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房地産走到十字路口

    市場猜測了許久,收緊房地産信貸的規定終於出臺。6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産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值得注意的是,該通知涉及的內容,幾乎涵蓋了房地産信貸的全過程,包括開發商開發貸款、土地儲備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等各個環節。而其中的關鍵詞十分明確:抬高房貸門檻。

    這樣的情況,不少人並不覺得突然,因為此前已有頗多預兆。在剛剛過去的兩三個月中,房地産市場可謂“一波三折”。先是“泡沫論”聲浪洶湧,不少房産商感到岌岌可危。接著突發“非典”疫情,又傳為GDP增長著想,房地産政策風向會變,可能會有推波助瀾的利好消息出臺。但就在此時,又有數個房地産富翁相繼“出事”,擠壓泡沫再次“舊事重提”。

    眼下的態勢有些微妙。因為央行抑制過熱的態度雖明確,但在很多問題上,這則通知只作了原則規定,諸多細則需要有關商業銀行和各省市自行配套。不少業界人士的擔心由此而生。因為銀行自保本來無可厚非,但這樣的通知到了下面很可能會變成“一刀切”,容易出現銀行惜貸局面。

    不可否認的是,房地産發展有其自身週期性。一般認為,這一輪房地産週期起于1998年左右,到現在已接近波峰。當前,房地産已成利潤豐厚的産業。在去年富豪榜上,大約一半的富豪出自房地産業。同時,過熱跡象逐漸顯露,土地出讓中的違法交易引人注目,擠壓泡沫的政策陸續出臺。在這種背景下,這根“房地産曲線”是繼續衝高還是掉頭下行,現在已到了關鍵時刻。從這個意義上看,説房地産已走到十字路口,面臨何去何從的重要關頭,應當並不為過。

    筆者認為,眼下的關鍵是,在擠壓泡沫的同時,更要盡力維持市場穩定,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儘量避免使今年的這個初夏成為房地産的“下行拐點”。而要達到這一目的,辯證評價當前市場和理性措施干預市場,是兩大重要環節。

    有人打過一個比方,説房地産業像一個城堡,但奇怪的是走出去的人寥寥無幾,擠進城來的倒是熙熙攘攘。近幾年來,業外、境外企業大舉進軍房地産市場,投資性甚至投機性需求的興起,房地産企業圈地現象的抬頭,房地産價格的不斷上升,推動著房地産市場由熱走向過熱。而且,這一問題在部分區域表現得尤為突出。

    其中當然有泡沫。但同時也要看到,支援房地産的真實需求依然強勁。以上海為例,今年前5個月商品房銷售面積達497.37萬平方米,多出竣工面積126.44萬平方米,供銷差達126.44萬平方米。這説明當前的上海房産市場,依然有堅實的個人購買力基礎作後盾。

    在正確評價市場的同時,如何擠壓泡沫更需要藝術。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土地供應過量是這次房地産過熱的重要原因。對此,筆者並不贊同。因為從理論上説,增加供給必然會帶來價格下降。而從泡沫經濟的特點來看,只要有可能增加某一種商品的總供給量,就很難在這個領域出現較長時期的泡沫現象。所以,大量土地供應不但不可能形成泡沫經濟,而且是對泡沫經濟的一種抑制。

    現在看來,根據房地産熱和泡沫經濟形成的原因和條件,對房地産市場的調控主要依賴於信貸管理、土地供應和轉讓管理、稅收等政策。但政府對房地産調控政策選擇是有一定難度的。一是“度”的問題。在新一輪經濟景氣出現的前提下,對房地産的真實需求量是巨大而長期的。所以,政府的調控目標選擇既要支援房地産業的發展,又要防止過熱和泡沫經濟。二是範圍的問題。房地産市場具有強烈的區域特徵,各個地區的情況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何針對不同的區域採取不同的調控政策是關鍵。

    不過從長遠看,擠壓泡沫的根本出路在於優化産業結構,促進經濟協調發展。現在,房地産業的投資回報率遠遠高於其他行業,是當前房地産泡沫經濟發生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防止出現泡沫經濟,根本出路是調整産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將社會投資吸引到其他行業。這個方法雖難收“立竿見影”之效,卻是治本之策。(高淵)

    

     國際金融報 2003年6月17日


銀行放貸是市場行為 房地産業不是洪水猛獸
央行"房貸新政"給市場帶來什麼
央行限制高檔及第二套房貸款
國家適當限制部分房産貸款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