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美國軍事戰略轉向亞太針對誰?

張召忠

    8月20日至25日,美國星座號航空母艦及編隊中的1艘核潛艇、1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及2艘補給艦,對中國香港進行了訪問。然而,就在抵港前3天,星座號曾與接替它前往海灣地區遊弋的卡爾文森號航母戰鬥群在中國南海舉行了為期一天的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14艘軍艦,130多架戰機,20多架空軍飛機和15000名官兵參加了演習。

    具有龐大作戰能力的航母戰鬥群,在一個極其敏感的時機(中美撞機事件剛剛過去,中

    國軍隊正在東南沿海演習)和一個非常敏感的海域(曾發生中美撞機且存在嚴重海洋爭議的中國南海)熱熱鬧鬧地進行了一場旨在針對中國的軍事演習,不得不引人思考。

    與此相關:美國總統布希8月24日提名曾擔任過駐太平洋美軍空軍司令、對亞太事務比較了解的邁爾斯出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7月30日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共同出席一年一度的美國和澳大利亞防衛與安全部長級會議,並強調美澳合作對於亞太地區安全的重要性。

    此外,中美撞機事件後,美國批准了新的對臺軍售計劃;幾個月的時間裏,美臺之間的高級軍事人員互訪次數激增。

    把這些事件聯繫起來看,布希政府上臺以後進行的美國軍事戰略重心從歐洲到亞太的轉移開始在人們的視線中清晰起來,而且,這種轉移針對的目標也就不言而喻了。

    -航母戰鬥群:美國軍力的象徵和最強有力的外交工具

    美國海軍是美國武裝力量中的一個重要軍種,是遂行遠洋作戰的主要海空機動兵力。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是美國軍事戰略中的重要支柱,是顯示國家威力、支援外交政策、保護國家利益、制止危機和衝突的有效兵力。和平時期,它可通過軍事演習、訪問他國軍港等活動開展外交與軍事合作;危機時期,可快速部署與展開,實施武力威懾,進而制止危機;戰爭時期,可通過其海空兵力對敵海上和陸上縱深目標實施戰術或戰略核/非核攻擊。

    所以,航母戰鬥群在戰時成為美軍力量的象徵,在平時則是美國最強有力的外交工具。每當世界上發生危機或衝突,美國決策層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的航空母艦在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共捲入了約210多起各種戰爭、武裝衝突和危機事件,在這些軍事行動中,幾乎都有航母戰鬥群直接或間接參加。

    航母戰鬥群的主要任務有四個:遠洋作戰,全球部署,使用戰術核導彈、艦載飛機和遠端導彈實施戰術核/常規威懾,使敵望而生畏,不敢輕舉妄動,或主動放棄進攻計劃,退避三舍;前沿展開,縱深防禦,快速部署和靈活反應,以支援國家政治、軍事和外交政策,保護國家的全球利益,在局部戰爭、武裝衝突和低強度戰爭中,確保優勢和勝利;與敵海軍兵力爭奪作戰海區和戰略海域的制空制海權,封鎖和控制16個重要咽喉通道,保護海上交通線,保持戰區的兵力優勢;四是和水面艦艇、核潛艇及陸、空軍兵力一起,封鎖和佔領作戰區域,轟炸和襲擊敵港口、基地等岸基軍事設施和重要軍事目標,掩護和支援海軍陸戰隊登陸作戰。

    -美國雙航母南海演習表明四個基本態度

    航母戰鬥群的作戰編成一般根據使命任務和威脅環境確定,一個具有較高作戰效能和生存能力的航母戰鬥群均具有防空、反潛、反艦和對岸攻擊等綜合作戰能力。

    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有三種典型的編成樣式:一是單航母戰鬥群,主要用於在低威脅區巡邏或顯示武力;二是雙航母戰鬥群,主要用於在中等威脅區實施威懾,制止危機和參與低強度戰爭;三是三航母戰鬥群,主要用於在高威脅區參與局部戰爭或大規模常規戰爭。核大戰時通常不將航母戰鬥群部署在高威脅區,因為航空母艦目標價值高,而且不能經受戰術核武器的打擊。

    1996年3月我軍在東南沿海進行聯合軍事演習期間,美軍曾派遣1個獨立號航母戰鬥群前往台灣以東海域,並在距臺200海裏的海域炫耀武力。這種單航母戰鬥群的出現,表示美軍對我軍事演習非常關注。

    時隔不久,由於我演習規模擴大,輔以導彈試射,所以美軍隨機宣佈派遣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前往演習周邊海域。航母戰鬥群由1個增加到兩個,説明美軍提高了戒備等級,準備以雙航母戰鬥群應付可能出現的武裝衝突或局部戰爭。在軍事上來看,這是非常強烈的軍事信號,意思是説:如果演習繼續升級,美軍將視情況採取措施予以制止或干預。

    雙航母戰鬥群和三航母戰鬥群是美軍使用較多的編成樣式,1986年美軍空襲利比亞、1991年海灣戰爭中的波斯灣戰區等較大規模的戰爭中,都是使用的三航母戰鬥群;1998年12月的“沙漠之狐”行動、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等則使用的是雙航母戰鬥群。

    此次美軍悍然以雙航母戰鬥群直接在中國南海海域展開較大規模的海空聯合軍事演習,顯然是要表明四個基本態度:

    一是美軍對中國軍隊在東南沿海進行的軍事演習格外關注;

    二是中國南海是國際海域,包括EP-3在內的美軍軍用飛機、水面艦艇和核潛艇有權在這類海域中自由飛越、航行和訴諸武力;

    三是如果南海或臺海爆發危機或局部戰爭,美軍將來進行武力干預,大致就是這種雙航母戰鬥群介入的模式;

    四是美軍希望在中國南海及臺海海域保持軍事力量,為地區的穩定和中美關係的恢復做出貢獻。雙航母戰鬥群在南海進行軍事演習之後立即訪問香港,就明顯地表達了這種信號。

    -美國航母的四大演練科目

    近年來,中途島、珊瑚海、薩拉托加、肯尼迪號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相繼退役或轉入預備役。星座號航母屬於小鷹級,經過大規模現代化改裝之後,準備延長服役到2003年。此次南海演習,也是為了驗證改裝之後的一些戰術技術性能,的確具有與文森號航母進行協調和磨合的因素。按照計劃,美軍航空母艦在2002年前將保持12艘的規模,其中核動力航母10艘。美軍現役航母12艘,其中企業級1艘,小鷹級2艘,其餘都是尼米茲級。2007至2010年期間,其航母數量可能控制在8至10艘左右,全部是尼米茲級,而且將一直服役到2020至2030年。

    另外,最近幾年,美軍在進行新軍事革命的過程中,航母戰鬥群中開始納入戰區導彈防禦體系(TMD)。TMD體系主要是把偵察預警衛星、預警機和偵察機、艦載宙斯盾系統和岸基愛國者導彈系統及戰區指揮控制系統連接為一體,形成一個自動化水準很高的C4ISR系統。

    這樣的系統具有全天候、全天時自動監測、報知、處理、存儲空中目標的能力,並能對來襲的空中目標進行分類和監控,同時調用導彈等武器進行快速攔截。這個系統目前還不成熟,主要問題是美國海軍與空軍或岸基部隊之間的聯繫還不太暢通,美國軍隊與日本等盟軍的資訊網路連通方面還不成熟,臺軍剛剛引進了一些數字化系統、戰術資訊分發系統(16號數據鏈)等,與美軍連通尚需時日。

    有鋻於此,此次南海演習,側重是演練這個系統在對付中國空中和導彈威脅的情況下(特別是超音速反艦導彈),如何利用TMD系統快速反應,有效攔截,以保證航母戰鬥群的安全。

    第三個重點演練科目是反潛作戰。在未來戰爭中,潛艇,特別是核潛艇對航空母艦的威脅最大,因為飛機和導彈只能攻擊航母的水上部分,不會立即造成致命損傷,而潛艇則不然,幾枚魚雷足以使一艘航母重創,這一點在電影《珍珠港》中已經看得很清楚。為此,美軍特別加強了反潛戰演習,除航母護航兵力外,還出動了核潛艇和P-3C反潛巡邏機。

    第四,顯示維護“公海航行自由”權的決心。所謂“公海航行自由”權,美國是指“應享有在12海裏領海以外包括國際海峽在內的所有海域進行自由航行和飛越”,也就是説軍艦可以隨便航行,航空母艦上的飛機可以自由起飛和降落,導彈、火炮和魚雷可以隨便操練,當然還可進行軍事演習和使用武力進行海上威懾。如果再具體一點説,可以做這樣的解讀:台灣海峽屬於公海,如果發生危機、衝突和戰爭,美國海軍艦隊、商船或飛機有權依據“公海航行自由”原則強行通過,在南海和南沙群島海域情況就更複雜。

    美國所堅持的“公海航行自由”原則決不僅限于幾條海上和空中航線,它是指在南沙群島各個島礁周圍的公海海域中進行航行和飛越。如果在危機或衝突時期美國艦隊按照“公海航行自由”原則橫衝直撞,中國軍隊是否具有危機情況下進行敵我識別、目標類型識別和處置複雜空情和海情的能力?如果處置不當是否會引發意外的衝突或危機?這都是問題。

    “海上航行自由”原則其實是美國進行全球霸權和擴張的一條根本性原則。按照美國人的觀點,任何海域,無論發生什麼衝突或危機,都不能影響它在任何國際水域進行遏制和炫耀武力的所謂“航行自由”權,否則,美國就要動用武力來威脅或強行通過。

    1986年美國艦隊硬闖“死亡線”而入侵利比亞,1987年美國艦隊為科威特油輪護航穿越霍爾木茲海峽,1990年美國海軍和多國部隊封鎖波斯灣和東地中海並進行臨檢都是以“公海航行自由”為藉口的,1997年因核查危機沒有對伊動武,但往返于伊拉克港口的商船卻經常遭到美國海軍艦艇的攔截和檢查。所以,看起來是個不起眼的“海上航行自由”問題,其實暗含著許多深層次的殺機,稍不注意就可能掉入陷阱,説不定將來中美之間也許會因此類問題的誤解而發生衝突或戰爭。

    -戰略重心從歐洲到亞太:針對誰

    蘇聯解體,華約解散,冷戰結束10年來,在歐洲已經沒有能夠對美國具有挑戰性的軍事力量。俄羅斯雖然余威尚存,但已經是日薄西山,比起昔日之蘇聯軍事力量來根本算不了什麼。由於普京的務實外交及美俄互不為敵手的承諾,致使美國根本就不把俄羅斯再當作是主要威脅。歐洲方向最不聽美國話的是南聯盟,現在局勢發生變化之後,南聯盟表示不再與美國作對,而且正在積極爭取加入北約。基於這樣的判斷,小布希政府上臺後決定進行戰略轉移,即把戰略重心從傳統的歐洲方向轉向亞太方向,主要是聚焦于東亞地區,具體講就是針對中國。

    戰略重心轉移之後,美國把主要精力放在建立反華包圍圈方面,以便在戰略上對中國形成圍堵和遏制之勢。首先,在組織上積極建立“亞太小北約”。目前,這個組織還只有美、日、澳、韓四個亞太盟國,可以肯定地説,今後將逐漸吸收新的亞太同盟國參與其中,以便進行安全對話和防務協調。

    這個組織的危險性在於,它是由美國主導的一個地區性軍事力量聯盟集團,在發生危機或戰爭時,這樣的集團很可能集體介入戰爭,進行武力干預或直接參與作戰。如果戰局出現不利局面,還有可能把北約19國拉入其中,因而任何一場局部戰爭都有導致世界大戰的可能。此外,美國在戰略上還將拉攏印度、越南、菲律賓、新加坡、中亞等中國周邊國家,主要是租用軍事基地,以便構築和縮小對華包圍圈。

    其次,在軍事上加緊構建攻防體系,主要矛頭直指中國。主要措施為:繼續維持和拉緊由日本列島、南韓、琉球群島、臺澎列島、菲律賓群島為核心的第一島嶼鎖鏈;利用美日安保條約在西南方向重點保證1000海裏海上通道的安全,台灣海峽和朝鮮半島被劃入美日防衛的區域之中;以美日為核心,構建TMD戰區導彈防禦體系,同時,把台灣、南韓、澳大利亞等納入這個體系之中;利用日本和南韓軍事基地擴大美軍裝備的部署類別,重點是加強巡航導彈、遠端隱形轟炸機、航空母艦、核潛艇、岸基航空反潛兵力的部署。

    所有這些軍事部署,都清楚地體現了美國的軍事企圖,即:確保具備對中國進行戰略核威懾的能力,確保對中國本土縱深目標進行遠端精確打擊的能力,確保在東亞地區始終掌握制空權、制海權和制電磁權的能力,確保對海上、水下和空中目標、特別是來襲導彈等進行打擊和攔截的能力。

    此次美國兩個航母戰鬥群在中國南海進行的軍事演習,是美國上述戰略構想中的一個具體行動,它明確地向中國傳遞了這樣的信號:中國12海裏領海以外是公海,美國艦艇和飛機在公海享有自由航行和飛越的權利,這種權利如果遭到挑戰,美軍將使用雙航母戰鬥群進行自衛或反擊作戰。美國海軍第七艦隊與日、韓、澳等盟國一起,負責西太平洋廣大地區的防務,如果在這個防區內發生危機、衝突或局部戰爭,美國將毫不猶豫地出動類似的雙航母戰鬥群懾止這樣的危機或衝突,必要時,將不惜進行武力干涉或全面參戰。

    當然,上述針對中國的一系列軍事部署和軍事演習,並不妨礙中美兩國發展合作關係。國務卿鮑威爾的成功訪華,美國在中國加入WTO、中國申奧等問題上的態度,以及總統小布希擬於10月份參加APEC會議並訪華等都是有力的證據。

    19世紀是地中海世紀,20世紀是大西洋世紀,21世紀可能將要迎來一個太平洋世紀。在這個新的世紀到來之前,中美之間既合作又對抗,既是朋友與夥伴,又是潛在的競爭對手,這種看似荒謬而矛盾的關係,將會越來越為人們所習慣和接受。剛剛逃離炮火硝煙的熏陶,就跑到中國香港品嘗中式美餐的美國大兵們已經習慣了這些,而我們也應該逐漸習慣這些,並做好應有的準備。

    (作者係國防大學教授)

    《北京青年報》2001年8月30日



相關新聞


外界眾説紛紜誰將是美參謀長聯席會議新主席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