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如何看待中國的發展
——中美關係中的一個重要認識問題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發展勢頭舉世矚目。在此情況下,研究中國騰飛的經驗,推測中國發展對亞太乃至世界會産生何種影響,這是正常的。世界普遍認為,中國是維護世界特別是亞太地區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的發展,有益於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的穩定與繁榮。但也有人以陰暗心理揣度中國,認為中國強大了就會成為“威脅”,必須動員各種手段對中國進行遏制。

    人們注意到,最近美國五角大樓在《2025年的亞洲》這份報告中強調,中國將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利益的最大威脅,美國若要繼續在南亞和東南亞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須解決在這些地區沒有前沿作戰基地的問題,還必須加強與中國周邊國家的聯盟以約束中國。為此,美國已經作出將其軍事戰略重心從歐洲移往亞洲的計劃。與此同時,有人提出在亞太地區拼湊“小北約”,對中國編織包圍圈。美國新政府上臺後,曾將中國確定為它的“戰略競爭對手”。還有人直言,美國搞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美國這樣對付中國,令人不能不對亞太地區和平與發展的前景感到憂慮。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1998年訪華前曾説過大意如此的話:中國如何展示其偉大是未來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説克林頓話出有因,則另一方面,美國如何看待中國的發展,同樣是未來的一個重要問題,因為它直接關乎美國對華政策的走向。如果美國能以開放的胸襟看待中國的發展,真正認為中國的發展符合美國的利益,就會給中美關係和亞太地區帶來穩定發展的前景;而如果美國執著于冷戰思維,惡意看待中國的進步,那麼兩國關係就會平添許多麻煩,亞太地區就會平生許多緊張。

    中國發展 亞太受益

    冷戰結束後,經濟全球化勢頭迅猛發展,各國經濟凸顯休戚相關、共存共榮的性質。中國隨著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已經成為一個穩定並日益擴大的商品與投資市場,為亞太地區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0多年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高達8.3%,在此期間,中國外貿擴大了約22倍,世界排名從開放之初的第32位上升到目前的第9位。1980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僅為546億元人民幣,而到2000年則猛增到4743億美元,其中進口2251億美元。據新加坡經濟學家的統計,在中國的進口總額中,亞洲地區佔有36%以上。美國作為亞太國家,在過去20年間同中國的貿易額年均增長18%以上,中美兩國互為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據中國海關統計,中美之間的貿易額在1990年為118億美元,而到2000年則擴大到745億美元。今年1—5月,美國對華出口10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9%。中國外貿進口給包括美國在內的亞太國家帶來多少實惠,這是顯而易見的。

    除了外貿,中國能源、交通、電信、環保等方方面面的龐大需求和對外開放政策,也為外國資金的投資提供了寶貴機遇和廣闊天地。20多年前中國年均利用外資不到20億美元,而到2000年卻達407億多美元。如今,美國在華投資企業項目3.2萬多個,合同金額630多億美元,實際投入310多億美元。美國最大的500家公司半數以上在華都有投資,保險、銀行、商業等服務業也進入了中國市場。投資營利,引資受益,雙贏形勢滾動發展。此外,中國良好的投資環境産生了積極的連帶效應,亞洲其他國家引進外資也在強勁增長。

    還要指出的是,中國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提高,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總體已達小康水準。在一個人口接近13億的大國,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祥和,從難民潮和跨國犯罪的國際背景來看,中國的發展對維護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作出的貢獻是難以估量的。

    負責大國 舉世公認

    中國如何表現自己的偉大?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負責任的大國。這是舉世公認的。

    中國是個愛好和平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早在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政府就倡導各國之間實行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指導下,中國同所有鄰國恢復或建立了正常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成為被普遍認同的國際關係準則。這是中國為維護亞太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

    從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出發,中國對國際爭端向來反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而主張通過和平談判尋求妥善解決。中國已經同絕大多數鄰國解決了舊中國遺留下來的麻煩問題,劃定了邊界。對有爭議的領土,中國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樣合情合理的主張。

    對待歷史問題,中國強調要顧大局,向前看,這個大局就是地區的和平與發展。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深重苦難,但是,為了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中國提出“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對日外交方針,致力於同日本建立長期穩定、睦鄰友好的合作夥伴關係。

    1997年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毅然通過雙邊和多邊方式及時向危機受害國提供力所能及的財政援助。與此同時,為了分擔受害國遭受的壓力,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對受害國儘早擺脫危機、走上經濟復蘇道路産生了積極效應。

    中國在對外交往中説話算數,守信踐諾,言必信,行必果。為使回歸後的香港、澳門繼續保持繁榮穩定,中國提出“一國兩制”構想和“港(澳)人治港(澳)”、高度自治的方針。最近,最後一任香港總督、現任歐盟對外關係事務委員彭定康對中國“一國兩制”實施情況予以充分肯定。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向美國國會提交的一份報告也認定中國恪守了讓香港保持高度自治的承諾。在澳門,也是同樣的形勢。

    總之,中國是個負責任的國家,它在亞太地區發揮的重要穩定作用是無可否認的。

    冷戰思維 應予擯棄

    如何面對正在形成中的世界新格局,如何在新世紀中把人類引向和平、合作和共同繁榮,這是各國政治家、特別是大國政治家必須思考的課題和承擔的責任。遺憾的是,在美國,有些政治家的思想中有太多霸權意識和冷戰思維的遺留,其言其行不斷在亞太地區引起不安和擔憂。

    他們的霸權意識和冷戰思維有種種表現,例如:

    一、美國獨大、應在世界上領導一切的自負。

    美國的這一心態導致了國際行為中的單邊主義,在新世紀第一年受到普遍批評。

    二、強調美國道德優越,稱美國是世界民主價值的捍衛者。事實上,任何價值都只能在特定社會文化系統內發揮功能,不能強行移植。美國模式在世界上一些地方強行套用,結果都是失敗的。美國的這一態度被許多發展中國家人士稱為“道德帝國主義”。

    三、過時的地緣政治思想。冷戰結束後,美國一直在尋找所謂“戰略對手”。在歐洲,美國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在亞太地區,大力強化雙邊軍事同盟,擬議亞太“小北約”計劃。

    四、對絕對軍事優勢的狂熱追求。冷戰之後,美國在世界上追求絕對軍事優勢和絕對安全的慾望大為膨脹。上世紀末在海灣和科索沃發動的兩場戰爭,使美國對高技術軍事手段更為崇信。NMD和TMD(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等計劃的提出,正表現了美國某些決策者的這種心態。

    五、在國際關係中無視經濟全球化等新趨向,堅持陳舊的零和遊戲規則,一心謀取勝者全得、贏家通吃的局面。

    總之,美國某些決策者的思維方式十分陳舊,既缺少全球性大國的責任感,也缺乏對今日世界時代特徵的正確把握,他們一心要當比別人槍更多、手更快的牛仔。

    最近,美國《外交政策聚焦》雜誌刊登格什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事實駁斥了“中國威脅論”一類説法,並明確指出,“亞洲和平與安全的重要危險依然是美國單邊主義死灰複燃和美國對該地區政策軍事化”,這可謂一言中的。

    中國的發展有利於亞太地區的穩定和繁榮,這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合乎邏輯的結論。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安全目標非常明確:一是中國自身的穩定和發展,二是周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三是與亞太各國開展對話與合作。中國強調,在謀求地區安全合作時,要承認和尊重本地區多樣性的現實,主張各種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價值觀念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是毫無根據的,但這一虛幻想像具有一種預言自動實現的性質,因而是危險的。

    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的歷史,中國人民的勤勞刻苦和聰明才智舉世著稱。100多年慘遭帝國主義侵略、瓜分、奴役和蹂躪的經歷,更激勵了中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意志。中國的發展當然不能擺脫外部條件的影響,但外來因素並不能左右中國的命運,中國的發展取決於自己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新中國建立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已經找到並走上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當年的封鎖、圍困和打擊沒有遏制中國的發展,在以和平與發展為時代特徵的今天,已經奠定堅實發展基礎的中國,騰飛勢在必然,這是任何人也阻擋不了的!

    美國前駐華大使普理赫説,“一個崛起的中國是無害的”,“想圍堵中國是錯誤的”。應當説,在美國,像普理赫這樣的有識之士不乏其人,他們都認為,中國的發展有益於亞太的穩定與發展。如果美國決策者也能有這樣的認識,則不僅對中美兩個國家是幸事,對整個亞太地區乃至世界也是幸事。

    《人民日報》 (2001年08月31日第三版)

    

    

    

    

    

相關新聞

美國軍事戰略轉向亞太針對誰?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