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其興:“非典”大局下的轉型經濟

    ●“非典”對經濟的影響在於其不確定性。因此對其風險的認識不能以事件造成的實際損失進行判斷

    ●經濟轉型期的社會特徵,使中國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加快推進系統性的改革進程已是刻不容緩

    非典型肺炎對經濟的影響在於其不確定性。在凱恩斯經濟學裏,“不確定性”被定義為不能被保險的風險。對於不確定性風險的認識,不能以事件造成的實際損失作出判斷。

    像投資拉動經濟具有“乘數效應”一樣,進出口貿易以及旅遊收入的減少對經濟增長也會有負的“乘數效應”。如果某酒店的旅遊收入銳減,酒店員工的收入就會減少,他們會因此削減消費支出,從而使食品、服裝、家電等商品的需求減少。所以,每損失1元的旅遊收入,所造成的GDP減少就不止1元。“口罩經濟”並不能完全彌補“旅遊經濟”的損失。

    雖然非典型肺炎擴散的速度較快,但是,由於事件本身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預見性,所以,疫情本身造成的經濟損失並不一定是最嚴重的。在初期階段,資訊披露的欠公開和相對遲緩造成的信任度下降,將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對經濟數據的可信度、投資環境和人文環境産生不利的影響。胡鞍鋼教授説,“非典”一役對中國的影響不亞於一場“軟戰爭”,應該説,這一評價並不為過。在全球經濟和社會交往融合的步伐不斷加快的今天,“遊戲規則”已經變了。

    中國經濟轉型期的社會特徵,對疫情的防控有著獨特的影響。這是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區別所在。

    首先,城鄉二元制的社會結構使人口的流動率偏高。這在流行病發生時,不僅增加了疾病防控的難度,而且,由於“交通經濟”産生的福利較少,所以,一定的程度上也隱含著資源配置的浪費。

    其次,醫療産業的公用事業體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約了醫療科技和衛生規範的發展與創新,使醫療産業自身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的“自消化能力”降低。

    第三,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增加了疑似病人的就醫成本,使疑似病人在防止疫情擴散的某些環節上具有“惰性”。如果這樣的“惰性”與行政措施的不得力相結合,問題的嚴重性是可想而知的。就近期的情形而言,行政措施的強勢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

    第四,勞動權益保護方面的欠缺,以及偏大的就業壓力,也增加了疫情擴散的風險。如果工人由於害怕失去工作機會而隱瞞疫情,或者企業在發現工人感染時,為了避免給企業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立即辭退或者要求工人回家,就會加快疫情的擴散。

    第五,由於“灰色經濟”處於半公開、半地下的狀態,不能納入法制化的有序管理,使某些人群處於人口管理上的真空地帶。

    第六,科研學術體制僵化的一面增加了科技攻關的難度,使疾病控制的最關鍵環節缺少應有的亮色。自2002年11月16日發現第一例“非典”病例,到2003年2月18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宣佈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基本可確定為衣原體”,再到2003年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佈非典型肺炎的病原為新型冠狀病毒(衣原體和冠狀病毒在“非典”的預防和治療上有很大的不同),這一過程提醒我們,應該對我們的科研學術體制進行一些反思。

    這些經濟轉型期的社會特徵,使中國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牽一髮而動全身”,問題的複雜性已經顯露無遺。因此,加快推進系統性的改革進程已是刻不容緩。這些系統性的改革包括:科研學術體制改革、醫療體制改革、城鄉社會體制改革、新聞體制改革、勞動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等。

    由於“非典”關涉人民健康,從而使疫情控制和經濟建設的平衡具有相當的難度。在新的形勢、新的環境、新的理念下,新的挑戰決定了結果只能是兼顧兼得,而不能顧此失彼。

    

    國際金融報 2003年5月9日


喬其興:購買力平價與原創性
喬其興:戰爭切分世界格局
美財政赤字的假像
喬其興:制度創新——國資改革之必然
喬其興:呼喚“凱恩斯主義”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