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難與發展階段有關  
張煒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在17日舉行的“國立講壇”上稱,自1997年起,我國農民的收入增長幅度不斷下降。當前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制約因素有兩個,一是來自農業的收入減少;二是就業更加困難。這兩大因素與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有關。

    陳錫文首先向大家展示了一組數據,1996年農民收入增長幅度為9%,1997年增幅減至4.6%,1998年增長4.3%,1999年增長3.8%,2000年增長2.1%,直到2001年才出現反彈,增幅為4.2%。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已經遭遇農民收入增長困難的問題。

    他提醒説,人們不應僅僅看到農民收入增長幅度下降的問題,還應看到更嚴峻的問題:一是農民收入結構中來自農業的收入的絕對額在下降。這種現象的出現自1998年開始,當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中來自農業部分的收入比上年減少30多元,1999年繼續減少50多元,2000年又減少40多元,三年累計較1997年減少131元。2001年來自農業的收入每人平均增加了30元,但四年還是每人平均減少了101元。根據第一次農業普查的資料,全國有59%的農民屬於純農戶,這部分家庭來自非農業的收入不到10%,這就意味著來自農業收入的減少等於純農戶的收入出現負增長。

    二是城鄉間收入差距、地區間收入差距都呈擴大的趨勢。有人認為,城鄉間收入增長即便做不到“同幅”,但“同向”還是能夠做到。可問題在於,“同向”間的差距很大。2001年農民收入增長4.2%,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8.5%;2002年上半年,農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增長5.9%,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7.5%。2001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民收入的比例為2.9:1,比1978年的2.56:1明顯擴大,預計今年可能超過3:1。從地區差別看,上海農民2002年每人平均收入有望突破6000元,而國內最低的貴州和甘肅只有1500元左右。

    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直接導致農村市場萎縮。陳錫文認為,1998年起農民每人平均生活消費支出出現減少或停滯現象。例如,1997年農民每人平均食品和衣著支出分別為890.28元和109.41元,1998年兩項分別減至849.64元和98.06元,2001年為830.72元和98.68元。必須看到絕大多數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他們的支出下降情況比平均數更為嚴重。他説,農民支出下降,是農村消費品市場份額不斷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村市場最旺的時候是1984年,縣及縣以下消費品市場曾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3%。2001年已降至37.38%,下降了15個百分點左右。縣及縣以下消費品市場所佔份額下降,其中有農民流動和農民進城消費的因素,但總體仍出現明顯下降。

    針對很多人都提出“農産品供求形勢好,為何農民收入增長上不去”的疑問,陳錫文作出解答。他認為,農民增收難的原因有多方面,尤其與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有關。其一,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居民消費結構變化速度之快超出很多人的想像。其中,對農業影響比較大的有兩個指標:一是恩格爾系數下降。1991年中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為53.8%和57.6%,到2001年已分別下降為37.9%和47.7%。恩格爾系數下降,意味著在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時,用於食品開支的比重卻不斷減少,農産品市場擴大難度增加。二是食品的收入彈性系數下降,即增加收入中用於增加食品開支的比例下降。2001年和1996年相比,城鎮居民的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2020.7元,每人平均消費性支出增加了1389.5元,而食品開支只增加109.3元。但其中僅外出用餐就增加了128元,城鎮居民每人平均用於購買糧、油、肉、菜的支出實際減少了131.2元。如果再不做大城鎮居民消費群體,農民從農業中增加收入幾乎沒有餘地。目前中國的城鎮化水準不僅不及發達國家,而且低於印度。陳錫文稱,農民增收問題,表面上看與居民消費結構變化有關,深層次看主要是城鄉結構問題,城市的比重偏低。

    其二,我國也正處於“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資訊化時代已經到來”的“工業化和資訊化並行”的階段。這個階段有助於實現經濟和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但對擴大就業也帶來了新的矛盾。資本和技術替代勞動的趨勢加速發展,農民轉向非農産業和城鎮就業面臨著新的困難。過去農民向非農産業轉移的就業量非常大。1978年全國社辦企業從業人員為2900多萬,到鄉鎮企業發展最鼎盛的1996年共有1.36億從業人員。但1997年起,鄉鎮企業總的就業人數有所下降,2001年為1.31億人,比1996年減少約500萬人。由於就地轉型出現困難,使得1997年起種植業、水産業及畜牧業就業人數出現反彈。

    陳錫文説,城裏人和農民都需要就業,而我國又出現資本和技術替代勞動的趨勢,這些矛盾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第三産業佔GDP比重偏低所引起,城鎮化水準低必然帶來第三産業比重低。因而,解決農民的農業收入和非農業收入增長問題,都必須加速推進城鎮化,提高服務業的比重。

    《中國經濟時報》 2002年8月19日


王小魯:如何解決當前農民收入問題
胡鞍鋼:中國需要進行第三次“解放農民”
外國專家指導中國農民修建新型糧倉
深圳農企“身懷絕技”闖天涯
山東取消一切專門面向農民的農民收費項目
糧食市場化考驗中國糧改
對農民要“多予、少取、放活”
上半年農民現金收入增加60元 
網路改變中國農民生活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