對中國侵略了15年,殺害了幾千萬中國人。英國人150年間殺了多少中國人我不清楚,可英國對中國的領土進行了150多年的殖民統治,這是很可悲、很可憐的事情。可是當英國最後一任香港總督彭定康于1997年離開香港時,英國政府並沒有“謝罪”,中國政府也沒有向英國政府提出“謝罪”要求。在香港,甚至連一個反英的組織都沒有。此外,俄羅斯歷史上曾霸佔了中國的大片土地,可中國並沒有對俄羅斯有什麼特別的要求。所以,我們日本人有些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對待日本要採用雙重標準。

  (引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時殷弘:儘管中國在近代史遭受到了列強的侵害,但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一直到抗日戰爭,日本對中國造成的傷害,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上,都遠遠超過任何一個國家對中國的傷害。另外,日本在這麼大的傷害面前,它的認識還是很不夠的。這也可以在某種意義上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民對日本有區別於其他國家的感情。)

  中日媒體“報憂不報喜”

  《外灘》:現在中日兩國都有一些人認為,目前中日兩國國民相互的不認可一定程度上是由於中日兩國媒體“報憂不報喜”的片面和誇張報道所致。日本慶應大學教授添谷芳秀甚至説:最近日中關係出現困難的最大原因在於輿論。《讀賣新聞》是世界第一大報,在日本影響很大。您曾經是《讀賣新聞》國際部的次長,現在又是《讀賣新聞》中國總局的局長,您如何看待兩國媒體對中日關係的報道及其所産生的影響?

  濱本:日本媒體關於中國的正面報道不多,這在目前情況下也是很難避免的。因為中國的經濟越來越強大,日本人現在關心的是,中國到底向哪去。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下,發生的瀋陽領事館事件就在日本引起了非常強烈的反應。所以媒體也給予了更多關注。《讀賣新聞》那些日子,天天是頭版頭條。而對兩國之間文化方面的友好交流,卻並不是太感興趣。在日本不僅《讀賣新聞》這樣,幾乎所有的日本媒體都這樣。整個的日本人對中國的此類事情都很敏感。

  《外灘》:一提到中日關係,您首先想到什麼?

  濱本:普通的日本人和普通的中國人應該就一些問題坦率地討論。

  《外灘》:如果讓您用一句話來向日本讀者介紹中國,您會怎麼説?

  濱本:您親自看中國和中國人。

  《外灘》:如果讓您用一句話來向中國讀者介紹日本,您會怎麼説?

  濱本:您親自看日本和日本人。

  《外灘》:在您看來,發展中日關係,需要什麼樣的新思維?

  濱本:應該以民間的交往為主的關係最重要,應該以務實的態度看待對方的國家和人民,應該增進彼此的了解。把對方當作一個“正常國家”,“正常國家”與“正常國家”之間的交往是最理想的。

  (引評:蔣立峰:日本要當“正常國家”是一個合理的要求,但它能否是“正常國家”,不是取決於中國,而是取決於日本自身。中國政府和民眾鋻於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就一些問題提醒日本注意,日本應該理解這一點。)

  《外灘》:中日關係史第一個《和平友好條約》已經締結25週年了,您認為未來的25年,中日關係會如何發展?

  濱本:肯定比現在更密切。包括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會比現在更密切。外灘記者劉小彪

  《外灘畫報》 2003年08月1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