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榮: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節選)

    一、 當前實際失業率已經達到7%的警戒線,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1、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繼續下降,同比減少4.1%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到2001年9月底,全國城鎮單位從業人員11367.6萬人,比2000年同期減少484.9萬人,比2000年末減少245萬人,減幅達4.09%。其中,國有單位從業人員7953萬人,同比減少474.5萬人,減幅達5.63%;集體單位從業人員1424.8萬人,同比減少201.2萬人,減幅達12.37%;其他單位從業人員1989.8萬人,同比增加190.8萬人,增幅為10.61%。

    2、城鎮登記失業率上升,青年失業者多

    到2001年6月底,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達到近年來的最高點,達到618.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也達3.3%。

    失業人員與下崗職工不同,青年失業者偏多,35歲以下的佔53%。産生失業的原因有三,經濟性裁員(佔296%)、合同到期(佔294%)和企業破産(佔219%)。

    失業人員文化程度也偏低,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佔37.9%。失業者家庭生活較為困難,每人平均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家庭佔54.3%。

    失業人員尋找工作的積極性高於下崗職工,有717%的人通過各種渠道找過工作,只有27.8%的人未找過工作,也有11.1%的人目前不想工作。

    3、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繼續增加,失業保險基金支出增幅大於收入增幅

    到2001年6月末,全國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為102511萬人,比2000年末減少157.4萬人。按照2000年末企事業單位職工和私營企業雇工人數13423萬人計算,2001年6月末全國失業保險覆蓋率為76.4%,同2000年末相比變化不大。

    領取失業保險金的失業人員繼續呈增長之勢。2001年6月份當月領取失業保險金的失業人員共有243.5萬人,比2000年12月增加53.5萬人。在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員中,連續領取6個月以上的失業者佔總領取人數的57.7%。2001年1~6月月平均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220.1萬人,比2000年同期月平均領取人數增加102萬人。

    2001年上半年,全國失業保險基金收入82.5億元,同比增加19億元,增幅為29.9%;全國失業保險基金支出65.3億元,比2000年同期增支18億元,增幅為38.1%,支出增幅大於收入增幅8.2個百分點。更為嚴重的是,已經有7個省市當期基金收不抵支。

    4、專家認為中國當前城鎮的實際失業率已經達到7%

    根據我們對50余名國內從事勞動就業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著名學者、政府官員的兩輪調查,對失業率及其變化情況得到以下估計結果。

    ①中國城鎮當前的實際失業率已經達到7%,近一兩年還有增加的趨勢。調查的結果表明,中國當前的實際失業率估計已經達到7%。調查結果還表明,官員對中國實際失業率的估計偏低(接近6%),而學者對中國實際失業率的估計偏高(高於8%)。

    對城鎮失業率的變化趨勢,大部分專家學者(佔72.3%)認為近一兩年增加1~2個百分點的可能性最大。另外,13.63%的專家學者認為會與現在基本持平,9.09%的專家學者認為會增加3~4%,4.54%的專家認為會增加5%以上。

    二、 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總量基本平穩,再就業率繼續下降

    1、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總量基本趨穩並略有下降,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進一步得到鞏固

    2001年上半年,全國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總量為769萬人,其中,2000年底結轉657萬人,2001上半年新增加112萬人,比2000年同期減少84萬人。2001年6月底,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結存總數為632萬人,比2000年同期減少45萬人,比2000年底減少25萬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總量略有下降。

    2001年6月底,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579萬人,佔下崗職工總數的91.6%。在進中心的下崗職工中,99.3%簽訂了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協議。

    2、下崗職工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再就業率繼續走低

    當前,勞動力市場供給大於需求的狀況比較嚴重,新生勞動力充裕,文化技能要求相對較高,形成了35歲以上的勞動力再就業較為困難的局面。據勞動保障部2001年6月份對瀋陽、齊齊哈爾、南京、合肥、鄭州、宜昌、長沙、成都、貴陽、西安等10個城市的調查,下崗職工年齡偏大,平均年齡為39歲,且35歲以上的佔到72.5%(其中,35~45歲和45歲以上的各佔49.3%和23.2%)。加上下崗職工文化程度較低(初中及以下佔39%,高中佔46.7%,大專及以上佔14.4%),職業技能不高(初級技工佔40.7%,中級技工佔49.7%),即便是已有的職業技能也不能夠滿足其轉崗的需要,導致下崗職工再就業難。

    2001年上半年,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人數為79萬人,再就業率為11.1%,比2000年同期減少了4.9個百分點。

    2001年6月的調查表明,下崗職工要求幫助再就業的期望仍然很高。60%的下崗職工期望得到政府的幫助實現再就業。主要原因是,下崗職工的家庭負擔較重,三口之家佔 74.4%,四口以上佔17.9%,家中有孩子正在上學的佔76.6%。而夫婦雙方都下崗或失業的佔33.3%,62.2%的家庭每人平均月收入在300元以下。

    3、下崗職工出中心的壓力“前松後緊”,債務和經濟補償阻礙下崗職工出中心

    2001年上半年,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減少134萬人,比2000年同期減少37萬人。其中,共有107萬下崗職工出中心,47.9萬人與企業解除了勞動關係,佔出中心總數的44.8%,比2000年同期提高了17個百分點。據勞動保障部2001年6月調查,2001年上半年協議時間到期的下崗職工只佔20%。同年下半年,協議期滿出中心的下崗職工會成倍增加,37%的下崗職工面臨出中心,下崗職工再就業壓力將會進一步增大

    勞動保障部2001年6月的調查結果表明,由於七成下崗職工同原企業存在著債務關係,而這些處於困境的國有企業解決不了債務以及出中心的經濟補償,嚴重阻礙了下崗職工出中心和解除勞動關係。

    三、農村勞動力外出流量雖下降,但仍大於返鄉量

    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勞動科學研究所2001年在100個農村勞動力輸出、輸入或轉机數量最多的地區、對1000個點實行重點監控得到的數據,2001年第二季度,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外出人數是返鄉人數的17倍,到省外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佔50%以上

    儘管由於2001年第二季度中國主要貿易夥伴日本、美國等國家的經濟景氣不好,影響了中國外貿出口,導致出口增幅回落,相應減少了農村勞動力在這些企業的就業機會,農村勞動力外出量也出現同比下降的情況,減幅達到28.8%,但總體外出量仍然較多,是返鄉量的1.7倍。

    外出的農村勞動力中,去省外務工的農村勞動力最多,佔51.5%,較2000年下降了9.3個百分點;去省內縣外務工的農村勞動力排第二位,佔27.5%;去縣內鄉外務工的最少,佔21.7%。

    初次外出、返鄉後外出和培訓後外出量減少,尤其是初次外出量減幅最大。從總量看,返鄉後外出的農村勞動力仍然佔大多數,為外出總量的61.2%。在外出的農村勞動力中,初次外出的農村勞動力數量呈大幅下降趨勢,同比下降了45.7%;返鄉後外出和培訓後外出的農村勞動力數量也有所減少,同比分別下降了29%和5.2%。

    外貿增幅的下降,造成了返鄉農村勞動力同比增長了8.9%。返鄉農村勞動力主要來源於省外和省內縣外,分別佔535%和279%,從縣內鄉外返鄉的農村勞動力佔18.6%。

    2、企業使用的農村勞動力人數比2000年同期減少了4.0%

    2001年第二季度,儘管企業使用的農村勞動力的人數比2000年同期減少了4.0%,但企業新招的農村勞動力人數要大於退離人數,兩者比例為1.53:1。

    監測企業退離的農村勞動力為其第二季度末使用農村勞動力總數的7.8%。與2000年同期比較,第二季度固定監測企業退離農村勞動力較2000年同期有所減少,減幅為21.8%。 3、流動就業的農村勞動力每人平均月收入為600元,不同地區使用農村勞動力有一定的偏好

    2001年第二季度,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的每人平均月收入為600元,比2000年同期增長了1.4%。流動就業的農村勞動力的月收入增幅最大的地區為黑龍江省、上海市和江蘇省,增幅分別為36%、23.4%和10.9%;減幅最大的為新疆建設兵團、海南省和北京市,減幅分別為32.8%、6.6%和6.1%。

    輸入地使用的農村勞動力有一定的地域偏好。監測企業新招的農村勞動力按照來自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劃分,其結構比例為36.2 :39:24.8。從各省的情況看,黑龍江、江蘇和山東省新招東部地區的農村勞動力比重最大,分別佔新招人數的93.9%、57.1%和94.1%;北京市、遼寧省、上海市、浙江省和福建省新招中部地區的農村勞動力數量較多,分別佔新招人數的84.4%、51.2%、76.0%、54.8%和50.8%;廣東省、新疆自治區新招西部地區的農村勞動力數量較多,分別佔新招人數的41.6%和64.3%。

    四、2002年的就業形勢分析

    2002年,如果中國經濟增長仍然保持在目前7%左右的水準,對就業形勢影響最大的因素有三:一是中國2001年11月11日,正式簽署了加入WTO的法律文件,1個月後成為WTO的新成員,在享受全球貿易帶來好處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二是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出中心問題;三是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

    1、加入WTO初期,産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將加大,失業人員會有所增加

    從長期看,加入WTO能夠增加中國就業機會,但在入世的初期,就業機會不僅不會增加,反而還會減少,主要因為産業結構調整産生結構性失業。

    面對入世後有限的時間壓力,為抵禦外資及其産品的衝擊,行業、企業將會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企業將不可避免進行資産重組、減員增效,甚至破産,從而導致結構性失業人員增加。減少就業機會的行業有十幾個,主要集中在汽車、機械、冶金、石化、糧油加工、電子通訊設備等行業。

    同時,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要經過一個過程才能形成規模。入世初期,處於摸索階段的中國外貿企業不可能馬上在出口上有突破性的進展,服務貿易以及小企業的發展增加的就業機會要經過一個過程才能形成規模,而外資、貨物、服務進入中國的份額會增大,其産生的轉移效應會大於出口的創造效應,從而導致就業機會的減少。

    上述因素預計將使城鎮失業人員增加200萬人,城鎮失業率大約攀升1個百分點。

    2、由於下崗職工出中心高峰的到來,將增加400萬左右的失業人員

    按照下崗職工與企業再就業服務中心簽訂的協議,2001年下半年將有37%的下崗職工協議期滿出中心,而下崗職工的再就業率僅為11%左右;因此,2001年下半年大部分出中心的下崗職工將成為2002年勞動力市場上的失業人員。另外,2002年還將有33%的下崗職工出中心,大部分也將成為失業人員。上述因素將使勞動力市場增加400萬左右的失業人員,城鎮失業率還將攀升2個百分點。

    3、農村勞動力流動增加,可能形成新的“民工潮”

    由於中國小麥、大米、棉花等土地密集型的大宗農産品生産成本高、品質低,價格高於國際市場20~70%。儘管入世後配額僅佔中國糧食需求量的4~5%左右,但由於中國承諾私營企業也可分享相應的配額,並提高配額運作的透明度,即使不全額採購,也會産生部分進口替代。不考慮其他因素,按照配額4~5%的同比減少就業機會,減少量為1068~1335萬個左右。加上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中國農産品品質低,壓低主要糧食和棉花價格,導致農民收入減少。

    隨著入世後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增加,城鎮就業機會增加,城鄉比較利益的差距會進一步拉大,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大規模流動不可避免,可能在一次形成新的“民工潮”。流動出來的農村勞動力主要集中在農産品産區的東北和中西部地區。

    中國網 2001年12月2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