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中學生的7月消費單看學生高消費  

    一名中學生的7月消費單

    “媽媽,給點錢。”

    “做什麼?要多少?”

    “過生日請同學一起吃飯,要500塊。”

    “這麼多呀!”聽到孩子一下子要500元,正準備掏錢的我不由得停住了手。

    這天是剛剛參加完中考的兒子到學校領成績單的日子,雖然離兒子的生日還有幾天,但馬上面臨分別的孩子們卻要找個理由聚一聚,作為父母也十分理解。“可是你們還是中學生,一起過生日沒必要花這麼多錢。”

    我的勸導尚未落音,兒子已經振振有詞頂回來:“我請了10多個同學,準備去吃‘樂傑士’快餐,一人二三十塊,不就得500塊?”

    不知從何時開始,連十幾歲的孩子們也學會了“請客吃飯”,過生日、升學、考試結束,似乎都是花錢吃飯的理由。不久前,他也吃過別人的“生日宴”。風氣如此,做父母的不得不忍痛“隨俗”,不情願的我只好拿出了500元。

    沒想到,這只是暑假開始後兒子的第一個500元。

    其實,作為工薪階層的小康之家,自忖無論吃穿用度,雖非處處節儉有方,但也絕無“大手大腳”之陋習,自認為“言傳身教”還算到位。兒子除了上小學前有一陣子迷戀“變形金剛”而要求父母“超支”購買外,衣食住行一向也沒什麼過多的“非分要求”。每每看到或聽到身邊一些同事、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追求“名牌”等高消費時,還不時與老公竊竊私語:幸虧咱們家兒子不講吃穿……

    幾天后,兒子第2次伸手要錢,理由是“和同學約好了出去玩”。應付了嚴峻的中考之後,這幫十五六歲的“半大小子”,一門心思撒開了玩,這我們也理解。但怎麼去,玩什麼,成了我們和兒子怎麼也談不攏的“代溝”。

    想當年,我們在中學時代也“瘋玩”,一人一輛破自行車,自帶水壺麵包,幾乎玩遍了城裏城外著名不著名的風景名勝,逢山爬山,遇河下水,根本不花什麼錢。也許正因為如此,我怎麼也想不起當年我們的父母是如何處理這類“突發事件”。

    不容多想,幾個孩子坐著計程車已經開到家門口,在樓下大聲呼叫兒子的名字。看著兒子已經不大耐煩的表情和似乎受了傷害的眼神,我只好遞上了他要的200元錢。唯一能做的只是追著出來告誡:坐公共汽車,不許“打的”。

    也許感覺到每次要錢都有點障礙,隨後的一週裏,兒子再出去時改向奶奶伸手,兩次從奶奶那兒共要了200元。我們只好正式告訴他,今後不允許向爺爺、奶奶要錢。

    恰逢他的生日到來,爺爺奶奶給了他200元“紅包”,沒兩天又被他花個精光。

    粗略一算,從7月初放假到月末,他已經先後向家裏要了1000多塊錢。晚上看見兒子錢包放在桌上,打開一看裏面只剩下20多塊錢。

    逼著兒子算了算賬,除了購買兩本英語書花了50元“正經錢”外,其餘全花在請同學吃飯、到網吧打遊戲、打的、買遊戲盤、吃冷飲等方面。

    如此消費如何得了?!心裏打定主意下次絕不妥協,不再給他這麼多錢。但打定主意後還是不踏實,看看他周圍儘是花錢大手大腳的孩子,若我堅決不給他錢,正在青春期“叛逆”階段的兒子會不會幹出什麼其他“壞事”?(曲紅)

    

    一份開支表透射節儉美德

    “7月18日來漢參加英語強化班。來漢車費10元,餃子2元,報名420元,坐公交車1.2元、電車1元,招待所住宿15元,餃子3元(共計452.2元)。7月19日……”

    一名勤儉節約的青年,在漢求學時將每天的花銷都記得清清楚楚的故事,打動了武漢三鎮許多父母,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他們説:節儉美德永不過時,小夥子這種節儉的精神,值得當今的孩子們好好學習。

    這名青年姓王,日前不慎將錢包遺失在公共汽車上。錢包被某公司職員李先生的妻子撿到,因失主不在車上,她回家後讓李先生趕快尋找失主。

    打開錢包,只有幾十元錢,但包裏的一張身份證和一張華中師範大學的培訓證表明:主人是來自孝感的一名年輕小夥子,姓王,正在武漢進修英語。

    錢包裏,還有一張紙詳細記錄著主人每天的花銷:坐車、吃飯、買書……小夥子很細心,生活很有計劃。這張詳細的生活花銷明細表,深深感動了李先生。他以此教育自己上高一的兒子説:“你花錢總是大手大腳,看看別人多節儉!”李先生想,無論如何也要找到這名節儉、好學的失主。他費了一番週折後終於找到了小王。

    這件事情見報以後,引起了很多讀者的共鳴,失主小王的勤儉好學不但打動了撿包者,也打動了其他許多人。武漢給排水自動化研究所成駿表示要用這份開支清單,教育女兒學會節儉:“這份開支表,反映出了這個勤奮的青年是如何節儉讀書的。對如今的孩子來説,這特別有教育意義。”

    武漢大學一名70多歲的老教授説,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幾千年來,人們歌頌這種美德;現代社會裏,大家也應當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但是,現在有許多年輕人從小生活優裕,不懂得珍惜,有的人還不切實際地追求物質享受。他表示,要在學業上幫助這名好學的青年。(陳熹 俞儉)

    

    孩子消費高 家長有責任

    可能你也有過相似的經歷:哈爾濱市的楊先生日前帶著女兒來到一家文具店,女兒看上了一個十分漂亮但價格不菲的某名牌卷筆刀,理由是同學也有一個類似的卷筆刀。楊先生本不想買,女兒就耍起脾氣,大哭起來,最終以楊先生拿出100多元買下卷筆刀才告收場。

    這100多元錢可能對你算不了什麼,但這樣的結果對你孩子的將來並沒有什麼好處。專家認為,家長應該在小事上嚴格要求,塑造孩子健康的消費觀念。

    黑龍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最近在哈爾濱市中小學調查時發現,大多數學生在吃、穿、用等消費上沒有太多差距,看上去十分“平等”。但根據哈爾濱市民的收入差距來看,這種表面上的“平等”是不正常的,一些孩子的消費已經超出了部分家庭的支付能力,許多家庭孩子的日常消費也遠比大人的消費多。

    一位姓李的學生家長舉例説,現在孩子每週都要上公園或動物園遊玩,一次要花費200多元,這錢不花好像就對不起孩子似的,家長只好緊一緊了,別人家孩子都挺好的,咱不能讓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差,不能委屈了孩子。他承認,這實際是一種嚴重的攀比心理,是整個社會風氣造成的,確實對孩子的將來十分不利。

    黑龍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劉惠林認為,許多家長自身沒有一個健康的消費觀念。現在家庭基本都是一個孩子,他們怕自己的孩子在消費上比別人差,怕孩子産生自卑心理,實際上是自己在攀比,怕比別人差,所以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一樣吃好穿好,從而助長了孩子大手大腳的消費習慣,不利於孩子健康消費心理的形成。

    劉惠林認為,家長首先要從自身做起,消除攀比心理,在日常消費中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個好榜樣,讓孩子在消費時充分考慮家庭的收入狀況,合理需求,合理支出,知道自己的消費要建立在自己勞動的基礎之上,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消費觀念。(徐宜軍 朱江)

    

    學校門前一條街暑期見聞

     記者近日採訪時發現,暑假開始後,不少大專院校門口的商店冷清下來了。一些完全以學生為消費對象的店面乾脆也跟著“放假”了。

    上午11時左右,正是逛街的好時候,武漢大學門口的一條街上約30家店面卻有六七家關著門,8家美容美發店裏偶爾有人光顧,只有6家網吧裏人員較多,其他一些店面都是開著門,少有人光顧,顯得冷清。

    記者來到一家美容店,在短短的2個小時內依然有10來個女生光顧。其中有修眉的,有化粧的,還有做美容的。據了解,她們大部分都是常客,辦有幾十元到幾百元甚至沒有限額的消費卡。但化粧店老闆卻對此仍然感到不大滿足:“學生都放假,生意差多了,不像平時那樣紅火。不過,有近2000人辦了我們的卡,幾乎都是大學生,其中有一部分還是遠道而來的其他院校學生。”

    一位來自孝感的大三女生正在為下午的生日聚會化粧準備,言談中記者了解到她的母親前年已經下崗,家裏的經濟狀況並不寬裕,她每個月300元的生活費真正用於伙食開銷的只有100元左右,而每月用於化粧等項的開支卻已超過此數,入不敷出的時候常常要靠打工維持,今年暑期沒有回家,也是為了打工掙錢。

    一家頗有規模的酒店老闆介紹説,眼下是淡季,平時學生過生日、聚會,拿了獎學金請客常來這裡,一桌七八個人,一頓花上三五百元是常見的事情。開學和學期結束時,生意最紅火,畢業的時候更是熱鬧,一個班的學生們,少的三四桌,多的十來桌。“我們從早忙到晚,沒個停,這撥走了又有下撥,有時候等著翻臺。”

    記者走訪了幾所高校和中小學,門前的一條街,情形大體相似,顯得比較冷清。湖北大學門前和公寓裏的一些小餐館,平日裏幾乎成了學生食堂,這時候已有不少關了門,等待新的學期開始。

    一位大學老師談到,一般來説,每個高校門口都有一條生意紅火的街,它們都是佔據有利地形,靠學生消費來“養活”。有些老闆也毫不諱言:賺的就是學生的錢。很顯然,這些生意人是看準了學生這一特殊的消費群體,但也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目前學生消費的不正常現象。尤其是大學生群體中,聚會、煙酒、手機、戀愛消費及美容消費等,受示範效應和攀比心理的影響,已經愈演愈烈,而他們的經濟來源,九成以上還是依附於家庭供給,佔其總消費的70%以上。因此,對大學及中小學生消費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來加強教育引導。(陳熹 李程 俞儉)

    

    “慷慨”未必是關愛

    對商家而言,女人和孩子的錢最好賺。的確,如今中國城市不少家庭的孩子消費就超過了家庭年消費總額的50%。

    據有關機構一份亞太地區消費理念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內地有50%以上的家長,每週都會給孩子一些零花錢,條件好一些的家庭每月動輒給孩子幾十元甚至幾百元的零花錢。而在亞洲其他國家有34%的父母是不給子女零花錢的。中國家長在這一方面的相當“慷慨”,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孩子的高消費。更令人擔憂的是,孩子用零花錢的多少來炫耀家庭經濟實力、社會地位,從而滋長了虛榮心。

    一位在福州某中學擔任班主任的資深李教師説,他教的班上,不少學生配了尋呼機,個別家庭條件好的學生甚至還帶有手機。成人的通訊設備為何被孩子使用?這位老師一了解,原來是家長們為了監督孩子放學儘快回家及聯絡方便之用。李老師無奈地説,可這玩意兒大多時候卻成了孩子聚會遊玩的方便用品及盲目攀比的代替品。

    李老師介紹説,一些家長還習慣於用金錢、禮品“賄賂”刺激孩子努力學習。他們班裏的不少學生就和家長簽有一份協議書,上面清楚記錄一場考試得到何種名次,可以得到何種獎勵。獎勵的金額自然隨著考試的重要性程度和名次排序而水漲船高。一些家長甚至認為,在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物質刺激是鼓勵孩子努力學習、考出好成績的有效措施。

    一些教育界人士對此深為擔憂,他們認為,家長在金錢觀念和正確引導孩子消費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宜用成人化的消費方式套孩子簡單的思維,這容易造成青少年消費心理的畸形發展,使他們養成互相攀比、愛慕虛榮的不良習氣,從長遠看,不利於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實,有時一心想“望子成龍”到頭來卻往往是“養子成蟲”。家長總希望在自己的保護傘下為孩子營造安逸舒心的成長環境,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出人頭地,但在教育上可別大意了,過於“精心呵護”、“過分嬌縱”未必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益,切莫讓自己的關愛變了味。(杜斌)

    

    “瀟灑”的背後

     身著價值不菲的流行服飾,出入燈紅酒綠的迪廳酒吧,假期去外地的風景名勝區旅遊,為女朋友的生日一擲千金,換手機跟換衣服一樣隨便……這樣“瀟灑”的生活並不是年輕白領的專利,如今城市裏的一些大學生的消費已經達到了這樣的水準。但是“瀟灑”的代價是昂貴的,沒有勞動收入的他們是從哪拿到足以供自己消費的錢的呢?

    有一部分家境富裕的學生完全靠父母提供的零花錢就可以為自己的“瀟灑”買單,但是這樣的“學生貴族”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人父母的錢袋都沒有那麼鼓,於是因為“瀟灑”而不可能“節流”的他們不得不想辦法“開源”。

    儘管大多數為滿足自己的消費慾望,而要在經濟上“開源”的大學生都選擇以誠實的勞動換取金錢,但是“走偏門”賺來路不正的錢的也大有人在,其中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不乏其人。南京某大學中文系的女生齊曦(化名),就是因為喜歡在男朋友面前擺闊,當家裏提供的生活費不足以維持自己所追求的高消費生活的時候,就開始偷竊同學的錢物。最後,當她在作案現場被當場逮住時,她已經偷竊了價值總計2萬多元的錢物,構成了盜竊罪,不僅被學校開除,還被追究刑事責任。她的母親聽到這件事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泣不成聲地説:“怎麼會呢?我一年給她一萬五的生活費,怎麼會不夠用呢?”像齊曦這樣的例子在高校裏並非個別。

    “瀟灑一族”打工的目的純粹就是為了得到供自己“瀟灑”的金錢,這往往導致他們在打工時喪失是非觀念,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一位長期做保健品推銷工作的大學生説:“我並不相信我所代理産品的功效,然而我的工作就是讓客戶相信它,所以為了得到佣金,我就得先騙自己,再騙別人。”而另一位靠組織分發産品宣傳單賺錢的大學生説:“最重要的是找活幹而不是幹活,所以我的工作主要是跟廣告圈的人交朋友,活怎麼幹以及幹得怎麼樣我基本上不管。”當被問及“這樣賺來的錢花得踏實嗎”的問題時,這位大學生答道:“沒有錢花才不踏實呢!”

    喜歡“瀟灑”的大學生學習往往不怎麼樣。一份相關性調查顯示,大學生學習成績的下降與其生活費水準的上升相關程度非常之高。有關人士認為,對於大學生來説,由於用於日常生活的費用很難超過一定數字,那麼生活費水準越高就表示“額外消費”越多,而“額外消費”佔用時間越多,用於學習的時間就會相應減少,學習成績必然受到影響。

    對於在校大學生來説,學習才是他們的主業,然而有些人在物欲的誘惑下迷失了方向,盲目追求“瀟灑”的生活,導致影響了自己的學業乃至前途,這樣的代價實在太過昂貴。(姜帆 蔡玉高)

    

    新華社 2002年8月1日


如何看待當前某些“高消費現象”?
上海:就業需求引發“人才高消費”
湖北高校學生欠費3億 少數欠費者貸款高消費
揮金如土為哪般?——少年兒童高消費之憂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