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政權更替歷史回眸

吳舟

    由911事件引發的美英等國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軍事打擊已經歷時月余,現在可以肯定地説,塔利班政權的倒臺只是個時間問題,國際社會也正在為阿富汗未來的新政權組成問題進行磋商。國際社會如此熱衷插手阿富汗新政權的組成問題,主要原因是阿富汗的民族矛盾十分複雜,過去十多年來爭權奪利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止過,整個國家從1989年2月原蘇聯撤出全部軍隊後一直內戰延綿。如今將要産生的新政權組成問題如果處理不好,阿富汗人民可能又會在塔利班政權倒臺後陷入新的內戰泥潭中去。

    在阿富汗新政權即將出現的時侯回眸一下阿富汗十幾年來的政權更替歷程很有意思。

    一、 納吉布拉政權倒臺

    原蘇聯撤軍後,由原蘇聯扶持的阿富汗人民黨納吉布拉政權與有美國、巴基斯坦等國支援的阿富汗抵抗力量為未來政權問題開始了激烈的較量。早在1988年4月原蘇聯決定撤軍時,阿富汗問題有關各方簽署了日內瓦協議,就聯合國建議的“雙軌並進”方案達成諒解,即在原蘇軍撤離的同時加快建立阿新政權的步伐,要求原蘇聯和美國要按照日內瓦協議擔負起對阿富汗和平的保證責任。但是,直到原蘇軍撤離完畢,阿富汗新政權還沒有産生。在阿富汗未來政府的組成上。原蘇聯和納吉布拉政權先是主張以人民黨為主體組建聯合政府,後作讓步但仍堅持該派作為一方政治力量參加政權。抵抗力量則堅持要人民黨交出權力,只同意吸收少量納吉布拉政權中的正直的穆斯林參加政府。抵抗力量還多次聲明永遠不與納吉布拉政權聯合,並於1989年2月24日在巴基斯坦境內成立了以七黨聯盟為主體的臨時政府,與納吉布拉政權分庭抗禮。在停止向阿敵對雙方提供武器問題上,原蘇聯當局和美國均繼續給自己支援的一方提供了大量的軍援,使對立雙方有了內戰的資本。從1989年2月中旬開始,敵對雙方在美國、原蘇聯等國的支援下,擺出了在軍事上決一雌雄的架式。從3月開始,雙方展開大戰,在原蘇聯的有力支援下,納吉布拉政權與抵抗力量在近一年的激烈較量中形成了膠著狀態。

     阿富汗內戰陷入僵持狀態後,國際社會要求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的呼聲越來越高。聯合國安理會于1989年4月11日召開緊急會議,大多數與會國家紛紛表示希望阿富汗問題有關各方認真執行已達成的協議,讓阿富汗各派政治力量在沒有外來干涉的情況下,通過協商建立一個有廣泛基礎的聯合政府,全面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此時,美國、巴基斯坦開始調整對阿政策,支援政治解決阿問題。到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後,美國的戰略目標逐步轉移,對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興趣更大。同時,原蘇聯由於國內局勢持續動蕩,經濟日益困難,也無暇顧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也不堪承受阿難民帶來的巨大經濟壓力。多方均希望把解決阿問題的重點由支援軍事解決轉向政治解決。但是,拉吉布拉政權和抵抗力量(阿富汗遊擊隊)在解決阿問題的方式上立場一直嚴重對立。納吉布拉政權提出的停火、談判、和解、選舉等多種建議均遭到遊擊隊和有關國家的拒絕。不過,其後遊擊隊內部開始分化,主張接受政治解決的派別逐步增多。特別是1991年3月遊擊隊在霍斯特戰役獲勝後,其溫和派認為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的時機已經到來。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于1991年5月正式提出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的五點建議,其核心是再次強調停止一切敵對行動,通過各派對話最終建立一個基礎廣泛的政府。此後,有關各方圍繞政治解決阿問題所展開的外交活動活躍。12月5日,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由巴基斯坦和原蘇聯聯合提出的關於爭取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的政治決議。1992年4月初,在聯合國的調解下,拉吉布拉政權和阿富汗遊擊隊代表組成15人的過渡前委員會。在遊擊隊的強大軍事攻勢下,納吉布拉于4月13日被迫提前宣佈下臺。4月24日,阿富汗遊擊隊各派在巴基斯坦白沙瓦達成原則協議,決定建立一個由50人組成的臨時委員會前往喀布爾接管政權。

    二、 抵抗組織間的內戰

    阿富汗是一個多民族的山國,在原蘇軍入侵的過程中,阿富汗産生了一批在部族和宗教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抵抗組織,抵抗組織間的衝突是阿富汗內戰不息的內部根源。

    在8年多的抗蘇鬥爭中,阿富汗的主要抵抗組織發展到30個左右,由於阿富汗抵抗組織所屬民族、教派不同,力量相差很懸殊,因而關係錯綜複雜,存在著難以消除的種種矛盾。在政治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派堅決主張在徹底趕走侵略者後按照伊朗的模式,把阿富汗建成一個伊斯蘭革命共和國。民族主義派卻堅持認為,阿富汗應當成為一個具有西方民族色彩的伊斯蘭共和國,或者乾脆恢復到前國王查希爾統治時期的狀態。從民族衝突看,因部族間世代形成的宿怨和隔閡而矛盾重重。其中以普什圖族人為主的伊斯蘭黨和以塔吉克、烏茲別克人為主的伊斯蘭促進會兩派鬥爭最為激烈。從宗教上看,伊斯蘭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宿怨很深。此外,抵抗組織的高級領導人之間也因種種原因互相攻擊不已。有些組織為擴大自己地盤與勢力,往往不惜打擊其他抵抗組織,損害它們的利益。

    在反對入侵的抗戰和推翻納吉布拉政權的戰爭中,阿富汗抵抗組織內部雖然存在著各種分歧和矛盾,但兵戎相見的事件還比較少見。但拉吉布拉政權倒臺後,固有的矛盾充分暴露出來,新的政權沒有産生,內戰又蔓延起來了。

    納吉布拉政權倒臺時,阿各派遊擊隊都想擁進了喀布爾城。在巴基斯坦的斡旋下,各派遊擊隊在巴城白沙瓦舉行會議,並簽署了有關政府權力分配的《白沙瓦協議》。規定1992年4月28日,由各派遊擊隊中實力最弱的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人穆加迪迪任臨時總統,任期兩個月。此後由伊斯蘭促進會領導人拉巴尼任臨時總統,伊斯蘭黨領導人希克馬蒂亞爾任臨時總理,並在6個月內舉行大選,組織正式政府。但是和平並未能實現,圍繞新政權的權力分配問題,各派遊擊隊內部特別是握有重兵的希克馬蒂亞爾和拉巴尼兩派為爭奪中央領導權互不相讓,大打出手,在首都喀布爾形成了一種拉鋸式的混戰局面。

    在《白沙瓦協議》達成後不久,希克馬蒂亞爾就認為如果拉巴尼首任臨時總統,自己則必須擔任總理並任命其內閣成員。由於白沙瓦協議未能接受這些主張,希克馬蒂亞爾拒絕承認協議,並率部強行攻入喀布爾,還與同時進入喀布爾的馬蘇德派遊擊隊發生激烈的衝突,雙方動用了重型武器,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為制止各派的衝突和維護喀布爾的治安,臨時總統穆賈迪迪任命馬蘇德為國防部長,由他組成一個6人安全委員會負責喀布爾的安全,並要求遊擊隊和政府軍服從馬蘇德指揮,保護人民的生命與財産安全。於是,馬蘇德的部隊與以杜斯塔姆將軍為司令的(曾為推翻納吉布拉政權作出貢獻)的前政府軍民兵一起控制了喀布爾。5月21日,在其他遊擊隊組織的領導人的長時間的斡旋下,對立雙方遊擊隊簽署了五點和平協議,兩派遊擊隊將停止一切敵對行動,並於一週內撤出喀布爾,喀布爾的防務與安全由國防部與內務部負責。但就在協議簽署的當晚,希克馬蒂亞爾的部隊與杜斯塔姆的部隊就在喀布爾郊外發生衝突,戰鬥中雙方均動用了重型武器。

    在時停時戰的動蕩中,6月28日,臨時總統穆賈迪迪把權力移交給以拉巴尼為首的臨時政府。可是希克馬蒂亞爾反對拉巴尼任臨時總統,組織武裝向喀布爾發動大規模進攻,造成近千人傷亡,激戰持續一個多月但未分出輸贏。1992年12月,拉巴尼在首都召開全國賢哲委員會會議,選舉他自己為總統,遊擊隊的其他各派不服,戰事再起。主要對手仍然是拉巴尼的伊斯蘭促進會和希克馬蒂亞爾的伊斯蘭黨。一個多月的激戰後,雙方仍然未分出勝負。

    1993年3月,經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三國出面調解,阿遊擊隊各派領導人經過激烈爭論和討價還價後,簽訂了《伊斯蘭堡和平協定》。協定主要內容是:拉巴尼繼任總統18個月;擴大總理權力,由總理任命內閣部長。總理希克馬蒂亞爾借此安排自已的親信擔任內閣成員。拉巴尼指責希克馬蒂亞爾內閣未經他的批准,拒絕接受,並要求原內閣繼續執政。兩派爭執不下,再次訴諸武力。年底,原先一直支援拉巴尼的杜斯塔姆因不滿拉巴尼對他的歧視而反目,與希克馬蒂亞爾聯手。1994年元旦,杜斯塔姆的武裝部隊首先向拉巴尼的“政府軍”發動突然襲擊,要求拉巴尼辭去總統職務。拉巴尼隨即進行反擊。雙方出動了重型武器展開了空前激烈的喀布爾爭奪戰。到6月下旬,拉巴尼要求在希克馬蒂亞爾停止空襲的情況下表示願意辭去總統職務,並商討另選總統事宜。但兩派並未停止戰鬥。由於兩派實力旗鼓相當,首都喀布爾的爭奪戰時斷時續。

    保權和爭權是以總統拉巴尼為首的一方與總理希克馬蒂亞爾為首的另一方之間衝突的實質所在,爭奪的地區集中在首都喀布爾。就在此時,“塔利班”異軍突起了。由於阿各黨派武裝大戰喀布爾,導致了該市空前浩劫,曾經歷十多年戰爭而倖免于難的城市大部分地區已是一片廢墟。無辜平民流離失所,淪為難民。但是各黨派領導人在國外均有花園別墅,吃的是山珍海味,代步的是高級轎車。在這一大背景下,阿富汗伊斯蘭民兵組織,一支被稱為“塔利班”的學生武裝在難民營中揭竿而起。

    三、“塔利班”奪取政權

    “塔利班”組織于1994年8月在巴基斯坦成立,其領導人叫穆爾維奧馬爾。到11月, “塔利班”總共只有800人。在起事之初,“塔利班”高舉“剷除軍閥、恢復和平、重建國家”和“建立真正的伊斯蘭政權”的大旗,明確宣佈自己不依附於任何政治派別和勢力,深得痛恨軍閥混戰的平民的支援和擁戴,實力象滾雪球般急劇膨脹,迅速成為一支擁有近3萬人、上百輛坦克和幾十架噴氣式戰鬥機的精銳之師。

     1995年1月中旬,“塔利班”從南方的根據地發起代號“進軍喀布爾”的戰役,在短短一個月時間裏曾向北挺進400多公里,控制了阿富汗9個省近40%的地區。後來,進攻受挫,與拉巴尼政府談判,雙方在6月達成了臨時停火協議,塔利班被迫撤回根據地坎大哈省。其後,塔利班和阿富汗其他各派武裝醞釀通過聯合來戰勝拉巴尼政府軍。5月,塔利班與希克馬蒂亞爾的伊斯蘭黨武裝和杜斯塔姆的烏茲別克民兵達成“非聯盟諒解”。8月5日,“塔利班”成功地攔截了一架向拉巴尼政府軍運送彈藥的俄羅斯飛機,獲得340萬發子彈及其他裝備。8月中旬,“塔利班”開始發起聲勢浩大的秋季攻勢,在希克馬蒂亞爾和杜斯塔姆兩支重要武裝的呼應下,很快佔領了阿30個省中的14個省,控制了阿西部的所有戰略要地,並一度使喀布爾處於其火箭射程這內。1996年1月,阿政府軍在總指揮馬蘇德的領導下穩住了陣腳並不時反攻,使“塔利班”連續攻擊喀布爾8個月都無法得手。5月24日,拉巴尼政府與老對手希克馬蒂亞爾經過一番秘密的討價還價簽署了一項政治和軍事合作協議。6月26日,希克馬蒂亞爾重新進入喀布爾,出任政府總理,阿富汗成立了拉巴尼-希克馬蒂亞爾聯合政權,共同對付勢力日益強大、已成為公認的實力最強的反政府武裝“塔利班”。

     對此,“塔利班”調整了軍事部署,採取了避實就虛、避重就輕的迂迴戰略,避開了喀布爾,決定從聯合政府軍防守的薄弱的“軟腹部”--首都的週邊地區下手。1996年8月至9月,“塔利班”在短短幾天內取得連連勝利。9月25日,“塔利班”乘勝從東、西、南等方向向喀布爾發起全面進攻,27日宣佈攻佔首都。入主喀布爾後,“塔利班”把徹底消滅對手、穩定新佔領區和爭取國際社會承認作為主要目標。攻進喀布爾後,“塔利班”就把躲在納吉布拉及其兄弟處死並懸屍示眾,還不顧聯合國的強烈譴責和抨擊,處死了兩名前納吉布拉政權的高官。與此同時,“塔利班”馬不停蹄,乘勝追擊,試圖迅速完全擊潰前政府聯軍。9月底,“塔利班”直逼馬蘇德大本營潘傑希爾河山谷。同時,“塔利班”加緊建立自己的政權,成立了六人委員會,負責管理國家事務,宣佈實行嚴格的伊斯蘭政權,婦女衣著必須符合穆斯林的傳統和要求,不得外出工作,女子學校停辦,由專門的宗教人士接管;實行嚴厲的法律,通姦者要被石頭砸死,偷盜者要被砍去雙手,喝酒者要被處以鞭刑。“塔利班”認為電視機、電影等應該被“絞死”,以防人們的心受到西方文化的污染。它要求男子必須留鬍子,對於那些不服從或鬍子長度不合要求的人要在其臉上畫上鬍子。但後來因為許多人對“塔利班”的法規懷有恐懼感而逃離喀布爾市,“塔利班”被迫放寬某些限制,如重新允許女孩子上學,批准婦女回到政府機關工作等。

    從“塔利班”佔領喀布爾後開始,拉巴尼政府軍與杜斯坦姆領導的烏茲別克民兵及阿富汗伊斯蘭黨(哈裏斯)派正式結盟,被稱為反塔利班聯盟。“塔利班”與反塔利班聯盟幾經交戰,但是進入1998年後,“塔利班”逐步成為了阿富汗的主導力量。到911事件發生前,“塔利班”實際上控制了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區,反塔利班聯盟還沒有能力推翻“塔利班”的實際統治。

    如今,在美英等國的軍事打擊下,反塔利班聯盟的地盤日益擴大,“塔利班”政權的倒臺只是個時間問題,我們發現,阿富汗的歷史好象又輪迴了一圈。不過,對於阿富汗人民來説,不管國家的歷史任何輪迴,他們承受的都是無窮無盡的災難。現在,阿富汗新政權的組成問題又擺在國際社會和阿富汗人民和各派勢力面前,歷史上曾經風雲一時的人物包括前國王查希爾沙阿、拉巴尼總統、杜斯塔姆、希克馬蒂亞爾等重新又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從目前的情況看,阿富汗新政權的産生肯定不會一帆風順,各派勢力的內部矛盾和外部力量的干預都影響著新政權的産生和運作。

    中國網 2001年11月27日

    


阿富汗新政權之爭大幕漸開
波恩會議: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的第一步
波恩能否關住“潘多拉盒”
圍繞戰後重建 大國角逐阿富汗
阿富汗未來政府應該是基礎廣泛的政府
阿富汗:戰局急轉直下,未來尚不明朗
美國的反恐怖戰爭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