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改變中國農民生活  

    七月的葡萄園,綠意盎然的葡萄架上,一串串葡萄已快到了採摘期。年近七旬的波多野洋先生,在河北徐水良種葡萄繁育有限公司的葡萄基地演示著別具一格的葡萄修剪技術。

    這位日本宮崎縣綜合農業試驗場原果樹栽培部部長,是葡萄基地老闆、農民李成通過網路自費請來的專家。

    李成是徐水遠近聞名的“葡萄大王”,前幾年他在網際網路上設了一個擂臺,稱,如果誰種的葡萄比他的更好,他就獎誰10萬元人民幣。一個日本人看後不服氣,專程到這個縣找李成切磋技藝,結果兩人成了好朋友,直到現在還經常在網上交流種植經驗。

    因特網給昔日資訊閉塞的中國農民帶來了滾滾財源。在去年“清河國際羊絨及絨毛製品交易會”上,河北省農民王東通過網路拿到了幾十萬元的訂單。保定市曲陽縣的民間石雕藝術家甄彥蒼很早就開始在網上查詢世界各地的需求資訊,多年來他的産品銷往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饒陽是河北省一個普通的縣城,這個地方的農民以蔬菜種植為主要的經濟收入,原來菜民賣菜大多是手提肩扛。不論酷暑嚴冬,都得早早起身到集市上叫賣。現在這裡的菜民悠閒地坐在蔬菜交易大廳的螢幕前,輕點滑鼠就可以把菜賣個好價錢。

    來自河北省農業廳的調查説,近兩年,農民通過上網學技術,獲取種植、銷售資訊,為産品找到了更多銷路。僅此一項,就可為農民年增收200億元人民幣。

    不僅僅是河北省,網路的發展使整個中國農民的生活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去年,廣西在30個縣全面實施電腦農業,建立數據庫38個,甘蔗、水稻、玉米等作物示範田面積65萬多畝,平均每畝增收59元,直接經濟效益390萬元。

    目前,廣西扶綏中東鎮已有一萬畝農田運用了電腦技術,農民們採集土樣經過分析化驗後,由電腦給農民開出科學施肥管理的具體“處方”。 中國農民還利用資訊技術實現對集體資産管理的民主監督。廣東省南海市是中國推進資訊化的試點市,目前該市252個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光纖,戶戶可上網。村委會中已普遍建立起農村資訊化管理系統,開通了村務公開電腦觸摸屏查詢系統。這是中國農民首次利用電腦網路隨時查詢村裏的村務、財務資訊,幹部報酬方案等,以此來監督村幹部的經濟行為。這種做法已受到國際社會的讚揚和關注。

    有關專家指出,通過網路對村集體資産的管理進行民主監督,是加強科學管理和廉政建設,確保社會和經濟有序發展的有效做法,有利於推動中國農村的政治經濟建設與發展。

     新華社2002年07月24日


重慶農民生活品質穩步提高
戶籍制度改革將改善農民生活水準
格爾系數與農民生活水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