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首頁
宏觀經濟
行業動態
地方經濟
農業經濟
企業風雲
IT浪潮
專家視點
2001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一 主要國民經濟指標預測

    據預測,2001年我國GDP增長率將達到7.5%左右,如果2002年國際經濟政治環境不出現大的突發事件,國內不出現嚴重的自然災害和其他重大問題,GDP增長率仍可保持在7%—8%的水準上。

    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001年和2002年將分別達到37510億元和42420億元,實際增長率分別為13.5%和11.3%,名義增長率分別為15%和13.1%。

    在2001年和2002年中,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年變動率將分別為—0.6%和0.1%,消費價格指數變動率將分別為1.2%和1.5%;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將分別增長6%和5.8%;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增長率將分別為3%和3.1%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實際增長率分別為10.4%和10%,名義增長率分別為9.7%和10.1%。

    2001年和2002年財政支出增長速度仍將快於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但是由於近年來稅收的快速增加,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增長速度的差距將較為明顯地減小。

    

    預計2001年和2002年進口增長速度將繼續快於出口增長速度,雖然與前幾年相比,對外貿易順差的數量將會明顯減少,但仍將會有一定數量的貿易順差。

    二 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進入2001年以後,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採取措施,積極應對新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宏觀經濟發展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

    第一、我國經濟繼續保持著7%以上的較高增長速度,主要經濟結構不斷得到改善,經濟運作品質不斷得到提高,各類價格水準變動均較平穩。

    第二、近兩年來,宏觀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有所提高,近6個季度以來季度GDP增長率波動幅度不超過1個百分點。

    第三、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工業産品的産銷率一直基本保持在97%以上的水準上;虧損減少,利潤有所上升;國家的財政收入得到明顯的增加。

    第四、目前宏觀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是國內需求。在2001年上半年GDP7.9%的增長中,雖然凈出口的貢獻是負0.9個百分點,但是國內投資和消費分別貢獻了6.1個百分點和2.7個百分點。按不變價計算,投資、消費和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分別為77%、34%和—11%。

    第五、對外貿易持續增長。我國的對外貿易仍然保持了相當數量的順差。我國利用外資2001年上半年同比增長21.7%,這一增長速度在全世界獨佔鰲頭。

    第六、通過不懈努力,爭取到了一些有利於今後經濟增長的條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2008年奧運會的申辦成功;同時,國內西部大開發政策的落實也將為今後的經濟增長創造較好的條件。

    另一方面,我們的宏觀經濟工作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困難。

    第一、固定資産投資方面。2001年上半年我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5.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4.1個百分點,2000年投資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經由上年的不足50%上升到77%。這樣的變化,需要我們注意如何保持投資和消費增長的適度平衡。然而,更需重視的是,在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高速增長的同時非國有經濟投資增速的滯後。2000年上半年國有經濟投資和非國有經濟投資的增長率僅相差不到5個百分點,而2001年上半年這一差距已經擴大到超過了10個百分點。

    第二、消費方面。目前在消費方面仍然存在著影響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一些問題。首先,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投資率一直過高,消費基金相對不足,造成目前我國的總體消費水準相對偏低。其次,目前我國的基尼系數顯示的高收入階層與低收入階層之間差距拉大的趨勢十分明顯。這種狀況必將影響全社會總體消費水準的提高,成為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最後,城市消費品市場和農村消費品市場之間的不平衡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第三、對外貿易方面。受世界經濟增長減緩的影響,我國出口自2001年一季度以來增長速度明顯減弱,由一季度的兩位數的增速很快降了下來。世界經濟短期回升無望,加之美國“911”事件,更使已經走低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我國出口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局面。

    除了上面分析的投資、消費和外貿方面的問題之外,其他一些方面的問題也值得引起我們的充分注意。這些問題包括:國有企業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入,企業內在活力不足,創新能力有限,經濟增長缺乏微觀基礎的問題;城鄉發展更加不平衡,農業增長速度過慢,農民收入增加速度過低的問題;金融改革滯後,金融風險猶存的問題;以及股市持續低迷,一定時期內對投資者信心和有關企業的經營運作造成衝擊的問題;等等。

    目前我國宏觀經濟增長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

    從外部來看,主要是世界經濟增長迅速減速,總的來看,目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確實存在著走向衰退甚至經濟危機的可能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順應經濟全球化大趨勢的需要,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對世界經濟環境變化的敏感度也有所提高,這是造成我國宏觀經濟目前困難加重的外部原因。

    

    從內部來看,我國經濟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尚未解決的深層次問題在國際經濟環境趨壞的條件下更明顯地暴露了出來。這些深層次的問題主要存在於經濟結構、體制秩序、政策選擇三個方面。首先,在經濟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對國有經濟的戰略調整中,分流下崗人員、處置不良資産、壓縮過剩的生産能力,都是十分艱巨的工作。國際經濟環境的惡化,大大增加這一工作的難度。其次,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産業的升級,都需要適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體制和機制的支援,我們還有大量的體制改革任務需要完成。第三,由於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過程的極端複雜性,宏觀調控政策的決策往往面臨兩難的選擇。一方面要減少政府的直接干預,讓市場發揮作用;另一方面,面對經濟轉軌過程中的一系列矛盾,政府又必須採取措施保持宏觀經濟的適度快速增長。這就容易造成短期政策的長期化,使宏觀調控空間縮小、難度加大。而國際經濟環境的惡化,又加劇了政策選擇的兩難性。

    三 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1、財政政策。自1998年以來,我國一直在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四年來發行的特別建設國債已經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加之更大規模的銀行配套貸款,有力地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衝擊。由於國內外經濟環境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2002年,甚至2003年都還有必要繼續實行這項政策。1998年開始制定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時候,只是把它作為一項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短期政策措施。然而連續四、五年的不斷實施,已經使這項按照短期政策操作的政策長期化了。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分析存在的問題,對這項政策的繼續實行做出必要的調整。

    首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所籌集的國債資金主要用於投資,其政策導向是積極地擴大固定資産投資來拉動國民經濟的適度快速增長,這就造成了如何平衡投資與消費的關係問題。自90年代以來,我國的投資比例在整個GDP的使用結構中的比重一直在不斷提高。“八五”期間,曾提出投資率應該保持在30%,而現在投資率已經接近和達到了40%。這種狀況的長期存在和加劇,將會加重消費需求不足的程度。 

    其次,連續四年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施,使得效益較好的投資項目儲備,特別是中央掌握的效益較好的投資項目儲備已經基本用盡,這必然造成國債投資邊際效益的下降。2001年年中國債資金尚有較大數量的國庫存底,便是這一問題的表現。

    第三,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多年實施在有力地支援了當期國民經濟穩定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使財政的債務負擔加重,財政支付的風險逐漸加大。

    2、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保持金融穩定以及增加信貸配合擴大內需、支援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2001年一些有關的金融統計數字來看,目前我國各種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基本上是與宏觀經濟的增長速度和物價的變動率相吻合的。但是這種吻合使得金融運作更像是宏觀經濟運作的結果,即,貨幣供應量增長速度的變化是宏觀經濟運作的結果,而沒有體現出金融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運作的拉動作用。到2001年8月末,M0、M1和M2的增長率均低於1999年和2000年的水準。此外,金融機構貸款餘額的增長速度和貸款佔金融機構資産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些情況告訴我們,在今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的邊際效益逐步下降的情況下,必須加速金融體制改革的進程,注意採取必要措施加強金融貨幣政策對保持國民經濟適度快速增長的調控作用。

    目前,我國金融領域還存在另外兩個問題。第一是貨幣政策與金融銀行機制的不匹配,這一問題的存在使得貨幣政策傳導發生阻塞和扭曲,制約了貨幣政策充分發揮作用。第二是需要進一步加快完善金融市場機構,增加金融工具手段,更好地發揮貨幣政策的功能和作用。

    3、國有企業改革。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國有企業改革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目前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從機制上根本解決國有企業的問題,還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做。第一,進行了資産重組,特別是債轉股的企業的債務的盤活和最終處置。第二,相當一部分進行了股份制改造的企業把良好資産剝離了出去,而將債務和不良資産留在了母體企業,如何做好仍然留在原有體制中的母體企業的改革和脫困任務就顯得更加艱難。第三,尚未進行資産重組、債轉股或股份制改造的企業的改革和脫困。

    四 三大事件的影響分析

    1、加入世貿組織。總的來説,加入世貿組織有利於我們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經濟運作品質、促進國民經濟增長,並將為中國經濟的中長期發展創造競爭性的市場環境,利大於弊。但是對某些行業和城市就業也必將帶來某種程度的衝擊。加入世貿組織將進一步促進我國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但是外貿收支可能要從有較大順差逐漸轉向較小順差或收支平衡,甚至在某些時候出現逆差。

    加入世貿組織將對不同産業産生不同影響,使我國的産業結構、外貿結構和就業結構都面臨大的調整,其中勞動密集型産業將得到強化,而某些資本密集型産業及高新技術産業將面臨較大衝擊。加入世貿組織將對國有企業、政府監管以及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帶來新的壓力,而這些正是中國需要深化改革的一些難點問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過程有一個5年左右的“過渡期”,這為中國的産業和企業適應國際市場機制和WTO規則提供了一個緩沖和發展的機會。但是,過渡期畢竟是有限的,最終結果完全依賴於我們的努力。如果我們能夠利用好過渡期對即將到來的挑戰做好積極的調整和充分的準備,加入世貿組織後的中國經濟發展將是謹慎樂觀的。

    一旦中國在2001年底加入世貿組織,將給我國經濟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投資與消費將有所增加,凈出口將有所減少。據測算,與不加入相比,由於加入世貿組織,2002年我國進口和出口將分別增加1%和0.7%,外貿順差將繼續減少,但是另一方面,投資與消費的增加將會超過凈出口的減少,最終使GDP的增長提高0.1至0.2個百分點左右。

    2、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北京此次申辦奧運成功,將使人們在未來7年中對中國經濟保持良好的預期,同時為辦好奧運所進行的投資也會對我國的經濟增長産生積極的推動作用。為辦好奧運會,北京將總共投入2800億元。據測算,如果這些都是新增投資且每年平均為470億元的話,則可以使2002年GDP的增長率提高約0.5個百分點,如果其中只有半數是新增投資,也可提高0.2個百分點左右。由於目前我國宏觀經濟的基本狀況是有效需求不足、大多數商品供大於求或供求平衡,因此産生明顯拉動價格上漲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奧運投資與其他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之間的相互協調,使全國社會經濟發展能夠總體全面受益。

    3、美國“9.11”事件。據估算,“9.11”事件給美國造成的即期直接經濟損失約為320億美元,與美國每年9萬多億美元的國內生産總值相比並不大,與美國目前擁有的50多萬億美元的國民財富相比,更是微不足道。從這一點來説,美國經濟並未遭到實質性打擊,也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美國經濟的長期走勢。但是,“9.11”事件確實給美國經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對美國某些行業,如航空運輸業、保險業、旅遊業的直接衝擊,已經造成了據估計高達數千億美元的損失。第二,事件發生後出現的股市市值的大幅度下跌縮水以及可能出現的美元貶值,將産生負的財富效應,給美國經濟帶來損失。第三,更重要的是,事件造成人們對美國經濟未來預期的改變,將使已經處於衰退邊緣的美國經濟雪上加霜,至少會明顯地推遲美國政府所翹首盼望的經濟景氣回升的到來。目前此次事件還在繼續發展,許多未定因素會産生什麼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9.11”事件必然會對世界經濟産生相當程度的影響,而我國經濟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由於近年來我國堅持以擴大內需為主的政策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抵禦外部波動和衝擊的能力已有提高,因此估計此次事件對我國2001年經濟增長的影響不會超過0.2至0.3個百分點。2002年事態如果不再嚴重惡化,這種影響會進一步減弱。

    五 政策建議

    1、審時度勢,認真對待國際經濟環境出現的變化,既要做好出現最壞情況的準備,又要抓住可能出現的機會。由於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尚不充分,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對我國經濟影響的産生一般有半年左右的滯後期,因此國際經濟環境目前的不景氣狀況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肯定會再持續一段時間。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寧可把問題看得嚴重一些,做好美國經濟在一段時期內難以復蘇,世界經濟會繼續衰退下去,出現最壞情況的準備,繼續堅定不移地堅持積極擴大內需的政策,增強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自主性,保持經濟的穩定健康和適度快速的增長。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還存在著一些因素可能會促使美國經濟在一定時期內出現回升。這些因素包括,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已經九次調低了利息率;美國國會通過了10年減稅1.35萬億美元的方案,2001年和2002年美國將大幅度減少預算贏余,對美國經濟增長將産生明顯影響;在“9.11”事件之前,美國的一些先行經濟指數出現上升趨勢;等等。如果美國經濟以至世界經濟在一定時期內能出現回升,我們也應該有準備抓住機會,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2、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時進行必要的內容調整。

    毫無疑問,目前國內外的形勢都要求我們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但是根據新出現的情況,有必要對繼續實施這一政策進行必要的調整。這種調整應該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國債資金使用方面的調整。首先,在國債投資資金中加大用於企業設備和技術改造的使用比例。其次,加大國債資金分配給地方使用的部分。目前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中的一個問題是,中央掌握的效益可能好一些的國債投資儲備項目已經不多了,而地方確實有一些效益可能還可以、資金需要量也不是十分龐大的投資項目,急需資金支援。可以考慮增加國債資金轉机貸給地方使用的部分,用於支援這樣的項目,並要求地方對這樣的項目負責,承擔債務的還本付息責任。這樣做,既可能提高國債資金使用效益,也可減輕未來的中央財政負擔,並能更有效地帶動社會投資,因為過於龐大的投資項目,小規模的社會資金是難以跟入的。再次,在西部地區適當上一些工業建設項目。我國西部地區,特別是貧困落後的一些地區,貧困落後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規模工業。在開發西部戰略的落實中,如果只靠生態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是很難較快發展起來的。因此應該考慮幫助西部地區搞一些具有當地特色和優勢,或在當地有一定市場的工業建設項目,或幫助東部企業到西部單獨或聯合辦廠。這樣做既可以落實開發西部的戰略,又可以提高國債投資資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財政政策內容的調整。在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工作中,除了繼續發行國債籌集資金用於政府投資和其他方面的支出以外,還可以充實實施其他財政政策內容。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四年以來財政收入增長速度連續大幅度超過經濟增長速度,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考慮採取減稅的辦法更好地發揮財政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減稅是目前各主要國家採取的刺激經濟增長的較為普遍的財政政策之一,也適合目前我國的國情。這樣做,既有利於減輕企業負擔,特別是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的負擔,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也有利於刺激和啟動非政府投資,帶動最終需求,同時還可以為稅制的進一步改革創造條件。如果從結構性減稅入手,對經濟結構調整戰略目標的實現也是有利的。

    第三,宏觀調控政策體系的調整。這幾年,我國經濟增長更多地依靠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外在拉動,宏觀經濟自身的內在自主增長的動力尚未顯現出來。在宏觀調控政策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之外的其他調控政策顯得相對較弱。而經過四年之後,這種政策選擇的可行空間開始變小了,效果影響逐漸減弱了,操作難度顯得加大了。因此,在今後的宏觀調控工作中,應該注意將宏觀調控政策體系逐步從當初應急性的、以解決短期問題為主要目的的、較為單一的組合選擇,調整轉向為以啟動經濟內生自主動力為主的、兼顧解決短期與中長期問題的、綜合配套的組合選擇。

    3、加強金融政策作用,促進宏觀經濟增長。在當前積極的財政政策需要進行調整的時候,應該讓貨幣金融政策發揮更大的作用。加強貨幣金融政策的作用,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保持適當較快的貨幣供應增長。改革開放以來,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成為我國宏觀經濟正常運作的一個基本條件。一旦宏觀經濟增長失速,就會産生諸多的社會經濟困難。保持經濟適度快速增長的條件之一就是保持貨幣供應的適度較快增長。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貨幣是擴大再生産的第一推動力。目前應該採取必要措施適當增加貨幣供應,更好地發揮貨幣金融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在加強金融貨幣政策作用的同時,也必須謹慎從事,既要嚴防金融風險,又要防止未來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

    第二,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目前利率市場化的條件正在逐漸成熟,我們應該逐步放鬆管制,積極推進利率的市場化進程,為提高我國經濟的自主內生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條件。

    第三,增加金融工具手段,完善金融市場結構。與銀行和股市的發展程度相比,我國這兩極之間的債券市場、票據市場、貼現市場、外匯市場等都顯得非常嫩弱,表現出目前我國金融工具手段,特別是金融交易品種相對不足,不能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應該進一步加快發展銀行與股市兩極之間的各種金融業務市場,積極增加金融工具手段,努力完善金融市場結構。

    第四,加快金融銀行體制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目前,貨幣政策傳導扭曲是制約貨幣政策發揮應有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除了金融貨幣市場發展不完善之外,銀行體制改革的滯後也是發生貨幣政策傳導渠道阻塞和扭曲的重要原因。我們必須加快深入進行金融銀行的體制改革,包括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化經營改革和民間金融的準入制度的改革,才能有效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使貨幣金融政策的效果更充分地體現出來。

    注:本報告全文15000字,將發表于《2002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經濟藍皮書)。

    (課題總負責人:劉國光 王洛林

     執行負責人:李京文 劉樹成 汪同三

     執 筆:汪同三 沈利生 萬東華)

    《經濟日報》 2001年10月15日


上海:APEC成員看好的中國經濟的“領頭羊”
2001年下半年中國經濟:道路並不平坦
中國經濟可能進一步放緩
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仍然樂觀
增長的中國經濟吸引世界的目光
暢談中國經濟——威脅還是機會?
中國經濟準備大幅增長
行政壟斷嚴重制約中國經濟增長
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
IMF:中國經濟前景依然看好
中國經濟的新長征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