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計委宏觀研究院:2003中國經濟前瞻

    ●政策環境更有利於經濟增長

    ●入世積極效應仍將充分顯現

    ●新的消費熱點有望加快形成

    過去的一年,在堅持擴大內需方針及積極、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強有力支援下,並抓住了加入世貿組織和世界經濟逐步復蘇的契機,我國宏觀經濟出現了穩定持續增長的好形勢,為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繼續實現較高增長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展望新的一年我國的經濟走勢,仍有很多有利因素支援經濟保持較快的增長態勢,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對經濟生活中一些長期存在和新近出現制約因素予以充分的重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必要的力度,不斷挖掘經濟增長的內在潛力。

    2003年我國經濟運作中諸多有利因素

    (一)制度與政策環境將更加有利於經濟增長

    2003年將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史上又一個重要年份,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極大地鼓舞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熱情,加快實施三步走戰略,新一屆政府將會以更大的力度積極推動各項改革事業向前發展,從而為經濟發展創造出更為良好的制度與政策環境。

    (二)積極和穩健的宏觀政策將保持連續性,是經濟適度快速增長的保證

    總體來看,宏觀經濟政策將繼續堅持既積極又穩健的主基調。在當前我國有效需求仍然不足、通貨緊縮壓力有所加大的形勢下,積極財政政策將會繼續保持,力度不會明顯縮減;穩健的貨幣政策將向積極的方向發展,不斷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援力度。這些良好的政策氛圍將會對2003年經濟增長起重要的支撐作用。

    (三)入世的積極效應將會進一步釋放

    中國入世大大加快了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明顯增強。2002年入世的積極效應得到初步釋放,外商紛紛加大了對華直接投資力度,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將再創歷史新高。預計這一趨勢在2003年會表現得更為明顯。隨著對世貿規則的逐步熟悉和入世協議的執行進入實質性階段,2003年中國入世對改善我國貿易環境的作用也將會進一步顯現,對我國商品的貿易壁壘將逐步減少,這將有力地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為繼續發揮出口作為經濟增長重要發動機的作用創造良好的條件。此外,為履行入世協議我國政府所做的一系列政策調整,特別是有關國民待遇和透明度原則方面的政策調整,將會大大改善內資企業的發展環境,刺激民間投資穩定增長。

    (四)一些消費熱點處於加快醞釀過程中,對活躍消費、提高消費者信心將起積極作用

    儘管整個消費需求的內在穩定增長機制還未最終形成,但汽車、旅遊、住房等新興熱點在政策的刺激和消費結構升級的推動下,有望進入快速穩定增長軌道,對擴大內需和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正逐步提高。這些消費熱點的逐漸形成不僅將活躍市場,而且會通過消費結構的升級帶動産業結構升級,加快我國製造業和相關服務的快速增長。

    2003年經濟運作中的制約性因素

    (一)固定資産投資保持高速增長難度加大

    固定資産投資的高速增長在拉動2002年經濟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2003年繼續保持這種高速度的難度在加大。首先是支撐最近兩年固定資産投資高速增長的房地産開發投資受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已經明顯減速,其增長率已由2002年4月份時的40%左右,回落至目前的25%左右。導致房地産開發投資增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在於房地産投資的需求拉動因素已經明顯減弱。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增長明顯快於上年,商品房空置面積分類指數不斷上升,商品房竣工面積增長高於銷售面積增長的差額也在擴大。商品房空置面積的不斷上升反映了房地産的市場需求有所降溫,這對房地産供給(投資)的增長是一個很大的抑制因素。另外,房地産投資的資金來源也將趨緊,其中定金及預付款和銀行貸款是最主要的,隨著銷售面積增長的放緩和銀行的風險控制,這部分資金的增長也將放慢,這對房地産投資增長也是一個制約因素。

    其次,固定資産投資中的基本建設投資對國家預算內資金依賴程度較高,其快速增長有賴於預算內資金支援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由於2002年這部分資金的增長已經很快,形成了很高的基數,2003年繼續大幅提高的難度較大。另外由於財政收入增速的趨緩,財政風險問題也會突出,大規模擴張這方面的財政支出會因此受到很多限制。而缺少了國家預算內資金的有力支援,基本建設投資增長肯定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

    三是更新改造投資受市場狀況的影響較大,趨勢比較難以把握。2002年更改投資表現不夠理想的主要原因在於第三産業特別是郵電通信業的更改投資大幅下降,這與電信業2002年進行的改革有一定的關係。目前電信業改革已經告一段落,新一輪的競爭即將展開,由此將很有可能帶動2003年更改投資出現恢復性的增長。

    綜合以上分析,2003年我國的固定資産投資可能呈現出小幅回落的特徵。預計全年國有和其他固定資産投資增長在15%左右。

    (二)2003年將會繼續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

    物價持續下降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總供給持續地大於社會總需求,這是物價持續下降的內在依據。只要社會總供給大於總需求這一現實存在,物價持續回升就缺乏必要的基礎,物價下降的走勢就會延續下去。

    由於當前物價變化的主要趨勢是由結構性矛盾和轉軌經濟特徵所決定的,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物價仍然會在低位運作,即低於3%—5%的自然通貨膨脹率。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在擴大內需政策和外需增長強勁的雙重拉動下呈現出不斷加速的趨勢,近幾個月物價跌幅已有所縮小,2003年宏觀經濟如能繼續保持這一良好態勢,物價由負轉正的可能性很大。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即便物價轉正,也仍然低於自然通脹率,經濟中供大於求的矛盾也仍未解決。

    (三)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仍存在著不確定性

    2003年的美國經濟仍會在磕磕碰碰中蹣跚而行。美國經濟2002年有一特殊之處是,儘管經濟增長下滑,但其進口增長一直沒有減慢,結果導致美國出現創記錄的貿易逆差,2003年美國的進口增長能否繼續保持強勢,還不得而知。歐洲經濟的復蘇前景同樣不樂觀,在未來一段時期也難以取得超越美國的經濟增長。與中國經濟聯繫更為緊密的另一大經濟體日本也一直掙紮在衰退的邊緣,在內需增長疲弱的情況下,日本經濟增長趨勢基本上是由外需特別是美國經濟的走勢決定,因而美國經濟復蘇前景不好勢必影響到日本經濟的復蘇前景。今明兩年內世界經濟復蘇的亮點仍在亞洲地區,不斷發展著的亞洲區域內貿易將對中國産品出口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世界經濟緩慢的復蘇前景將不可避免地對我國2003年的出口形勢産生影響,雖然較強勁的亞洲經濟復蘇形勢和我國入世有利於幫助克服一部分消極影響,但2003年繼續保持出口高增長仍會有一定的困難,預計2003年出口增長將呈穩中趨降的態勢,全年出口增長將降至10%左右。總體看來,2003年我國經濟增長將受到投資和出口增長趨緩的影響會比2002年略有下降,經濟增長預計為7.5%至7.8%。

    2003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

    為繼續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2003年仍應堅持1998年以來的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努力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與必要的力度。

    (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從調整期經濟增長明顯低於潛在增長率這一現實出發,2003年應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便為結構調整、治理通貨緊縮和解決失業問題創造必要的宏觀環境。2003年國債發行還應保持相當的規模,以保持國債投資的力度,滿足重大項目的資金需求。由於財政收入增幅放緩,2003年財政赤字將有所上升。我們認為在現階段,財政赤字上升不會引發不良的宏觀經濟後果,也不會加大財政風險。在宏觀經濟處於均衡或過熱狀態時,過大的財政赤字是會引起通貨膨脹、擠出私人投資、降低長期增長率等等問題,而當宏觀經濟低於潛在增長率時,上述這些問題就都不存在了。特別是我國擴大的財政支出多用於生産性支出,而不像大多數西方國家通過轉移支付用於消費,結果是提高而不是降低了經濟的長期增長率。經濟發展了,經濟總量平衡了,相應地就奠定了財政平衡的物質基礎,即使財政出現償付方面的風險,應付起來也相對容易的多。相反,財政平衡則不可能脫離經濟總量平衡而長期持續。

    近期積極財政政策不能輕易退出,但可以適當調整其投向,重點是增加對社會保障及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一是增加社會保障資金支出,提高“低保”水準,擴大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試點,每年可發行一定規模的社會保障專項國債,連續發行10年。二是增加中央和省級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和教育的投入。在中西部地區要盡可能用較少的投入多安排低等級或次等級的縣級及鄉村公路建設,真正解決“行路難”的問題,加大實施“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力度。通過教育的專項轉移支付制度及增加中央和省級財政對農村教育的支出比例,真正普及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在條件成熟時,可考慮對農村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繼續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做好西部地區退耕還林還草工作。

    (二)著力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近年來,我國貨幣政策從技術操作層面來看,已經是相當放鬆,貨幣供應量增長明顯得到提高。但仍有大量企業感覺到資金緊張、貨款難,人們普遍認為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仍顯不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從宏觀角度來看,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之間並不具穩定的關係,把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仲介目標,作為衡量銀根鬆緊的惟一尺度存在很多問題。 孫學工

    目前大多數的發達國家早放棄了貨幣政策的貨幣供應量目標制,而代之以通貨膨脹目標制。如果以通貨膨脹目標制來衡量,當前的貨幣政策仍不夠寬鬆,在存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就仍有必要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其次,從微觀的角度來看,我國利率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利率雖有一定的浮動空間,但仍不能夠充分反映風險的大小。銀行業經營的審慎性原則是全世界通用的,如果沒有恰當的風險防範機制,銀行業只能犧牲利潤機會而保證安全性。我國銀行業由於歷史原因,存在不良資産比例較高、金融風險較大等問題,防範金融風險問題是上上下下普遍關心的問題,結果是銀行業對安全性的考慮遠大於追求利潤的衝動。第三,近年來信貸市場還出現了較嚴重的結構性問題,銀行的存貸款業務出現了向大銀行、向銀行上級機構集中的趨勢,對企業的貸款則出現了向大企業、優質企業集中的趨勢。結果是大量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結果貨幣政策執行中出現了技術性放鬆與制度性收縮並存的局面,且制度性收縮的效應要大於技術性放鬆。

    因而貨幣政策要有新的思路,單純依靠貨幣政策的技術性放鬆是不能滿足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的,要從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入手,更多地採取結構性措施,特別是在金融體制改革上要有大的進展,對金融風險的防範也要採取更為積極的方式,在發展過程中逐步予以消解。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要從多方面著手,既要提高銀行體系的仲介效率,通過發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向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非國有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也要積極發展各類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比例,促進儲蓄向投資的轉化;還要積極開拓消費信貸,克服消費中的流動性約束,促進消費增長。

    (三)努力緩解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仍是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其産生的根源比較複雜,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結構性、體制性和宏觀經濟的短期失衡是主要原因。通貨緊縮對當前的經濟增長帶來了一定的抑製作用。首先,持續性的通貨緊縮將對民間投資和消費增長産生明顯的抑製作用。生産者和消費者都有“追漲不追跌”的心理,通貨緊縮問題不能根本緩解便意味著生産者和消費者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導致企業創新的積極性下降,消費者信心不足,從而抑制民間投資和消費增長。通貨緊縮不消除就難以建立起經濟的自主增長機制。其次,通貨緊縮會造成生産者和消費者雙方面的效益損失。一方面大量的生産能力閒置和物價的持續低迷,會使企業效益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改善;另一方面農村居民和城鎮低收入群體則消費嚴重不足。

    解決通貨緊縮問題要從結構調整入手,加快淘汰落後生産能力的步伐,擠壓低效或無效的供給。另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都有助於擴大需求,對解決通貨緊縮問題也有積極意義。

    (四)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增加就業

    緩解失業壓力是2003年宏觀經濟政策需要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要處理好這一問題首先要區分三類不同性質的失業問題。一類是和我國發展階段相關的原生性失業問題,只要工業化沒有完成,二元結構還存在,這部分失業就總會存在,只是採取的形式可以不同罷了,它可以表現為傳統或非正式部門中的就業不足,公開失業或是現代部門中的隱形失業。這類失業問題本質上是由資本積累不足導致的,不是短期宏觀經濟政策所能夠解決的,需要靠長期發展和不斷推動工業化在發展過程中來解決。另一類失業是和經濟週期相關的,是由於資源利用不足導致的失業,這類失業往往隨經濟景氣的變化而變化,是短期宏觀經濟政策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還有一類失業是結構性失業問題,是由於經濟結構變化導致的勞動技能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引起的,這類失業問題一般只能依靠教育培訓和提高勞動力市場配置效率來解決。

    針對不同的失業類型要有針對性地採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解決。對原生性失業在短期內更多地是如何提供基本保障的問題,通過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是提供保障的一種方式,在非正式部門中就業也是保障的一種方式。在目前難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情況下,要為非正式部門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以發揮其就業蓄水池的作用。週期性失業是宏觀經濟政策可以發揮作用的領域,宏觀經濟政策要把擴大就業容量作為一項重要目標,今後有財政資金參與的項目都應進行就業效應評估,把能否增加就業作為項目審批的一項重要標準。還要運用財政、稅收、信貸等經濟政策來充分挖掘現有經濟增長條件下的就業潛力,降低享受優惠政策的門檻,調動更多的人參與到擴大就業的工作中來。對於結構性失業問題一是要加強對失業人員的保障,二是要加大再培訓力度,努力使失業人員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 (執筆人:孫學工)

    

    《經濟日報》 2003年1月6日


邱曉華預言2003年中國經濟4大亮點
中外專家:今年中國經濟繼續走高
中國經濟羊年能否維持高增長
樊綱談經濟形勢 中國經濟拐點凸現
任務繁重困難不少——外媒展望2003年中國經濟
經濟專家預測:2003年中國經濟將開始新一輪起飛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