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成為亞太地區製造業中心

    剛剛在此間結束的天津市長國際顧問論壇傳出的資訊顯示,國際企業界普遍認為,我國正在成為亞太地區製造業中心。

    有近三十家世界大型跨國公司的巨頭及部分政界、經濟界知名人士出席的這一會議,對入世後我國經濟表示樂觀,企業界更是對我國市場充滿期待。

    環球聯合公司的董事長、前美國國務卿黑格説,我從來不懷疑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中國擁有強大的生産力,其具有的明顯優勢使其正在成為亞太地區製造業中心。環球公司是一家提供全球政治、經濟、商業、安全等方面戰略性建議的大型諮詢公司。

    一份聯合國貿發會議委託進行的《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的調查數據表明,目前《財富》500強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我國投資了兩千多個項目。世界上最主要的電腦、電子産品、電信設備、石油化工等製造商,已將其生産網路擴展至我國。近年來,研究與開發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又一亮點,包括微軟、摩托羅拉、通用汽車、通用電氣、JVC、三星、杜邦、寶潔、美國電報電話和西門子等在內的跨國公司,已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一百多家。

    德國歐倍德企業集團總裁哈拉爾德陸克斯説,“屬於中國的時代已經來到”。中國已成為電子消費品、電腦硬體和電訊方面的世界生産中心,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數位轉換器市場、亞洲第二大個人微機市場。同時目前中國在農業生物科技化産業已佔世界第二位,將來在空間技術上也是第二大國,中國通過與全球合作夥伴建立合資項目也會成為化工科技領域的帶頭者。

    統計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多年間,我國經濟保持著年均8%的增長速度。我國已經連續八年成為世界上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平均每年都有400億美元以上的國際資金流入我國。正是外資的大規模注入,使我國逐漸成為“亞洲工廠”。

    今年,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枝獨秀” 吸引著更多的外資涌入我國。前八個月,外商直接投資我國達到274.4億美元,增長20.4%。

    最新的態勢顯示,我國加入WTO之後,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會把我國作為其市場銷售、原料採購、價格制訂乃至新品研發、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基地,為所屬的亞洲各地的生産性子公司提供協調管理和綜合服務。

    美國摩托羅拉公司副總裁王武小珍説,中國在製造業方面有很多優勢。中國不僅成為亞洲電訊製造業中心,而且也會成為全世界電訊製造中心。摩托羅拉已在中國投資37億美元,今年到九月底,摩托羅拉中國營運的業績佔到整個公司的15%。

    她説,中國政策非常穩定,經濟高速發展。對於任何製造商來講,這種“穩定”非常重要。同時,在製造行業,中國本地的很多零部件商、供應商的配套已經建立,而且,對於整個IT行業至關重要的半導體、零配件、軟體的開發,中國也有非常好的基礎。中國還供給了製造行業非常充沛的的智慧型的員工。

    她還強調,中國巨大的市場是中國成為亞洲製造業基地重要因素之一。中國手機市場已經全球第一,未來中國英特網使用的人數也會呈現跳躍式發展。

    羅蘭貝格國際管理諮詢公司汽車行業研究中心近日公佈了對中國十家汽車製造商和九十家零部件供應商及對南美、歐洲和美國資深的汽車行業專家的專訪結果。報告指出,未來十年,全球轎車市場增長最快的是中國。中國將成為最大的汽車零部件配件生産市場。

    美國安利公司中國副總裁顏志榮説,中國加入WTO對安利絕對是“利好”。一方面,入世後中國的法制將會更加規範,企業的運作將更加透明,在競爭中很自然地實現優勝劣汰;另一方面,中國作為安利全球兩大生産基地之一,入世將使“通關”、“物流”等環節更加便利,節省産品的週轉時間,使中國生産的産品更具有成本的競爭力。他透露説,考慮到規模效益等因素,安利總部正評估將中國作為安利全球唯一生産基地的可行性。

    年營業額達700億美元的世界最大環保集團——法國威望迪集團,今年九月剛投資上億元在天津開始建立中國首個大型集中的危險廢物處理處置中心。集團副總裁戴博士説,看到中國入世後製造業迅猛發展趨勢,作為一家全球性環保公司,威望迪也正加快進入中國步伐,為自己的工業客戶提供良好服務。公司已將中國作為業務發展的重點地區。

    此間經濟學家分析説,在新一輪全球經濟轉移浪潮中,製造業産業向我國轉移的態勢日趨明顯。我國在吸收大型外資製造業方面具有市場、安全穩定、人才、基礎設施等獨特優勢;不僅如此,我國自己的面向全球生産的勞動密集型産業也已具規模。內外資結合,一個新的亞太經濟製造業中心正在崛起。

    新華社 2001年11月05日


中國能背起製造大國的期待嗎?
加入WTO面臨各方挑戰 汽車製造業將改變發展方向
“中國製造”呼喚名牌
“中國製造”優勢正在喪失
“中國製造”何日“麻雀變鳳凰”
東莞打造國際製造業名城
前進中的中國製造業
振興我國製造業的四大戰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