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後就業機遇在三産

    就業總量:長期利好,近期衝擊較大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研究顯示,從長期(10年左右)來看,入世後,由於貿易的增長,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會對增加就業産生積極影響。

    我國在2005年將完成入世的各項承諾,這將有利於對外貿易的長期穩定發展。加工貿易特別是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的增加,有望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按照外貿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為20%—40%測算,每年額外增加4—5個百分點的出口,就可以使國民經濟多增長1個百分點,從而增加近百萬個就業機會。入世也會推動我國勞動密集型産業發展,並給小企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環境,可以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

    從這幾方面看,入世後,如能結合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變動,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傳統優勢和勞動力成本低的相對優勢,預計在今後10年間,就業彈性會比20世紀90年代平均提高50%,達到0.15左右,即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業總量增長0.15個百分點。以此推算,入世後能夠比入世前每年平均增加200萬—300萬個就業機會。

    不過,從短期(近3—5年)看,考慮到入世對我國傳統行業和原有就業格局的衝擊,就業機會不僅難以增加,反而可能減少。

    為抵禦外部衝擊,國內有關行業、企業必將加大結構調整力度,這一過程必然會帶來大量的裁員。外資的進入和貨物、服務進口的轉移效應將會大於出口的創造效應,使國內就業機會減少。中西部地區傳統工業及農業受到衝擊,也會減少就業崗位。預計這幾方面的因素將使城鎮失業人員比常年有兩三成的增加。入世初期,我國城鎮失業率有可能比目前水準上升一倍,達到7%。

    就業結構:一産就業機會減少,機遇在三産

    入世後,從國外進口優質低價的大宗農産品,可能使我國糧食和棉花價格在國際市場的壓力下走低,影響農民收入,進而影響農村就業。如果按進口3%的糧食計算,同比減少的就業機會約上千萬個。這也將促使農村剩餘勞動力更大規模地向城市流動。

    第二産業根據現有情況分析,今後10年中,通過調整能夠增加就業機會的,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食品、皮革製品、建築、建材、化工等行業。減少就業機會的主要是冶金、汽車、機械、糧油加工、電子通訊設備等行業,預計將減少幾百萬個就業機會。第二産業內各行業就業機會有增有減,增減相抵,總量會略有增加。

    第三産業在入世後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就業機會有望大量增加。但其中的新興行業如資訊産業、金融保險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較高,第一、二産業調整出來的勞動力在這些行業就業有一定困難。

    總的説來,入世對就業結構的影響,表現為第二産業相關行業和第三産業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業和製造業的就業機會減少,城鎮和第二、三産業份額高的沿海地區就業機會增加,內地就業機會減少。在結構調整過程中,勞動者的擇業意識和就業能力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將出現結構性失業,即大量人員失業與許多崗位招不到合格勞動者並存。

    因勢利導,促進就業

    就業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針對入世可能對就業帶來的衝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出,要因勢利導,揚長避短。

    有關部門已明確,對入世後有望增加就業機會的産業行業、能夠吸納更多勞動力的中小企業,採取放開生産經營、提供資金技術支援、開展多種服務等措施,促進其發展,實現就業擴張。

    下崗向失業機制的過渡將加快,計劃體制遺留的企業富餘人員估計會在今後三四年內得到基本解決,社會保障覆蓋範圍會進一步擴大,逐步消除勞動力流動的體制性障礙,形成勞動者自主擇業、企業自主用人、市場調節就業的市場就業新機制。

    對農村剩餘勞動力,國家將引導和鼓勵鄉鎮企業加快結構調整,並適當向城鎮集中,加快小城鎮建設和城市化進程,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在全國特別是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的行業、地區,有望建立起失業預警制度,預測失業動態並及時報警。

    《人民日報》2001年12月24日

    

    


莫榮: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求職越來越難 2002屆畢業生就業遭遇“嚴冬”
大學畢業生就業高潮提前到來
關注女生就業之思考篇:女生就業有點難
港人當前最關心就業問題
IT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走淡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