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房地産有多大泡沫?

    上週四,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內的一個地塊,在經歷了5年沉寂後,重新熱鬧起來。與當年因亞洲金融危機而停建時相比,這座“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大廈的設計變化不多,最重要的是把規劃高度提升了26米,以確保“世界第一高樓”的桂冠。

    任何“世界第一”都會引來關注與議論。更何況“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二度啟動之時,恰逢“當前國內房地産泡沫即將破滅”的灰色預言正在“漫天飛舞”之際。對此,已有媒體委婉地發問:“建設這座大廈選對了時機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不能就事論事。關鍵在於如何判斷當前國內房地産形勢:是否真的出現了很大的泡沫?如果有泡沫,是否已到破碎的邊緣?

    最近這段時間,關於房地産出現嚴重泡沫的言論層出不窮,一些學者的“警告聲”頻現于報端。而在筆者看來,這些“泡沫論”雖聽上去似乎有些道理,但在得出這一結論的分析過程時,至少犯了三個錯誤。

    一是陷入了簡單類比的誤區。有一個數字最近常被提起:去年全國商品房空置佔壓資金超過2500億元,一躍成為各行業不良資産之首。不少人以此為依據,認為眼下出現了與1992年相類似的房地産泡沫。

    這是一個有些草率的結論。因為現在的“熱潮”與當年的泡沫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是背景相異。當年的宏觀環境是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而現在社會物價總水準持續多年下降,房地産出現整體性泡沫缺乏宏觀經濟基礎。其次是購買力不同。當時的房地産發展超過了社會購買力的整體水準,而現在部分城市的每人平均GDP已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住宅成為人們持續的消費熱點。

    當前的房地産投資熱是顯而易見的,但問題是投資主體已經發生了實質性變化。當年的投資主要靠銀行貸款,這一次則更多依靠民間資本,而民資無疑具有更強的市場敏銳性。從根本上説,90年代初期的房地産熱主要由投資推動,而此次的房地産熱則主要是由需求拉動。

    二是“以點蓋面”説泡沫。論及房地産泡沫,很多人都會舉一些具體的例子。其中,北京和杭州是被提及較多的兩大城市。但筆者以為,這兩座城市恰恰難以説明問題。

    北京房價之所以存在虛高現象,關鍵在於房地産市場化程度不夠。在全國而言,北京是啟動個人購房較遲的城市之一。直到兩三年前,才基本停止福利分房。單位購房長期是樓市主力的局面,導致房價畸高與市場火爆並存。而杭州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地理環境。這座“半城山水半城湖”的江南都市,這幾年已成了國內眾多富裕階層嚮往的地方。在西湖邊上買套房子養老,更是許多浙江老闆的夢想。在這種情況下,樓價漲得快些、房子賣得火些,應該不難理解。但以局部“過熱”推斷整體泡沫,就未必妥當。

    三是用“靜態眼光”看問題。有人看到房地産投資增速明顯加快,就擔憂市場消化能力,進而懷疑泡沫將破裂。如果靜態地看,這或許是對的。但問題在於,他們沒有看到長期的市場潛力。

    從長遠看,可以肯定地説,中國房地産市場的高潮還在後面。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會進一步改善住房條件。同時,國際經驗表明,城市化程度在30%-60%之間,房産市場將進入高速發展期,而中國目前的城市化水準大約是36%,剛剛進入房産市場的快速發展時期。即使在未來一二十年,房地産以年均兩位數的增幅發展,可能還是擺脫不了總量不足的被動局面。

    那麼,究竟如何評估當前房地産總體態勢呢?我們應當看到,推動這一輪“熱潮”的關鍵因素是體制變革。幾年來,隨著住房分配製度改革的推進,舊的住房體制已經打破,居民住房觀念發生根本變化,一直被壓抑的個人對商品房的需求被釋放出來。在這種需求旺盛的市場上,很難形成致命的泡沫。

    因此,筆者的判斷是:當前的房地産業總體很熱,局部有些過熱,個別地方已經出現明顯的泡沫,但這是在總量不足情況下的結構性泡沫,遠沒有到危害經濟運作的程度,更不存在所謂隨時都會破滅的大泡沫。

    而眼下房地産業面臨最大的危險,並不是局部泡沫本身,恰恰是政府如何調控。如果過分誇大房地産熱的危險性,很容易導致調控過度,以行政手段強迫房地産“硬著陸”。而這可能使整個行業深深地陷入不景氣中,對全年經濟走勢産生負面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説,啟動“世界第一高樓”是在“趁熱打鐵”,因為投資商看到了更熱的未來。但政府應當保持足夠的冷靜,既不要盲目推波助瀾,更不應“猛砸”市場,要相信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一定要在發展中解決。(高淵)

    

    《國際金融報》 2003年02月17日


房地産業凸顯五大病症 房價收入比明顯偏高
房地産市場有無泡沫?
中國房地産新活法 
劉福垣:必鬚根治房地産結構失衡的痼疾
建行行長張恩照認為房地産業總體沒有過熱
建設部副部長劉志峰:房地産市場面臨調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