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新世紀印度戰略地位凸顯

馬加力

    長期以來,印度國家戰略的重要目標是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然而由於種種因素的制約,這一願望一直沒有實現。近年來,隨著經濟、軍事、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其地緣戰略地位不斷提高,並日益顯露令人矚目的勢頭。

    1、政治局勢相對穩定,已經擺脫“亂世爭雄”的混亂局面

    90年代中期以來,印度政壇出現極其混亂的動蕩局面,短短幾年間竟然換了四屆政府。1999年大選以後,以印度人民黨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取得了議會的多數席位,現已取得國民的普遍認同,政治結構基本完成了三足鼎立--兩黨對峙--聯合執政的演變過程。主要的反對黨國大黨由於貪污腐敗,內爭不已,缺乏眾望所歸的領軍人物,中近期內難以恢複元氣。其他小黨力量甚微,更無力獨撐局面。現任政府成為近年來最有魄力和能力的政府,其各項政策得到了廣泛支援。瓦傑帕伊本人政治經驗十分豐富,外交手法相當老到,個人品格富有魅力,國內聲望很高,被認為是“領導印度走向新世紀的難以替代的領袖人物”。

    2、經濟發展開始提速,有望創造“亞洲經濟新神話”

    從經濟上來看,印度實力雄厚,其經濟總量佔南亞的775%以上,90年代以來,經濟增長基本保持在6%的水準上,有些年度達到7%,1999年其國內生産總值達到4661億美元。鋻於印度經濟已在較高增速的“平臺”上連續運作多年,現在已進入“提速階段”。印度政府的目標是,在未來10年內使經濟增長率達到年均7--8%的水準,使21世紀的最初十年成為“印度的十年”,在今後的20年內力爭使經濟增長率達到9%的水準。到2025年,印度的經濟實力可望超過德國和法國而排列世界第四。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印度政府正在大膽推動“第二代經濟改革”,加緊解決基礎設施短缺的問題,加大在金融、保險等領域的改革力度,加強吸引外國投資的工作,同時發掘海外印僑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使之為印度經濟的騰飛服務。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由於印度制定了積極的資訊産業政策,加之在人才和技術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産業已呈現年遞增60%的驚人速度,1999年其軟體業口達39億美元,預計到2008年將達到500億美元。現在,印度已經成為世界著名的軟體開發中心。在美國《全球》雜誌評選出的世界500家大公司中,有203家同印度的軟體公司簽訂了編制軟體的合同。在全球按客戶要求設計的軟體開發市場上,印度的份額已經達到167%,在美國市場上甚至達到60%。連微軟公司的總裁比爾蓋茨都十分感嘆印度的軟體開發能力,認為它在21世紀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軟體超級大國”。世界著名的資訊技術公司,如微軟、英特爾、蘋果、國際商用機器、西門子、惠普、康柏、摩托羅拉等在印度都有研製中心生産基地。美國總統克頓在印度議會發表講演時讚賞説,資訊技術將成為“印度在21世紀的增長引擎”。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印度將創造出以資訊技術産業帶動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成為“亞洲經濟新神話”的創造者。

    3、外交政策屢屢得手,正在逐漸走向國際舞台中心

    在國際交往中,印度政府總是依據自身的根本利益,多方發展同大國的關係,力爭在世界多極化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量級”,即由“次重量級”變為“重量級”,以便躋身多極的行列。隨著大國在歐亞心臟地帶的角逐以及對中亞能源資源的爭奪,南亞的地緣戰略優勢日益突出。由於南亞“一超多弱”的戰略格局繼續向印度方面傾斜,有關大國都為實現自身利益而竟相爭取印度,印度因此獲得了比較優越的“外交氣候”。

    印美關係急劇升溫

    冷戰結束前,南亞地區的戰略格局基本上是以印蘇為一方、以美巴為另一方的“雙打對抗”。在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當時的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做出了一個“著名的決定”,即美國應該向巴基斯坦傾斜。其後,美國政府的南亞政策基本上是延續這一方針。在80年代,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將巴基斯坦視為“前線國家”,對巴給予大量經濟軍事援助。此時,裏根政府將印度視為“一個無關緊要的國家”和“蘇聯的幫襯”,印美關係相當冷淡。

    80年代末,世界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前蘇聯的解體,冷戰的格局迅速瓦解。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開始趁俄羅斯勢力消退之機努力調整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係,爭取填補蘇聯解體後在南亞留下的真空,力爭主導南亞事務。在布希政府任內,印美關係開始出現轉折,美國近印疏巴的意圖十分明顯。1994年美國明確提出“必須從宏觀和長遠的角度看待南亞對美國的重要性”,認為“這個地區在21世紀可能會發生支配國際關係的問題”,甚至認為“南亞的命運將日益影響世界的命運”。此後,印美關係開始升溫,各路高官頻繁互訪,拉奧總理成為冷戰後訪美的第一位印度總理。兩國間的商貿往來明顯增多,軍事合作也有所加強。

    1998年5月,由於印度不顧美國的一再阻攔,悍然進行核子試驗,妨礙了美國的戰略利益,招致美國實施制裁,印美改善關係的勢頭嚴重受挫。為了改變當時的被動局面,提升自身的戰略地位,印度採取不少主動姿態爭取美國的“諒解”。例如,在核問題上印度一再強調,希望美國理解自己的安全環境,強調自身的核能力完全是為了保持最低限度核威懾,並保證不向外界擴散核技術及核材料。在1999年卡吉爾衝突期間,印度還採取“哀兵戰術”爭取同情,加上大量在美印裔人士的活動,使美國在斡旋印巴衝突時採取明顯的“近印疏巴”的立場。瓦傑帕伊也不時打出“民主制”、“大市場”、“人才庫”和“平衡器”四張招牌,以印度是“最大的民主國家”、“巨大的消費市場”、“豐富的人力資源”、“亞洲的平衡力量”相標榜,宣稱印美是“天然盟友”,為印美關係升溫造勢。

    美國出於全球戰略和地緣政治的考慮,將印度視為整個亞洲甚至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它還認為印度同中國、俄羅斯一樣,將成為影響未來世界走向的另一個關鍵性的“過渡國家”。印度地處世界政治版圖上“伊斯蘭板塊”的南緣,對於美國處理十分棘手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意義也十分重大,而且美國還希望利用印度同中國之間的困難達到“拉印製華”的目的。因此,它希望保持同印度進行“戰略對話”的渠道。正如美國的南亞問題專家斯蒂芬科恩所説,“美印終於建立起自60年代初期肯尼迪政府對印實行接觸政策以來兩國長期渴求建立的對話關係”。1999年10月27日,克林頓宣佈取消自1998年5月印度核試後實施的一系列制裁,為兩國關係的全面升溫奠定了政治基礎。

    2000年3月,印度終於迎來了22年來首次訪問該國的美國總統。克林頓總統在出訪前,專門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稱“印度不僅是21世紀全球事務的重要參與者,而且是亞洲地區全面和平與穩定的關鍵促成因素”。在這次引起全球注目的訪問中,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同美國總統克林頓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雙方簽署了旨在指導兩國發展新型關係的框架性文件--《印美關係:21世紀展望》。這一文件強調,21世紀世界的特徵將取決於印美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和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在和平、繁榮、民主和自由方面的合作。這一文件規定,兩國首腦定期舉行雙邊高峰會議,外交部長級舉行“年度外交政策對話”,在經貿領域設立協調小組,研究擬定經濟合作議程,並就金融和投資問題舉辦高層論壇和部長級雙邊對話。兩國還準備建立“印美科技論壇”,以加強科技領域的合作。瓦傑帕伊在簽字儀式結束後表示,印美將致力於建立一種“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設性、經濟上有成果的新型夥伴關係”。

    因此,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印美之間已經達成了某些戰略諒解,並認同了各自的戰略需求。例如,印度已使美國理解印對自身安全的擔憂,也使美理解了印“建立最低限度核威懾”的必要。印度表示不再進行核子試驗,願意參與限制可裂變材料的談判,在相當程度上滿足了美國的意願。這種諒解的重要意義在於,美國已經在事實上承認了印度核國家的地位。另外,印美之間還達成了50億美元的貿易和投資協議,顯示出印度市場對美國工商界具有不可抵禦的誘惑力。

    2000年9月,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這與克林頓訪問印度的時間相隔尚不到6個月。在這次訪問中,兩國領導人就地區安全、核不擴散、以及雙邊貿易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磋商。克林頓對瓦的來訪給予高度評價。他説,“美國和印度已經建立起兩國間歷來最牢固而又最成熟的夥伴關係,瓦傑帕伊總理的美國之行對進一步發展和加強兩國關係是一個良好的機遇”。為此,他為瓦傑帕伊舉行了任職總統8年以來為到訪貴賓舉行的規模最大的國宴。正如《印度教徒報》的記者馬利尼帕塔薩拉蒂所説,1994年拉奧的訪問是“工作訪問”,古吉拉爾後來的訪問是“順道訪問”,而瓦傑帕伊的訪問是“正式訪問”,而且是受到“歡天喜地的歡迎”的訪問。這表明,“美國的權力精英對印度的看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華盛頓的戰略家們正在重新定位印度在全球和地區事務中的地位”。儘管印美之間還存在一些分歧,但是雙邊關係正在不斷深化和進展。

    印俄關係由溫變熱

    冷戰時期,印度同前蘇聯保持著非同尋常的友好關係。在過去的40年間,印度從俄羅斯(含前蘇聯)總共獲得價值30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1971年兩國簽訂的《印蘇和平友好條約》奠定了雙方政治、經濟、軍事乃至安全領域特殊關係的基礎。冷戰結束之初,俄羅斯自顧不暇,印俄關係因而趨於平淡。但是到了90年代中後期,南亞特別是印度的戰略地位隨著形勢的發展而被看好,俄羅斯決定重新關注身價陡增的印度,推動具有戰略意義的夥伴關係。

    2000年10月2日至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對印度進行了為期四天的訪問,受到印方極其隆重的接待。在經過深入的會談以後,兩國領導人發表了《印俄戰略夥伴關係宣言》。普京認為,俄印兩國的國家利益是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基礎,俄方把戰略夥伴關係理解為“長遠的夥伴關係”,即考慮到兩國長遠關係和長遠的國家利益的關係。印度成為強大的、發達的、獨立自主的大國,成為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因素符合俄羅斯的利益。俄羅斯支援印度成為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認為印度是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的過程中“最現實的競爭者”。

    作為戰略夥伴關係的重要支柱,印俄在軍火貿易和軍工生産方面達成了四項協議,其中包括雙方建立政府間防務和技術合作委員會、印度從俄羅斯購買航空母艦、購買T-90型主戰坦克、以及俄羅斯特許印度生産蘇-30MKI戰鬥機等內容。同時,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兼總理首席秘書米什拉還同俄羅斯副總理克列巴諾夫簽署了和平利用原子能備忘錄,其中包括俄方援建一座核電站的內容。此外,普京還十分強調雙邊經濟貿易關係的發展,為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夯實物質基礎。正如印度媒體報道所説,普京在印度的日程包括了“從航母到鑽石”的廣泛領域。

    印日關係由冷趨暖

    1998年印度進行核子試驗後,日本作為世界上唯一遭受原子彈災難的國家,做出了十分強烈的反應。日本政府決定對印度實施經濟制裁,印日關係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點。隨著形勢的發展,考慮到印度正在呈現出振興乃至崛起的勢頭,日本不得不對印度的核態勢採取比較現實的態度,即繼續要求後者在核問題上採取克制態度,但同時增加高層互訪,加強對話。2000年初,印度外長、防長相繼訪日,雙方展開“安全磋商”,同時建立定期的防務對話機制;加強海軍合作,“共同保護”從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到日本的“能源運輸線”;並將以聯合打擊海盜為名,在南中國海進行聯合演習。日本前外長和前首相也分別訪印,為日印重新接近穿針引線。

    由於印日在經濟上互有所補,在政治上互有所求,在安全上也互有所用,雙方開始重新接近,印度核試給雙方的關係帶來的陰影悄然淡化。其最明顯的標誌是2000年8月份日本首相森喜郎對印度的訪問。這是10年來日本首相首次對印度進行的正式訪問,對於彌合二者矛盾起了很大作用。據透露,雙方已達成相當默契,即互不妨礙對方躋身安理會、日本支援印度以亞太大國身份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印度承認日本的“政治大國”地位。

    印歐關係持續升溫

    印度與歐盟國家的關係一直保持良好,這種傳統的友好關係並未因印度進行核試受到嚴重影響。在這方面,印英傳統友好關係關係自不待言,現英國又提出建立“新世紀的平等夥伴關係”的倡議,得到印度的積極回應。印法“全面夥伴關係”已經啟動,自1998年1月希拉克訪印以來,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的合作都取得新的進展。法國對印度進行核子試驗表示理解,只是呼籲印應表現出負責態度”,儘早簽署《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在促進兩國政治合作機制化方面,雙方高層互訪從未間斷。1998年9月在世界範圍內對印度核試採取施壓和

    譴責的情況下,法國邀請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往訪,1999年1月和5月又邀印防長和外長往訪。2000年4月,法國隆重接待印度總統納拉亞南。法國外長和防長也于2000年2月和5月先後訪印,開展“戰略性的、互信的對話”。希拉克明確表示,法國支援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兩國要為建設一個多極的、和諧的世界共同努力。6月瓦傑帕伊訪問義大利、梵帝岡和葡萄牙,並參加6月28日在裏斯本,召開的首屆“印歐首腦會議”,使印度同歐盟各國的關係得到進一步加強。

    印與東盟關係不斷升溫

    還有,印度同東盟國家的關係也取得了較大進展。2000年僅頭兩個月,就有四位東盟國家的首腦造訪印度。他們是:印尼總統瓦希德、越南國家主席陳德良、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柬埔寨首相洪森。而印度防長費爾南德斯對越南的訪問及與後者簽訂的防務協定被認為是印度在東盟地區取得的重要成果。10月,印度海軍將進入南中國海與越南、新加坡等國舉行聯合演習,表明印度的“東向”政策取得重要突破。印度陸軍參謀長對緬甸的訪問對於探討改善雙邊關係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印與其他國家關係保持良好

    此外,印度同其他一些重要國家的關係均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其外交攻勢取得全面成果,國際地位進一步鞏固。例如澳大利亞外長公開表明,“澳大利亞承認印度在印度洋及更廣泛的區域中的戰略重要性”,“願意看到印度作為一個全球性的角色在地區和全球事務中發揮日益增強的作用”。這種表態使霍華德總理對印度的訪問獲得了圓滿的成功。2000年以來到訪印度的其他外國顯要還有,俄羅斯副總理克裏斯琴科、尼日利亞總統奧巴桑喬、尼泊爾首相柯伊拉臘、土耳其總理埃傑維特,等等。上述種種,無疑為印度走向國際舞臺的中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其戰略地位的凸顯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4、軍事實力不斷增強,並在為有核背景的戰爭做準備

    為了保持對宿敵巴基斯坦的軍事優勢,抗衡中國的軍事壓力,塑造自身的大國形象,爭取躋身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行列,印度大幅度地增加軍費開支,加速邁向軍事強國的步伐。印度政府制定的《1995-2015年20年國防建設規劃》,力圖以發展高技術武器裝備為核心,全面提高軍隊的現代化水準。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印度現已建成了一支總兵力達1145萬的相當現代化的軍隊。

    現在,其陸軍已擁有各種火炮6000門,主戰坦克3600輛,步戰車1350輛,裝甲運送車1800輛,地空導彈1800枚,是一支綜合作戰能力較強的陸上作戰力量。其空軍擁有兵力11萬,戰鬥機750架,直升機150架,運輸機210架,其中不乏從俄羅斯、法國進口的米格-29、蘇-30、美洲虎、幻影-2000等極其先進的機型。其海軍擁有兵力55萬人,裝備有2艘航空母艦,5艘驅逐艦,17艘潛艇,30余艘小型作戰艦艇。印度正在實施建造5艘潛艇的計劃,並已正式獲准從俄羅斯購進一艘航空母艦,本國設計建造航空母艦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運籌中。現在印度海軍的綜合作戰能力已列世界第七位,印度洋地區的第一位。近期,印度海軍還計劃與越南、新加坡、南韓和日本在南中國海舉行聯合演習,衝破只在印度洋疆域遊弋的傳統,將海軍的觸角延伸至太平洋。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已經成功地構建起最低限度核威懾戰略體系,取得了事實上核大國的地位。根據1999年8月發表的“核原則草案”,印度正在逐步落實核武化的各個必要環節。據報道,它已具備設計製造任何類型和當量核武器的能力,並可製造用於戰術打擊的中子彈。印度的導彈技術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大地”式導彈和“烈火”式中程導彈均已成功發射多次。後者的射程為2500公里,命中精度可達300米,完全可以攜帶核彈頭。印度國防科技顧問阿卜杜勒卡拉姆聲言,“按照《核不擴散條約》第九條的規定,印度已經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據法新社2001年1月16日報道,印度陸軍總參謀長帕德馬納班在接受英國《簡氏防務週刊》採訪時透露,印軍正在改進其訓練、戰術以及各種設施,以便為“打一場有核背景的戰爭做好準備”。他還説,如果核威懾失效,“印度必須具有第二次打擊能力”,以使對手“在實施第一次打擊時必須先考慮20遍”。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印軍正在準備修建能夠免受核襲擊的偽裝掩體,並計劃在2010年前建立起一套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簡稱C3I)。設在各地的核、生物和化學武器訓練中心也在加緊進行培訓工作。(馬加力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網2001年1月20日

     

    

    

相關新聞

印度進行中程彈道導彈試驗

巴:印試射中程彈道導彈是對巴安全的直接威脅

印度的大國夢

印俄發表聯合聲明

日印改善關係旨在牽制中國

印度和日本宣佈建立夥伴關係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