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中國大學,向世界學習什麼?  
張景勇 沈路濤

    以“大學校長如何領導和管理好大學”為主題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于昨天下午在北京落下帷幕。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在開幕時曾提出,中國大學要向世界學習。中國大學究竟要向世界高水準大學學習什麼?為此,北大、清華等國內一流大學的校長與哈佛、牛津、康橋等世界著名大學展開全方位的對話和思想火花的碰撞,共話高等教育發展的未來。

    應該説,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剛剛走過百年的歷史。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已達1214萬人,高考招生錄取率達到2:1,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13.2%,高等教育正在走進一個“大眾化”時代。

    但相對於國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我國高等教育水準還存在很大差距,無論在基礎設施、經費投入還是學科建設,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培養的學生影響力,整體上都難以趕超發達國家一流大學的水準。尤其在新世紀之初,我國高等教育正經歷著誕生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面臨著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挑戰一方面來自我國加入WTO 對教育服務所作出的承諾,另一方面來自經濟結構和産業結構調整的要求。面對新情況,我國高等教育必須進一步加快改革和發展步伐。而世界各國的大學有著共同的人類文明淵源,又深深植根于各自所處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土壤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辦學傳統和風格。學習世界各國大學的管理經驗,拓展國際視野,在大學管理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從而縮小與世界的差距,是一件十分緊迫而又意義深遠的事情。

    首先,要學習世界著名大學的戰略眼光。“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學如何定位直接關係到大學的長遠發展,像牛津、哈佛、斯坦福等世界著名大學都有自身鮮明的辦學理念和科學定位,指導自己達到預期的目標。要充分作好大學的宏觀思考、戰略規劃,明確我們將要建成什麼樣的學校,以及如何達到這一目標。同時,這些目標、計劃一定要切實可行、深入人心。從制定到修改、實施等整個過程都離不開廣大師生的參與,只有調動全部力量才能保證戰略的順利進行。要抓住機遇,在關鍵的歷史時刻實現我國大學快速發展。

    世界一流大學成功經驗各自不同,但它們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強調特色,“有所為,有所不為”。在資源有限的條件實現快速發展,必須各具特色。卡內基。梅隆大學80年代正是選擇電腦學科發展這一突破口,並帶動全校的發展,從而在建校短短30多年的時間躋身世界一流大學。因此大學在制定戰略規劃時一定要注重個性,突出特色。如何確定特色,怎樣發現自己的相對優勢,然後確定突破方向,以重點突破帶動全面發展。

    大學的發展需要不斷“創新”。牛津、康橋這些有著幾百年曆史的大學,經歷歷史的洗禮而不衰的秘訣就是不斷反思自身的使命和組織結構,不斷地認識,不斷地創新。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援,但光靠政府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在教學與科研的結合,科技成果開發及其産業化,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突破和創新,以尋求更多的資源,以取得更快的發展。同時深化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尤其是大學內部管理體制改革。

    大學的發展必須以人為本,過去幾年我國高等教育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有效解決“人” 的問題。我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最根本差距就在教師。要把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無論是大學的發展規劃,還是學科建設,都要把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保證整體品質的提高。從國外無論是哈佛還是牛津的經驗看,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學校的發展必須以學生為本。我們的大學要致力於人的終身發展,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方面重視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幫助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能力。

    應該説,一個國家大學的發展,歸根結底取決於經濟的發展,同時大學反過來對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世界各國大學都有各自的國情、校情,中國大學的情況與之相比存在很大差別,我們不能機械地全盤照搬他們的經驗和做法,但他們的發展軌跡留給中國大學許多的借鑒和反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這次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的交流和對話留下的許多重要的啟發和借鑒,將促進我國建設更多一流的高水準大學,加快追趕世界著名大學發展水準的步伐。

    新華社 2002年8月1日


高等教育,離大眾更近些
研究性大學應向教學傾斜
大學校長學到了什麼
考研為何這般“熱”
我國高等教育的六大變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