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進軍"東南亞企圖何在  

    今年以來,日本外交和軍事一齊瞄準東南亞,先是小泉純一郎首相、綿貫議長等政界要人出訪東南亞國家,表示要在經濟和安全領域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後是日本海上保安廳以打擊海盜為名派出大型巡視船赴東南亞海域,吹響了日本軍事進入東南亞的號角。日本外交、軍事雙管齊下進入東南亞究竟是什麼企圖呢?

    企圖一:控制東南亞經濟安全命脈

    東南亞國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處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扼守馬六甲海峽等眾多海上要衝。該地區歷來被日本視為戰略攸關的地區,並被其視為最重要的海上經濟通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立即揮師西進,佔領了東南亞,可見日本對東南亞戰略地位之重視。日本戰敗後,再也無法通過戰爭手段控制東南亞,所以在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的情況下,便力求通過經濟手段來控制東南亞,而其最核心的做法就是通過不斷加強對東南亞的援助,建立對東南亞的新的控制。據統計,日本對東南亞的援助佔到了日本對外援助的一半以上。近年來,日本對不少國家的經濟援助逐年減少,但對東南亞國家的援助卻有增無減,其目的正是高度重視東南亞的戰略地位,要通過一步步的經濟滲透,控制東南亞經濟安全命脈。南韓《東亞日報》曾發表文章指出,日本的大部分對外援助投向東南亞,由此就可以看到日本試圖蠶食東南亞的努力;日本1997年為解決泰國金融危機而宣佈提供40億美元的緊急貸款,也是出於同一目的;目前在東南亞,對日本的侵略歷史的意識已淡薄了,喜歡日本的現象正顯露出來;從經濟意義上來説,"大東亞共榮圈"至少在東南亞已經實現。這段話可以説是針對日本對東南亞戰略企圖的透徹描述。

    有擴張歷史的國家的戰略總是有著連續性,它們總是通過各種手段來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小泉訪問東南亞五國就是推進日本對外擴張戰略的重要一環。他出訪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通過所謂與東南亞的經濟合作,把東南亞置於日本經濟的羽翼之下,從而控制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安全命脈。而如何控制東南亞,在日本政府當中已形成了共識,就是與東盟建立以日本為核心的經濟共同體。小泉強調其恩師福田糾夫1977年訪問馬尼拉時發表了提倡"平等夥伴關係"和"心心相印關係"的演講,並稱當今日本與東盟的關係已發展到成熟和相互理解的新階段,為此,雙方應該進行更廣泛領域的合作,建立一個和諧的共同體。此建議一經提出,不少輿論就認為這是日本控制東南亞經濟安全的新嘗試。日本控制東南亞經濟的另一個目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日本能夠通過控制更多的國家,成為亞洲經濟的"盟主",從而為其建立經濟霸權奠定堅實的基礎。

    企圖二:控制東南亞軍事安全命脈

    冷戰後,日本將擴展軍事活動範圍、向外伸展軍事觸角、以軍事手段干預地區事務作為其大國戰略的一個重要環節。自1995年發表新的《防衛計劃大綱》後,日本將海上自衛隊的活動範圍由70年代設定的1000海裏海上交通保護線,擴大到2000海裏,包括澳大利亞和馬六甲海峽在內。隨後,日本不斷尋找時機擴大軍事活動範圍,特別是1999年通過"周邊事態法"後,日本將包括東南亞在內的亞洲大部分地區劃入所謂"周邊事態"的範圍。2001年10月,日本又借美國反恐之機通過了"反恐特別措施法"等三項法案,並派日本的大型戰艦經過東南亞海域抵達印度洋,其軍事活動範圍比過去又進一步擴大。上述舉動都為其以軍事手段干預地區事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將軍事觸角真正伸到東南亞,日本一直在煞費苦心,而突破口就選在了以所謂打擊海盜名義將日本艦船派往東南亞海域上。近年來,日本一直聲稱東南亞海盜猖獗,對日本的商船構成威脅,特別是對日本的原油進口構成極大的威脅。實際上,據統計,日本的商船幾乎從未受到過海盜的襲擊,而僅有1999年10月日本的一艘商船海盜被刧持。而就是這一次,日本就抓住它大做文章。同年11月,在日本與東盟首腦會晤時,日本首相強烈要求派艦船赴東南亞打擊海盜。2000年2月,日本外務省一位女發言人表示,日本擬派軍艦在馬六甲海峽巡邏以打擊海盜。而日本赴馬六甲海峽就超出了它所説的2000海裏的水域。其後,日本先是派艦船赴東南亞進行了訓練,同時,經過與東南亞國家的磋商和一段時間的策劃,制定了定期向東南亞國家派遣大型巡視船(載有直升機和重型武器)打擊海盜的計劃。經過一段時間的週密準備之後,日本終於於今年2月將大型巡視船正式派往了東南亞海域。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玩弄的又是借題發揮的把戲,其真正目的是實現向東南亞的軍事擴張,而派巡視船進入為這一擴張打開了缺口,埋下了伏筆。日本政界不少人在這一問題上十分蠻橫,甚至有人公開宣稱,如果東南亞國家無能力控制海盜的話,就不要談論主權一類的廢話,還是趕緊讓日本派艦船到馬六甲海峽和南海海域去巡邏。對於日本此舉,香港《信報》曾發表題為"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借海盜之屍還魂"的文章,文中説,日本借剿滅海盜之機,擴充軍事力量、復活軍國主義和使日本海上力量取得在東南亞海域活動的努力,不是一種偶然行為,它是日本對外擴張戰略的一部分。這種借屍還魂的企圖必須引起亞洲國家的警惕。此文的用意在於讓亞洲國家注意日本的惡劣企圖,而這種企圖是十分明確的,就是要將軍事觸角伸進東南亞,與美國一道在軍事上控制東南亞。而為了實現這一企圖,日本正在進行積極的準備,最突出的就是每年派兵赴東南亞參加多國演習。日本近年來除與東南亞一些國家進行雙邊演習外,還參加了以美國為首舉行的多邊演習(如"金色眼睛蛇"等),以鍛鍊日本未來軍事干預東南亞軍事事務、以及與美國行使所謂集體自衛權的能力。日本還與菲律賓建立了"戰略防禦夥伴關係",並將加強與菲律賓的軍事合作與軍事演習。

    未來企圖:用軍事手段保護經濟利益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起,隨著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日本的國家戰略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其核心是,要抓住變化的機遇,將日本由世界經濟大國發展為世界政治大國。在此之中,就出現了對日本軍事力量在國家戰略中如何定位的問題。1992年的《防衛白皮書》強調了日本軍事力量的重要地位:"作為確保安全的手段,外交努力是不可缺少的,但軍事力量是其他任何手段和力量不可代替的。"此後,日本領導人在其講話中反覆闡述了這一觀點,指出軍事手段是保護日本國家利益、特別是海外經濟利益的最終手段。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尋求向海外派遣軍事力量,從1992年起實現了向海外派兵的三大突破:一是通過了向"海外派兵法",打開了日本向海外派兵的缺口;二是通過了"周邊事態法",使日本將包括東南亞在內的亞洲大部分地區劃入其軍事擴張的範圍;三是通過了"反恐怖特別措施法",進一步拓寬了其向海外派兵的範圍。由於東南亞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日本始終將該地區作為其軍事戰略調整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實際上,二次大戰後,日本就有軍事和經濟上的戰略圖謀。特別是岸信介50年代擔任首相期間,在軍事上鼓勵美國將東南亞作為美推進遏制戰略的一環,在經濟上加緊對東南亞的滲透,把東南亞看成是日本領導亞洲"自由國家"的政治舞臺和向世界經濟擴張的必由之路,更將其視為實現新"大東亞共榮圈"的關鍵地區。為此,岸信介當時打算"把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等都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變成一個中型的帝國主義"。此後,日本也曾多次嘗試將東南亞納入自己的經濟勢力範圍。日本的戰略是一脈相承的,今後,它將會以軍事擴張為後盾,進一步實現對東南亞的擴張,不能不説,日本有建立新"大東亞共榮圈"的企圖,而這一企圖的核心便是用軍事手段保護日本在東南亞的所謂經濟利益。今後,隨著日本對憲法的進一步突破甚至修改憲法,不排除日本以東南亞某個國家發生軍事衝突和恐怖事件為由,派兵前往東南亞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是在它對過去侵略東南亞的歷史從未進行過反省的情況下再次進軍東南亞的。60年前日本對東南亞的侵略戰爭給東南亞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災難,留下了無究的後患。日本不僅不對東南亞國家進行戰爭賠償,而且歷屆首相訪問東南亞國家時都未向東南亞國家道歉,大部分首相都參拜過供奉著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日本並不承認他們對東南亞等國的燒殺搶掠是侵略戰爭,就在日本文部省批准的教科書中赫然將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寫成是"解放戰爭"。與此同時,日本一次次突破憲法禁區,將日本對外軍事擴張視為"合法",並正在加緊修改憲法工作,企圖徹底消除對日本軍事擴張的制約。日本對侵略戰爭歷史的認識和目前的一系列做法,實在讓人無法相信日本是在走和平道路,無法不讓別國對日本保持高度警惕。(梁 明)

    新華社 2002年5月4日


“支援反恐”沒個完 日軍艦巡弋外海又延期
日自衛隊首次主辦多國演習
“有事立法”讓日本悄然走向軍事大國 
21世紀初中日關係的新特點 
日通過3項法案擴大軍事行動範圍
日本擴大軍事行動的大門悄然打開?
突出經濟 加強合作——日首相訪問東盟五國
小泉純一郎在新加坡闡述日本的東南亞政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