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企業如何構築風險屏障  
劉燕

    從安然、施樂、默克,到日前爆出的世界通信財務造假醜聞,泡沫時代的惡性投機給美國金融界、産業界、政府乃至全球股市、經濟帶來巨大衝擊。近幾年,中國部分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造假行為也頻頻見諸報端。還有一些知名的IT企業正被指證、懷疑。人們有理由相信還有許多藏而未露的造假行為像水面之下的冰山,時時威脅著經濟、社會健康有序地發展。目前業界人士越來越關注中國的IT企業應如何避免財務風險?

    風險之源——利益驅動經營者角色換位

    目前,高管人員大多是股東、職員雙重身份。前者收益遠遠大於後者,利益的驅動使其關注點傾向於站在股東的立場上去想問題。所有者的利益和經營者的利益其角度是不同的,利益的驅動會使經營者的角色發生換位或者説他的工作目標發生偏離。由於股票期權和現實股票的收益遠遠超過了薪酬收益,那麼這兩個收益嚴重背離的時候,經營者會脫離他基本的崗位和職責,從而形成許多大公司的CFO被迫出具虛假財務報告的局面。

    張樹仁(方正控股有限公司助理總裁、高級會計師):CEO所做的職業經理的工作,是管制公司所定位的業務方向。其關注點應為經營利潤、增加股東的權益、增加企業的凈資産等。現在由於投資的多元化,開始關注諸如投資收益以及營業外收益、受託經營收益、股權轉讓收益、公司合併收益等。以股權轉讓收益為例,公司部分或整體轉讓通過參股、控股吸收合併一些公司,這些都是股東的權利範圍。而現在的經理階層游離了自己的關注點,把自己的職責和股東的職責進行了混淆。

    周春生(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EMBA主任):公司造假是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利益自我保護意識的結果,經濟問題對造假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華爾街的運作規律決定會有分析師跟蹤公司股票,預測公司能力。當該公司盈利低於預計1%時,股票下跌絕對不止1%。大家會懷疑其持續經營能力以及能不能保證以前的增長率。向董事會交代、保住現有位置以及保持股價實現期權的兌現等高層管理人員利益,就成為造假的動機。同時,經濟不好,高估的股價對持有公司期權或者股權的高層管理人員是一個既得利益;經濟好,如果大家預測你能夠有0.5元的利益,你實際上能做到0.6元的話,估計你不太需要去做假。安然投資寬頻網路失敗,它主營業務天然氣又不配合,天然氣價格當時在美國直線下跌,經濟的不配合導致其做假賬來虛報利潤。

    王廣宇(中國工商銀行總行):我認為除誘惑和機會之外,外部的壓力也是造成做假賬的原因。在華爾街,如果發了漂亮的年報,那麼股票有可能大漲。現在的情況是年報等不及了,有可能出半年報。甚至很多的投資機構或者投資人的預期工作甚至到了三個月,或者一個月,一週。如果一個月沒有動靜這個公司就被好多投資者認為是不是沒什麼戲了。所以我覺得這種來自外部的壓力也是造成做假賬的原因。

    當務之急——建立IT業會計政策

    由於經營方式、獲取利益方式的不同,準則的應用就會有所差異。企業要根據生意模式和盈利模式來選擇會計政策。保守的、穩健的會計準則是將可能的收入不做收入,可能的支出或費用都作為支出費用;激進的會計政策是將可能的收入都作為收入,連客戶交的預收款都全部作為當期的財務收入。所以做假不是説把數字人為擴大或者縮小,而是通過準則的應用使財務數字發生巨大變化。

    張樹仁:2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為國際會計組織成員都接受國際會計準則。會計語言是企業的通用語言或者叫商業語言,是基於假定為前提,然後以準則為基礎,並由此制定了一些相關的政策。由於政策制度只是操作界面上的,準則就變成了一個通行的慣例。然而,假定基於經營環境和管理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然後選擇適當的制度和規則來進行會計事務操作,形成會計成果即會計記錄,會計賬薄、會計報告隨即形成。

    在看待會計數據的真實性或財務報表的品質上我們應持一種理性的態度。CFO(財務總監)不是數字工廠的廠長,財會人員不是數字工廠的工人,數字背後的隱含比數字本身更重要。財務報表問題並不是財務人員本身或者財務準則出現的問題,更大程度上是由於對數字的理解上面出現了問題。

    周春生:會計制度作為現代經濟中最重要的經濟制度目前存在一些局限性。為了保證不同的企業財務報表的可比性,會計制度非常強調財務的客觀性、可靠性,如固定資産、流動資産、存貨等價值要容易評估。這樣就造成財務報表關注有形資産而忽略無形資産,從而造成經營決策中的短期行為。比如IT企業花在研發、人員培訓、媒體公關宣傳等方面的錢在一定範圍、一段時間內很難進行評估,因此只能當做成本不能當做資産反應在資産負債表中。從會計方法上看,美國企業存在很多漏洞,比如説在做一些存貨的計價、壞賬準備、交易時間的控制等等方面。

    王廣宇:傳統會計體系中被視為現代會計體系三大支柱的是歷史成本、權責發生制和複式記賬法。但是這三大支柱在新經濟興起,投資需要快速回報的時代遇到很大的衝擊。比如歷史成本,它本身要求企業對所有的存貨和資産以歷史的成本來計算,但是投資者更多關心的是未來回報。不容忽視的是,中國股市出現的造假及中國企業的財務問題與美國的財務花賬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後者更多的是運用一些看起來可能合理的財務準則和手段。而中國企業的財務問題更多的是因為會計制度的不健全或者缺乏責任心的問題。

    李革(端文成聯合會計事務所首席財務分析師):目前中國的中小型IT企業對財務普遍不重視,發展到2000年,很多IT企業在技術、資金、市場開拓上面臨著資金瓶頸,急需上市募集資金,其財務空白只有做賬來補。

    同時,國家從會計制度這幾年重大改革變化對企業做賬空間壓縮到很小的範圍,比如1999年執行的《會計法》、2000年的《企業會計制度條例》和2001年的《企業會計制度》。IT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對外融資,對IT行業來説當務之急是要建立自己的會計政策。

    防範之路——利用資訊技術強化實時控制

    雖然現在的IT企業問題很多,但也有優勢。它們的優勢在於本身掌握了先進的IT技術,如果有時間去做假賬,或者粉飾報表的話,倒不如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用IT技術來加強內控上,通過有效地控制來提高企業運作效率,最終使企業做大、做實、做長久。

    張瑞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用友公司資深顧問):我們應該利用資訊技術來強化控制。採用先進的管理思想,比如集中管理,把資訊集中,通過IT技術實時控制。首先需要掌握實時動態的資訊做決策,然後可以利用IT技術幫助你解決一部分的問題。比如採購發票財務不能直接付款問題,首先在採購方面有採購供應商的選擇,有制價部制定價格,當發票金額大於採購合同價格時,電腦拒絕付款,這樣IT技術就能夠防範一部分風險。

    西方發達國家現在利用資訊技術加強這種風險控制是非常多的。比如賣電腦的企業,電腦壞了以後要進行維修服務。一家國外企業為此建立了資訊庫,以前維修工一天只能維修兩到三家,現在用手機加數據庫的支援庫,客戶可以通過電話、因特網發送需求資訊。維修工通過支援庫在手機上接受資訊,被告知維修步驟,從而到第二家的時候很快結束工作。所以利用資訊技術可以大大規避操作風險。

    IT行業風險問題也很多,但IT確實能幫助我們進行有效的風險控制。現在很多的企業把企業內部管理過程分成三個迴圈,一個迴圈叫做業務迴圈,就是企業有一個叫做支付與付款的過程,企業把資金給了供應商,供應商把資源給了企業;第二個迴圈是轉換過程,就是在業務迴圈裏面,把買來的比如一些原材料,零部件裝成我們所需要的電腦賣出去了;第三個迴圈就是收款和銷售過程,這過程就是把産品和服務給了客戶,客戶把資金給了我們。

    李革:據我了解很多IT企業為了避稅形成了大量的賬外資産。無論是到銀行間接融資,還是出售股權直接融資,或者是改制完成以後去上市,都會對實際資産進行考核,如果現有資産是片面資産,那麼報表或者財務數據就不足以去實現目的了。IT企業要盡可能停止一些違法行為,盡可能地回避法律風險。過去的法律風險可能是由於政策和制度片面造成的,但是現在繼續存在以上行為的話,目前法律風險比其他財務風險可能還要更大一些。

    我個人認為必須要充實企業資本,IT行業普遍是資本規模偏弱的中小型企業,所以要採取適當的時機、適當的方法充實企業資本。同時,每年定期地出具對外具有法律效力的審計報告,在時機適當的時候提供給投資銀行,建立規範的企業形象。周春生:對IT企業來講,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風險的問題。比如説當公司傳聞影響公司股價就牽扯到了信譽風險的問題。加拿大北電財務的失敗是因為在股市發熱的時候沒有控制擴張帶來的風險。當北電有很強購買力時,可以用換股或增發股票的方式籌集購並的資金,收購大量的小型IT公司,不僅沒給他帶來任何協同重組效益,反而成了財務包袱,這也是風險。

    我認為企業面臨的風險有市場風險、價格波動風險、信用風險以及應收賬款面臨的風險,還有信譽風險、法律運作方面的風險等等。

    

    《北京現代商報》 2002年9月13日


長虹將成西部IT産業龍頭
IT業面臨新一輪“洗牌” 中國網路安全成“新星”
IT産品興起外包熱
巨頭在中國研發升溫 我國IT業得到什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