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全球化能創造經濟神話嗎

    當前的經濟全球化,簡而言之就是各國經濟活動向全球的擴展,它包括生産、貿易和金融活動的全球化等多方面內容。它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跨國公司為主要載體,以世界第一大市場的形成為標誌,全球化發展到今天,既促進了全球資源的有效配置,也帶來了富貧擴大等一系列問題。

    全球化的發展現狀

    在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越來越深,阻礙資本、技術、人力等生産要素自由流通的壁壘不斷減少。近10年來,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經濟全球化進程逐漸加快,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生産的全球化表現為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對生産要素的優化組合,使企業成本達到最小化和利潤達到最大化。作為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和載體,跨國公司近年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表現尤為突出。據聯合國貿發會議公佈的數字,全球跨國公司目前有6.3萬家,年銷售額超過14萬億美元,近乎是全球出口的兩倍。它們控制了近一半的全球産出、60%的世界貿易、70%的技術轉讓和90%的國際直接投資。去年,以跨國公司為主的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達到1.1萬億美元,而其中2/3又被用於跨國購並。

    貿易的全球化體現在貿易額在世界生産總值的比重與日俱增。80年代以來,全球貿易額的增長速度超過了世界經濟增長速度。1980年全球貿易額約佔世界總産值的1/6,預計2020年將佔一半左右。2000年,全球商品貿易總額已達6.2萬億美元,服務貿易額達到1.4萬億美元。

    全球化也使金融資本在全球急劇擴張,市場交易量突飛猛進,各主要國際金融市場形成了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連動的交易網路。相比生産全球化和貿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步伐邁得更快,覆蓋面更廣,在幾秒鐘之內就能實現成千上萬億美元的交易。20世紀的最後一年,全世界每天跨越國界的貨幣流通量平均約為1.5萬億到兩萬億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是全球每天新增産出的700倍。

    全球化是大勢所趨

    如今在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人們似乎都能嗅出全球化的氣息。一台美國IBM電腦、一架日本佳能相機、一輛德國大眾汽車,你既可以説它是那個國家的産品,又可以説它不是那個國家的産品,因為它們當中可能包含著全球各地生産的零件。

    實際上,經濟全球化反映了生産力發展的內在要求。對發達國家來説,隨著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水準的提高,重新調整生産分工,進一步擴張市場規模,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對發展中國家來説,歷史上似乎還沒有哪一國,可以不通過擴大與海外的貿易、投資聯繫,讓老百姓的生活水準出現持續顯著的提高。從這個角度看,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

    有專家論證説,上個世紀,多數發展中國家採取的是追趕模式,但現在許多國家發現,這樣做只能拾人牙慧,步入後塵。尤其在技術拉動經濟增長的今天,發達國家的發展步伐也在加快,簡單的模倣式追趕,已經不太可能使發展中國家迅速擺脫落後局面。而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新的機會,使之有可能利用資本、技術、貿易等多方面的全球化趨勢,為自己找到一條快速發展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可能産生一種“後發效應”,從而實現經濟發展的追趕或超越。

    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坦認為,全球化跟市場經濟一樣,不會自動帶來財富,只是提供機會。全球化給任何國家都提供了機遇,並使發展中國家能夠與世界經濟接軌,從而大大改善他們的境況。但關鍵的問題是,一個國家如何利用這個機會。

    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步伐會更加迅猛。在前不久舉行的2001年中國企業高峰會上,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説:“21世紀將由全球化所主宰,就像20世紀被工業化所主宰一樣。但有一點不同:工業化革命用了100年,才分出工業國和欠發達國家,而全球化完成這一進程,只需要20年就夠了。”

    全球化的“陰暗面”

    經濟全球化絕不是平衡發展的,比如,儘管全球對外投資20年來增長了6倍,但70%都是在富裕國家之間,8個發展中國家得到了20%,而其他100多個窮國卻只得到10%。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大國與小國、富國與窮國、技術擁有者與技術文盲,有的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有的則成為受害者。

    其實貧富懸殊擴大的過程早已開始,而全球化浪潮的掀起,則是從90年代初才開始的。之所以那麼多人把貧富懸殊擴大歸咎於全球化,專家認為至少有兩個依據:其一,貧富差距加速擴大是在全球化開始之後;其二,資訊、經濟和技術發達的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優勢。

    但不管怎樣,近些年全球性的貧富差距擴大是事實。今年的聯合國貿發會議,對全球化作了第一次全面的反省。據聯合國的數字,過去30年中,最不發達國家的數量從25個增加到49個;世界絕對貧困人口從5年前的10億增加到現在的12億;工業化國家與30多個最窮國家的每人平均收入相差至少74倍;世界上3個最富有的人的財富,超過60個窮國國民生産總值之和……

    全球化還增加了經濟風險的傳播。當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擴散自不必説,現在美國經濟面臨衰退,越來越多的人擔心,這種衰退是否也將“全球化”?去年,新經濟發源地美國出現股市走低,引起了幾乎所有國家的股市暴跌,一年內全球股票市值下跌了近10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一年的總産值。

    在全球化過程中,由於西方發達國家居於主導地位,由於現行國際機構和國際規則由發達國家主導制定,因此,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對發達國家是利大於弊,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是既有機遇又有挑戰,而那些最不發達國家,則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

    “反全球化”呼聲日高

    近年來,世界各地多次發生大規模的遊行示威,反對全球化,干擾國際會議的召開。今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會議召開期間,會場外“反對經濟全球化”的示威一浪高過一浪。抗議團體不時靠近會場,與瑞士警察發生小規模衝突。大約3000名非政府組織成員在達沃斯會議召開期間,在巴西阿雷格裏港召開了反對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社會論壇”。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反全球化的聲音也在提高,其中貧富差距成為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一些與會者認為,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已産生了“一個結構化的斷層。在斷層的一邊是有權勢者和富有者,另一邊是弱勢者和窮人”。會議期間人們反覆提及的例子是,如今一個瑞士人一天的收入,相當於一個衣索比亞人全年的收入。

    國際論壇上現在對全球化問題大致有三種立場。保守的看法認為,全球化為各國創造了新機遇和挑戰,目前全球化運作很好,只是缺乏完善。改革派認為,貧富擴大和金融動蕩表明,全球經濟應進行根本性的變革,但對全球化的最初原則不應産生疑問。而反對派則完成拒絕接受全球化,認為全球化會造成危害。反對派主要包括各種非政府組織,如國際透明化組織和綠色和平組織等。

    在發達國家內部,也有人反對全球化,但其中有人是出於公平和環境意識,有人則是傳統的貿易保護主義者,他們不願意接受外來競爭,認為全球化對他們個人沒有好處。

    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坦認為,全球化過程當然有贏家也有輸家,但是贏家一定比輸家多。為此,政府有責任來支撐全球化,應當盡最大努力來提高全球化進程的平常性和有效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經表示:“整個世界帶著有史以來最懸殊的貧富差距進入了21世紀。”從這個角度上看,要讓經濟全球化造福整個人類,就要使之更具人性,給窮國以希望。

    《中國青年報》 2001年7月06日

    

相關新聞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大局已定

世界經濟三大“火車頭”同時出現故障

世界經濟面臨嚴峻挑戰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