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還是純粹的教授 學生卻已不再是純粹的學生  

    在當今這個時代,在很多學子的心目當中,有著遠比“高分”更具誘惑力的東西,有著遠比導師訓誡更有效的驅動力,這就是社會的需求與個人價值的實現。儘管這一目標與高分和訓誡並不矛盾,但現代的學子們似乎更熱衷於將自己的追求與實用和成效聯繫起來,更願做一些自認為有價值的、有利於自己發展的事情,對問題的理解以及對道路的選擇也都帶上了一點功利主義的色彩。從這個意義上講,教授還是純粹的教授,學生卻已不再是純粹的學生。

    作為一名也曾在象牙塔中生活過的人,回首這幾年步入社會後經歷的風風雨雨,我心中常有一種苦澀與無奈,或許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這種清晰而又不一定正確的感覺:

    一是學校裏學的東西(確切地説是教的東西)太少了;二是假如能回到從前,我寧願做個“壞”學生。

    記得當初讀大學時我的“刻苦”在系裏是出了名的。我堅信學生的天職是學習,“成績好才是真的好”,因而鑽研枯燥的課本幾乎是我惟一的樂趣。除了專業課外,對於其他學科包括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以及參加社會實踐、鍛鍊綜合技能等本屬於學習中應做的事,在我眼裏卻都成了“不務正業”,尤其是對一些基本的處世之道一竅不通。而那些不愛啃書本但很活絡的同學,雖然成績“下降”了,其他方面(包括綜合能力)卻似乎“上升”了。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像我這樣“標準”的學子最終也未能在學校裏獲得多少賞識和“實惠”。

    更可怕的還在後頭,當我真正走入社會後,我發現自己仿佛是“浮出水面的魚”,不知怎麼呼吸了。我是學法律的,畢業後也從事了與專業對口的工作。法律工作要求的是綜合素質,包括專業知識以及社交、協調、表達、應變等各方面的能力,甚至還要經常接觸一些社會的陰暗面,而對於我這種只會死讀書、讀死書的人來説,很多事情使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以及價值觀了:

    自以為有著紮實的書本知識做資本,實際卻比不上辦公室裏另一位畢業生那麼能説會道,操作能力強,還能迅速悟出很多辦案“技巧”……

    自以為“心底無私天地寬”,卻根本不了解人際關係的複雜性,處處碰壁……

    更令我無法理解的是,原本不屑一顧的跳舞、喝酒,甚至“談過戀愛”,也都成了博得領導賞識的“強項”……

    實際上,隨著後來自己的逐步成熟,現在回想一下,自己確實欠缺某些必要的社會常識以及起碼的寬容和謙讓,而自己在學校裏接受的教育也確實與現實需要有點脫節。但我總覺得,倘若當初在學校裏受教育時能夠變換一下思路,將知識結構拓寬一點,與社會需要貼近一點,多請教、多領悟一些做人的道理(不排除某些做人的“技巧”),或者説,實際一點,也許步入社會後就會少走一些彎路,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事實上,這也是學校的責任。

    《中國青年報》2002年4月18日


美國教授剽竊有術
教授走進課堂嘮家常 性知識開啟全國第一課
北大教授痛心疾首 學生成績穩步下降
浙大聘請校外權威“背靠背”評聘教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