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契機挑戰中國體育用品業(專家視點)
易劍東

感情問題還是經濟問題

在自己的家門口辦奧運會,奧運賽場上體育器械的國産化率肯定是國人關注的焦點。業內人士普遍擔憂的是:我們曾經創造過北京亞運會上國産體育器材71%的傲人成績,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中國的體育用品工業還能有如此輝煌的業績嗎?

奧運會所需的體育器材主要分四類:運動員自帶器材、大會組委會指定器材、贊助商贊助器材、組委會自定的器材設備。在這四類器材中,組委會自定的器材設備對國內企業的商機誘惑最大。在2004年,國際奧會將指定29屆奧運會2008年各類運動器材的生産商,參賽各國在以後的4年內,無論訓練器材還是比賽器材都必須購買指定生産商的産品。

肯定有不少中國運動員期望用祖國生産的體育器材在北京奧運會上創造優異的成績,熱忱關注奧運會的普通百姓和中國體育用品企業家顯然也會有同樣的熱切期望。有人會關注2008年奧運會所需體育器材、設備用品3-4億美元的價值,也有人主要是圖一個好看的面子,認為一個國産化體育器材率較高的奧運會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圓滿和成功的奧運會。在當今注意力經濟的時代,面子問題和飯碗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因為在最受關注的奧運會賽場上露臉,自然會贏得最廣泛的關注和隨之而來的“錢途”與榮譽。

所以,提高中國體育器材在2008年奧運會上的國産化率,不僅僅是一個民族感情問題,而且是一個經濟問題。

眼界問題還是策略問題

在計劃經濟時代,在政府部門的保護和支援下,中國體育用品企業在國際化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今天我們的一些著名體育器材品牌也大多是在那個時期産生和發展起來的。在各種合力的作用下,中國的乒乓球、體操、羽毛球、舉重等器械時常在國際賽場上風光無限。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我們往常的體育用品企業管理體制也必須轉變觀念和思路,在市場法則的制約下確立新的國際化策略。

從最近幾屆奧運會主辦國體育器材(組委會自定的器材設備)的國産化率看,絕大多數都在50%以上。圈內有專家預測,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體育器材國産化率可能達到40%。倘若如此,我們仍然落後於20年來的各屆奧運會。難道我們只能滿足這個40%嗎?

其實,有一些企業一直在為努力進入奧運會做長期的準備。他們看上的不是組委會指定的器材,而是運動員自帶器材和贊助商贊助器材。這方面,李寧公司是一個成功的典型。他們很長時間以來就有自己獨特的國際化策略。在高端和發達國家體育用品市場上,不和耐克等企業爭一日、一地市場之短長,而是從排球、體操等專業服裝入手,贊助中國排球隊的服裝,贊助法國體操隊隊服,進而贊助東歐國家代表團參與世界大賽的裝備。以這個勢頭髮展下去,中國企業完全有可能讓外國選手在北京奧運會賽場上穿上中國企業生産的服裝。

因此,並不一定要借助政府的全方位支援,企業自身也可以闖出一條國際化的道路,關鍵要看有沒有這樣的國際化眼界。在良好的預判能力和長遠的基礎上制定企業的國際化策略,中國體育用品企業的奧運夢定能實現。

企業問題還是政策問題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器材裝備中心副主任鄭澤雲曾專門撰文説:國家體育總局制定扶持體育用品生産經營的策略,加強對體育用品生産經營的宏觀管理(如建立標準體系),為企業提供新産品、技術改造和市場動態等方面的資訊;爭取在中國多舉辦國際大型賽事,為企業搭建參加國際大賽資格的平臺。

從長遠來看,這些措施是有效地保證中國體育用品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有一些更加微妙的工作似乎對企業更重要。業內人士都清楚:目前中國體育用品進軍奧運會的一大障礙是“朝中無人”,也就是70%的單項協會沒有我國委員參與,因此,很難在指定器材的表決中“近水樓臺先得月”。

筆者專門翻閱了幾乎所有的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的章程,發現各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選用器材有一種逐漸將標準模糊化的傾向。如20世紀80年代國際羽毛球聯合會讓不同羽毛球品牌産品在世界冠軍的試打和專家的技術檢測面前接受考驗的事情越來越少。如國際奧會在《奧林匹克憲章》中要求奧運會所用的指定器材必要在3年前確定,雅典奧運會的部分指定器材卻沒有遵循這一時間規定,少數器材在兩年前才指定。

魄力問題還是戰略問題

在涉及到北京奧運會的體育用品商機時,有人提出:組委會自定的器材設備,其的不易運輸的器材對於我國企業來説,可謂是“囊中之物”。這類産品主要以體積大、不易運輸的器材為主,比如場館建設材料,籃球架,排球網柱,以及大量散碎的、技術含量較低的設備。如果中國企業只能依此參與國際競爭,北京奧運會以後,我們的企業仍然會坐失奧運之契機,無法擺脫世界加工廠的形象,我們的産品永遠只能附著在粗大、笨重這樣的詞彙上。

我們必須大膽鼓勵和強烈呼籲所有的中國體育用品企業有改變這種現狀的雄心。

我們需要承認我們目前的差距。我們的國家隊訓練和比賽用具絕大部分係從國外進口,我們的全運會還需要使用進口器材,如1997年的八運會進口了共47項器材。然而,我們仍然不應該自動放棄強大的外國對手已經壟斷的國際市場。世界體育用品的格局不會一成不變。改變這種格局的一個關鍵是:我們是否有決戰國際高手的膽魄、實力和戰略。

一種體育産品只要達到了國際最高品質,就不用擔心國內市場面的狹窄。因為世界市場這個大商機,關鍵看企業有沒有國際化的膽魄;關鍵看中國企業有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搶佔市場。

人民日報 2003-10-8


奧運將至 北京急需熟悉體育産業的建築人才
姚明官司
動搖體育贊助機制
美國專家來京傳授利用奧運發展體育産業經驗
南韓借世界盃東風發展體育産業和足球事業
首屆世界體育論壇在北京隆重開幕  
《遠東經濟評論》:中國體育産業面面觀
包攬國安球衣廣告發佈權 京華時報挺進體育産業
從九運會看中國體育産業的飛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