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説愛你不容易:北京--你要戶籍 還是要人才

    2001年9月北京市政府頒布了《北京市促進私營個體經濟發展條例》。12月,北京市出現了第一位申領北京市戶口的外地來京投資的私營業主,這表明北京市戶籍制度的改革又向前邁出了一步。此舉證明了北京市政府吸引外地人才、特別是中等人才的態度。這次政策的推出在外地來京人員中並沒有産生太大影響,説明北京對戶籍的限制條件並沒有完全放鬆。而此時全國其他省份的戶籍制度改革卻加快了步伐,由戶籍制度引發的人才爭奪也日趨激烈。由戶籍制度開放不平衡所産生的對人才吸引力的不平衡,使北京在未來幾年中在人才競爭方面將面臨雙重壓力。

    戶籍制度---一個不改不行的“禁區”

    1958年1月9日,我國第一部戶籍管理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頒布實施。作為國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戶籍管理通過對公民身份情況的登記,為政府實行行政管理,包括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配置勞動力資源、治安管理等提供人口數據及相關的基礎性資料;確認公民的民事權力能力和行為能力,證明公民身份,便利公民參加各類社會活動。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馮曉英指出,戶口登記制度作為一種人口管理方式,原本沒有什麼特殊的內涵。只是由於我國現行的戶籍制度是計劃經濟的産物,帶有明顯的“二元社會”特徵,才賦予它很多功能;即在我們的戶籍制度的背後,有著許多與之相連的社會福利和利益,從而造成各種差異和不平等。沒有北京戶籍就不能辦信用卡、辦護照、辦簽證、上社會保險、甚至不能辦理手機入網。此外,在職業準入、子女就學等方面也有許多限制,特別是戶籍制度阻礙人才流動,直接影響了城市的經濟發展。所以,改革戶籍制度實際上是要改革戶籍制度背後的權利不公,而不是形式上的戶籍登記。

    1984年,中共中央發佈了一號文件、允許務工、經商辦服務業的農民自帶口糧在城鎮落戶,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較大的戶籍制度改革。同年10月13日,國務院發佈141號文件《關於農民進入城鎮落戶問題通知》。1985年7月,公安部又頒布《關於城鎮人口的管理暫行規定》。1994年後,我國又先後出臺了取消戶口按照商品糧為標準劃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二元結構”,而以居住地和職業劃分農業和非農業人口,建立以常住戶口、暫住戶口、寄住戶口三種管理形式為基礎的登記制度,並逐步實現證件化管理的總體思路。在我國的一些大中城市也相應出臺了配套改革措施。如上海、深圳分別採取籃印戶口制度吸引人才與資金。北京也在今年採取工作寄住證制等一系列吸引外地高層人才的政策,標誌著封凍了40年的戶籍制度改革已全面啟動。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姚裕群指出,戶籍制度的改革完全順應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的需要,戶籍制度改革將對我國經濟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它將帶來大量的人口流動和人才流動,對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建設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他説,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共有三次較大的自發的人員流動(三峽工程遷移除外),一次是千軍萬馬奔深圳,一次是海南掏金熱潮,最近的一次是“上海熱潮”。每次大規模的人員流動雖然給當地增加了諸如治安、交通方面的負面影響,但大規模的人員流動確實為當地經濟的騰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認為,雖然我國部分地區在戶籍改革方面有所突破,但還遠遠不能適應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人才合理流動、人才合理配置,也不能完全適應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總體戰略。改革戶籍制度,打破城鄉界限,是現代化和城市化的要求,它將有力推動地區間的經濟融合,並帶來社會結構、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變化。他強調一些大城市雖向外地人開了一道口,但在開口的背後仍附加了這樣那樣的條件,特別是北京仍只限大學本科以上的高科技人才進京,同時大多數企業單位招工,仍把戶口作為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硬體,使許多人才失去同等競爭的機會,這樣將對地區的經濟發展産生不利的影響。

    人才爭奪因戶籍制度改革加劇

    進入2001年,各地戶籍改革速度明顯加快,廣西以身份證制度代替戶籍管理制度取消農村人口到城鎮落戶的“農轉非”計劃指標限制。

    從5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遷移或者農轉非的居民,將不用再辦理《市鎮居民糧食供應》轉移證明。

    5月上海由於人戶分離情況增多,改“戶籍制”為“居住地制”。

    8月1日,石家莊戶籍改革正式實施,公佈了7條戶口全面放開準入標準。只要在石家戶打工滿兩年就可以落戶。

    廣東正在醞釀大的動作,取消農業與非農業人口的劃分。推出《關於我省進一步改革戶籍管理制度的意見》,包括廣州、深圳特大城市。規定:技能人才可攜親屬入戶,夫妻投靠不受婚齡限制、買房准許入戶、凡屬經濟發展需要的外地人才,准予本人及直系親屬入戶。《意見》的最大受益者一是外企、民企在職人員,二是中級以下職稱的專業技能人員。

    9月,北京市人事局作出規定,登報招聘不用再明示戶籍要求;北京公開選拔副局級領導幹部時,“北京市城鎮居民戶口”的一貫要求被取消,新通過的《北京市促進私營個體經濟發展條例》允許進京開辦私企人員申辦戶口。

    人大教授姚裕群認為,綜合其他地區戶籍改革的情況,北京在戶籍制度改革方面所邁出的步子相對小一些,從總體情況看,各地對處在人才範疇頂端的高級人才、留學人員都有相應的獎勵吸引政策,戶籍問題構不成他們合理流動的障礙。

    北京市1999年6月頒布實施了《北京市引進人才和辦理〈工作寄住證〉的暫行辦法》,配合北京市中關村發展戰略的實施,人才引進“直通車”開始啟動。2000年4月頒布實施了《北京市鼓勵留學人員來京創業工作若干規定》形成吸引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工作的“綠色通道”,表明瞭北京市對引進高級人才的態度。姚裕群教授強調,從人才引進的角度看,高級人才無疑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也是各地爭奪的焦點且人數有限,但那些具有中等職稱、有一定專業技能、有一定資金實力的中等人才,才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最活躍的部分。他指出從一個地區的人才結構上看,任何一個層次的人才出現短缺都將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一個項目、一個企業,投資及決策者當然十分重要,但具體的項目運作,市場行銷則需要大批的具有實際操作水準的中等人才去完成實施。而北京恰恰對這部分人在戶籍政策方面卡的比較“死”。

    北京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北京市人事局局長辛鐵在一次發言中分析了北京人才的現狀,一是北京的人才優勢是比較優勢。在高新技術産業,缺乏電子資訊、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新材料等專業的科技人才;在經濟領域,缺乏通曉法律、國際金融運作、國際貿易知識的專業人才,缺乏通曉世貿組織規則的專門人才。在這些方面與某些沿海開放地區和其他兄弟省市相比並不佔優勢。二是北京的人才優勢是相對優勢。與發達國家相比人才層次還不夠高,在某些領域、專業還缺少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專業技術骨幹等高層次科技人才,結構性矛盾仍然非常突出。三是北京的人才優勢是一種擁有狀態的優勢。人才配置市場化、社會化程度仍然較低,市場配置資源的效能仍未充分體現;人才資源開發與經濟和社會發展脫節的問題還未從根本上解決。四是北京人才資源面臨著國際人才爭奪的嚴峻挑戰。國有企業改革和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急需大量人才,但人才流失問題仍然存在。美國矽谷20萬工程技術人員中,有6萬中國人,美國每年因人才流入獲得的效益達60億美元。隨著入世的臨近以及國外跨國公司“人才本土化戰略”的實施,如何防止人才流失和進一步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已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必須增強危機感和憂患意識。

    改革滯後需求巨大 北京面臨雙重壓力

    一位在京闖蕩近10年並投資興辦汽車修理廠的老闆張先生説,雖然北京允許外來私企人員申辦北京戶口,但門檻太高,要三年累計上繳利稅300萬元,招用本市人員連續三年保持在100人以上或達到職工總數的90%,以及在京經營3年以上。作為我們目前的實際情況,根本達不到這種要求,但戶口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牽涉到子女入學就業等一系列問題,始終沒有安定感。都説安居才能樂業,現在其他城市戶籍放開的程度要比北京大,比如上海、廣東。由於年齡及子女的關係,目前正考慮到其他地方發展。一位在中關村某私企任副總的魯先生説,企業本身已達到北京市的要求,但我不是老闆、老闆要將指標轉給我也不可能,很無奈,對這種“飄”的狀態已經厭倦了,工作寄住證畢竟不是正式戶口。

    在談到北京戶籍政策開放程度時,北京社科院馮曉英所長説,北京為什麼在一定時期內不能取消戶籍限制,北京是一個經濟、社會、文化資源相當豐富的城市,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在現有資源配置條件下,北京已有1382萬人口(其中戶籍人口己逾1100萬),超出了自身的承載能力,戶籍制度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在應做的是認真清理與戶籍相連的各種附帶功能,凡是直接影響經濟發展又對歷史遺留需要補償不産生大的影響的附加條件應立即廢除。問題在於不要把北京戶籍與享受北京市民待遇等同起來。公安部戶政處有關人士也強調,直轄市人口規模必須經中央批准,北京1999年就已突破了2010年的人口規劃,一段時間內只能限制。

    人大姚裕群教授從人力資源及勞動就業方面指出了戶籍改革與不利於北京吸引人才的因素:一、沒有轉制的北京企業轉制較慢,沒有轉制的比例比上海、廣東多,自然吸引人才的動力不足,單位用人更講戶口指標。二、北京的國家部委、直屬單位數量很大,用人不能按市場方式運作,多采用報名選拔方式,外地人才處於不對等地位。三、北京人口總量有壓力,相當長時間內管制戶口,同時手續辦理過程嚴格複雜,也影響了人才的引進。四、北京國有企業待遇相對較低,也是影響人才流動的因素之一。

    2008年在北京舉辦的奧運會,可以説是北京的一件大事。在未來幾年中,北京將投資2800億元,用於城市的交通、通訊、環境、醫療衛生以及奧運會場館設施的建設。辦好奧運會涉及到北京的方方面面,也是全國人民和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奧運會的組織工作需要大量既懂外語又有組織能力的人才,交通、通訊、環境、醫療衛生以及奧運場館建設更需要大量具有專業技能和豐富實際工作經驗的人才。籌備奧運會的全過程是一項規模宏大、要求嚴密、相對時間較長的系統工程,對於各類人才數量的需求也將是巨大的。由於周邊地區戶籍制度改革力度的加大,周邊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將超過北京,這與北京想成功舉辦奧運會所需要的大量人才形成矛盾。

    隨著全國其他城市戶籍改革進程的進一步深入,北京由於自身地位的特殊性,必然陷入一種不自覺的被動局面,一方面具有專業技能、中等職稱、中小私營企業是經濟發展需求量相對較大的一部分、又是經濟活動中最為活躍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由於北京對這部分人放開戶籍的條件不成熟,所以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內,北京必將失去對這部分人才競爭的優勢,同時造成這部分人才的流失。正如專家指出的那樣,在人才結構方面,任何一個層次的人才短缺甚至斷裂都會對地區經濟産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可以説,由於北京在戶籍制度改革方面的相對滯後,特別是在我國正式加入WTO、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召開的歷史條件下,以及國內外對人才爭奪的加劇和各種吸引人才政策的出臺,北京在未來的人才競爭中必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市場報》2002年1月14日

    

    

    

    

    


這裡的戶籍改革無人喝采?
廣東戶籍制度改革悄然進行
戶籍改革給青年人帶來什麼
湖南出臺深化戶籍改革規定
雲南:取消藍印戶口放寬落戶條件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