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長周濟談高等教育的形勢和任務  

    面對新世紀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形勢,我國大學擔當何種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知識經濟的初見端倪和國力競爭的日趨激烈,新的時代賦予了大學新的使命。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大學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在北京參加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的教育部副部長周濟,今天向新華社記者闡述了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周濟説,黨的十五大以來,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要戰線的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改革與發展的歷史性跨越。這突出表現在: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到2001年,普通高校在校生由1998年的643萬人提高到1214萬人,適齡青年毛入學率提高到了13.2%;高等教育品質不斷提高,高校的育人品質、學術水準、師資隊伍、學科基地和校園環境都上了一個新臺階,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準大學的努力取得了豐碩成果;高等學校對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貢獻日益突出,高校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及産業化的重要方面軍。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按照“共建、調整、合作、合併”的方針,全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實現了深刻的變革,理順了關係,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學校內部機構調整和制度創新,形成了較好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人員結構有所優化,調動了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教育成本分擔機制改革、高考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成功推進,保證了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談到高校今後如何面對新形勢、確立新任務時,周濟指出,高等教育戰線要按照“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品質,實現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式發展。具體來説,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快速發展高等教育,實現規模上的新增長,是在新世紀開創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迅速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的人才隊伍,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準,對於發展先進生産力,繁榮先進文化,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十五”期間,我國高等學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高職生的招生數、在校生數都要有較大增加;與此同時,要大規模發展各種形式各種層次的繼續教育,努力提高廣大在職人員的素質。

    二是要不斷提高高等教育的品質和水準。品質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是實現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高校一方面要堅持育人為本,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促進包括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科學素養、身體心理素質在內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要以提高教學品質特別是基礎課教學品質為重點,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準,切實保證各級各類高等教育的教學品質。

    三是集中力量,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特別要抓好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內外知名高水準大學的工作。繼續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有關省市,調動各方面力量,加大投入,共同努力,重點抓好高校的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和基地建設,特別要在建設一代高水準的教師隊伍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四是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功能。高教戰線要堅持以服務求支援,以貢獻求發展,充分發揮人才高地和知識高地的優勢,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作出積極貢獻。高校要增強創新能力,積極承擔國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項目,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努力提高我國科學研究的水準;積極開展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決策諮詢和理論支援;大力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搞好産學研結合,積極參與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地方的經濟建設,積極發展高校科技産業和“大學科技園”,成為“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的生力軍。

    周濟表示,要繼續大力推進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在新的階段,要把高校改革的重點由宏觀整體佈局結構調整轉向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完善,切實提高管理水準,積極發展,規範管理,保證和促進高等教育事業在新時期的蓬勃發展。

    新華社2002年7月25日


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發展
“我要上名校” 青年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出現新動向
錄取比例增大 高等教育是否走出“緊缺時代”?
北京青年報:高等教育是否已走出“緊缺時代”
中國大學:離高等教育全球化還有多遠?
發展高等教育 未來五年北京構建學習化社會
李嵐清談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
9億聯西部152所校園網 多省區高等教育發展
中國著名高校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