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呼籲更好地利用經濟全球化減輕貧困

    世界銀行5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説,過去20年中,經濟全球化在幫助許多發展中國家減輕貧困方面發揮了作用,但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由於沒有成功地融入全球經濟,它們的經濟下滑、貧困加重。因此,報告認為必須更好地利用經濟全球化來幫助最貧窮國家減輕貧困。

    這份以“全球化、增長和貧困:建設一個包容性的世界經濟”為題的報告指出,美國發生的“911”事件和目前的全球性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對貧困者的打擊最為沉重,如何使全球化更好地造福于貧困人口的問題在目前顯得尤為重要。

    報告説,目前世界經濟正處於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之中。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發生於1870到1914年,當時全球每人平均收入雖然增長較快,但還沒有達到能夠遏止貧困人口增加的水準。第二次浪潮發生於1950年到1980年,這次全球化浪潮加深了發達國家經濟的融合,但卻使貧窮國家嚴重依賴於初級産品的出口。第三次浪潮是從1980年開始的,在此期間,許多窮國第一次成功地打入了國際製成品市場,製成品在發展中國家出口中所佔的比重從1980年的25%躍升到了1998年的80%以上。但這次全球化浪潮使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日益拉大。

    報告根據各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程度將發展中國家劃分為兩大組。一組是由中國和墨西哥等24個全球化程度較高的國家組成的,人口達30億。這些國家實行了使本國人民能夠利用國際市場的政策和制度,因而大幅度地提高了貿易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它們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從60年代的1%提高到了90年代的5%,國民的工資不斷上升,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和受教育程度已達到發達國家1960年時的水準,貧困人口不斷下降。這些國家正在追趕發達國家。

    另一組由其他發展中國家組成,主要包括撒哈拉以南地區、中東地區和原蘇聯的許多國家,人口達20億。貿易在這些國家的國內生産總值中所佔的比重仍很低,甚至還下降了。平均而言,這些國家在90年代每人平均收入下降,而貧困人口上升。這些國家教育水準提高的速度大大低於全球化程度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當天的記者招待會上説,許多國家被排斥在全球化潮流之外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的政策和管理不善,發達國家對窮國的出口設置關稅和其他壁壘,以及發達國家向窮國提供的發展援助持續下降。斯特恩説,人們對全球化産生某些疑慮是有道理的,但逆轉全球化的趨勢將使人們付出高昂的代價,也就是説,將毀掉數以億計的窮人走向繁榮的前景。他強調,關鍵是必須使全球化為窮人帶來好處。

    世行的報告對於如何使全球化造福于發展中國家提出了七點建議:發達國家應努力使新的全球多邊貿易談判中的發展議程付諸實施;降低它們的貿易壁壘;為實行改革的窮國減免債務;而發展中國家應改善投資環境;改善教育和衛生狀況;為工人提供社會保障;國際社會則應共同努力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新華社 2001年12月06日


國務院扶貧辦:絕對貧困人口仍有三千萬
張同盟:解決絕對貧困 實現脫貧目標
中國NGO反貧困北京宣言
中國農村向貧困挑戰
中國:走出貧困
貧困的年代走到了盡頭
絕對貧困即將從中國大地上消失
經濟全球化
貧困與反貧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