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家指導中國農民修建新型糧倉  

    “我家新建的糧倉一年可存下1500到2000公斤糧食,減少損失400公斤。除去全家5人的口糧,還能賣出500公斤糧食,賺上幾百元錢。”四川省新都縣馬家鎮白騾村的周作君一提起外國專家指導修建的糧倉就讚不絕口。

    1997年,國家外國專家局邀請聯合國糧農組織項目專家蘇頓和維蘭奇來到四川,結合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為當地百姓修建起防潮、防蟲、防霉的新型糧倉。

    直接負責農民糧倉改建的四川省農業廳植保站站長涂建華説,中國70%以上的糧食由農戶分散儲藏,平均儲藏時間不超過1年半。在中國,由於農戶儲糧的傳統倉具十分簡陋、農民缺乏科學的儲糧技術,糧食因鼠害、霉變、蟲害而造成的損失一般在10%以上,個別地區則高達30%。

    新都縣是國家級商品糧生産基地,年糧食總産量在28.4萬噸以上,但是每年因傳統儲糧方式而造成的損失高達400萬公斤。地處西南的四川是中國的農業大省,每年的糧食損失高達25億公斤。

    “過去,一到夜裏聽到耗子吃糧食,真心疼。一到好天氣還得把糧食搗騰出來,篩出來的霉穀子牲口吃了都生病。”周作君和她的祖輩世代耕田為生,為改進竹篾結構的糧倉傷透了腦筋。

    現在,新型糧倉採用磚石結構代替了過去的竹泥結構,增加了密封性好的雙層外門,進行了防潮處理。為了方便取糧,倉下方還安裝了可旋轉開關的出糧口。

    周作君旋轉出糧口的擋板,經過烘曬的穀物暫態傾瀉而出,個個顆粒飽滿。她説,村裏的第一批糧倉是政府出資為農戶改建的,第二批農戶出了一部分錢。到現在,各家都自發掏錢修建多個糧倉。“耗子找不見了,餘下的糧食還能賣作商品糧。”

    外專局經濟技術司司長劉樹和説,儲糧不僅關係到國計民生,也關係到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農業結構的調整。

    迄今,四川已新建糧倉25萬個,年安全儲糧8億公斤,平均減少糧食損失0.75億公斤。外專局還邀請外國專家到四川培訓農民20萬人,印發技術資料10萬份、宣傳單70萬張。

    通過示範,中國已有16個省開展儲糧方式的變革,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業産業結構的調整。江西有關部門還因地制宜,設計出多種糧倉供農民選擇。豐城市基層負責人帶頭改建糧倉,將政府補助讓給群眾。

    豐城市陳家村胡萬年説:“現在家家戶戶都看市場行情種糧、存糧、賣糧,多餘的田地還發展其他經濟作物,真正嘗到了市場經濟的甜頭。”

    “百姓糧倉已經脫離了‘儲糧於民、備戰備荒’的單純意義,成為‘藏富於民的蓄水池’。”劉樹和説。

    新華社2002/8/7


[交流志]池田大作的中國情懷
[交流志]SSK在中國的傳播
[交流志]圖書:世界和中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