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業”打造實力湖南  

    編者按 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的湖南在市場經濟的角逐中,曾一度落後。但“愛吃辣椒、敢為人先”的湖南人奮起直追。

    今年上半年儘管洪水災害頻襲,但仍創造了新的“經濟加速度”:全省GDP增長9.6%,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17.3%,工業品産銷率達99.28%;財政總收入增長14.4%,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9%,增幅全國領先,均創歷史新高。

    對於湖南經濟的發展變化,本報記者進行了深入的採訪,寫出了“湖南經濟發展加速度”系列報道共四篇:《新農業打造實力湖南》、《工業化提升動力湖南》、《高科技鑄就活力湖南》、《大開放繪描魅力湖南》。從今天起陸續在本報一版推出,敬請讀者關注。

    “湖廣熟,天下足”這句民諺,説透了湖南“魚米之鄉”的內在魅力,説出了湖南農業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湖南的農村經濟只是傳統的糧豬型經濟。到2000年,居全國第3位的農村人口仍在耕種著只佔全國第23位的耕地,傳統的糧豬型經濟經不起市場競爭的大浪淘沙,出現了“一車湖南豬換回一車廣東水”的怪事。

    請看一組對比:1980年,湖南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220元,高出全國平均水準29元,居全國第7位,到1985年,開始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到1988年,排到了全國第14位,並從此到2000年間,一直在第12至17位間徘徊;到2000年,原先落後於湖南的浙江、江蘇、山東都趕了上來,就連近鄰湖北省也領先了。

    湖南的農業優勢沒有釋放出應有的能量。而要使巨大的能量釋放出來,就要真正轉變農業發展的思路。

    新思路創造新機遇:從“多的少不了,少的多不了”到“多的好起來,好的多起來”

    湖南農業一直呈現出“多的少不了,少的多不了”的特點——“農業人口多,耕地面積少”:全省6300多萬人口,72.5%的是農業人口,每人平均耕地僅0.9畝。不斷增加的農村人口與不可再生的耕地,構成了一對尖銳的矛盾;“農業開支多,農産品商品率少”。衡陽縣一農民算了一筆帳:他家兩季收入稻穀1400公斤,折1080元,直接開支680元,收支相抵僅余400元;此外則是“傳統産品多,特色産品少”。

    如何解決“多的少不了,少的多不了”的問題?在2001年11月召開的湖南省第八次黨代會上,省委提出了“新農業”與湖南農業要成為國家農業經濟主力軍的概念。

    何謂“新農業”?省委書記楊正午説: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基本目標,以增強農産品市場競爭力和促進農業産業升級為重點,面向國內外市場,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提高優質農産品比重、養殖業比重、農産品加工業比重、非農産業比重和非農人口比重,圍繞促進農業生産的專業化、商品化和區域化,開闢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新途徑。

    2001年12月,省長張雲川在省委經濟工作會上進一步闡述説:“新農業”就是要徹底打破傳統的農村經濟結構,著力在優化品質、推進産業化經營、培植龍頭企業和拓展農副産品市場四個方面下工夫。

    總之一句話,湖南要擺脫傳統的糧豬型經濟結構,必須走“板塊經濟”、“特色經濟”之路。

    省委、省政府關於湖南“新農業”概念的提出,其實際就是要“讓多的好起來,讓好的多起來,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民富起來”。

    思路決定出路。今年一開春,鬧春耕的氣氛就明顯散發著濃烈的市場氣息和科技意識:堅決壓縮了品質差、市場銷路不暢的劣質農産品,“特色農業”嶄露頭角:湘東、湘中抓住“長(沙)、株(洲)潭(湘潭)經濟一體化的機遇,重點發展了無公害蔬菜、時鮮瓜果、花卉苗木、畜禽産品和水産品的生産加工;湘北突出“湖”字特色,圍繞洞庭湖,重點發展無公害稻米、優質棉花、油菜、水果、水生蔬菜和特種水産、水禽養殖;湘南則利用“天然溫室”優勢,重點發展了無公害蔬菜、時鮮瓜果、油茶、烤煙、養殖等名特優農産品的生産加工;湘西則突出“山”字特色,重點發展無公害草食畜禽産品、優質水果、優質名茶、反季節蔬菜、藥材開發,發展生態旅遊農業;大中城市郊區重點發展了觀賞農業、休閒農業與設施農業。

    走馬湖南看農業,洋洋喜氣上心頭。具有鮮明區域特色格局的“新農業”令人興奮:以“南風窗”郴州市、永州市為代表的專供粵港澳地區的訂單農業、車間農業紅紅火火,一派繁榮。這裡緊鄰粵港澳,農産品可以夕發朝至,“在郴州釣的魚,到廣東人的廚房裏還在跳。”新鮮的就是時尚的,時尚的就有好效益。該市今年農産品訂單金額達20億元,出欄的草食牲畜如牛、羊等,分別比上年增長7.36%和12.4%。數量多了,價格不降反漲,每公斤均比上年增加了5至8元不等。桂陽縣今年種植的煙葉面積比上年大幅度增長,煙葉出售價格卻比上年提高了2元/公斤。特色農業讓農民得實惠,今年郴州市連續幾次遭受洪災襲擊,但上半年全市農民的每人平均現金收入比上年卻增加了5.4%,達到1233元。

    八百里洞庭也是一派生機,小而散的糧豬型農業經濟結構在這裡已難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以常德市為代表的“板塊式基地農業”,成片成片的歐美楊基地,一望無際的養殖基地會讓你感受到北方林區的氣息和草原風光。常德市今年規劃了“五個百萬畝”工程:發展100萬畝優質果林、100萬畝優質瓜菜、100萬畝高效水面、100萬畝歐美楊、100萬畝人工牧草和飼料糧。“五個百萬畝”工程使農業大市的常德經濟結構脫胎換骨。

    特色農業、板塊式基地農業和以長沙為軸心的服務大中城市的高效農業,初步實現了湖南“多的好起來,好的多起來”的理想,金健米業、亞華種業、唐人神肉製品、江永香柚、祁東黃花菜、隆回藥材、南山奶粉、臨武鴨、黑山羊等品牌開始馳名全國,規模空前擴大,政策、資金方面得到了更大支援。湖南省統計局針對“讓多的好起來、好的多起來”算了一筆帳,今年湖南僅結構調整這一塊,可使農業總産值增加60億元左右。

    新龍頭舞活新農業:從“錢從哪來,人往哪去”到“錢往農村投,人往城裏走” 

    “新農業”使湖南出現了“錢往農村投,人往城裏走”的變化。湖南各地全面實施了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帶動戰略,省級重點扶持的龍頭企業由去年的23家猛增到60家。目前,湖南重點扶持的年産值5000萬元以上的農産品加工企業已有240家,年産值過億元的47家。這些龍頭企業連接基地2000多萬畝,帶動550多萬農戶。省裏還重點抓了10大農産品批發市場的建設。

    資金從哪來?一是財政投入明顯增加。上半年投放的扶貧資金已達11.8億元,省政府還專門對5個農業現代化試點縣給予啟動資金500萬元,試點縣啟動各類項目111個、投入資金21.5億元。岳陽市縣兩級財政安排的支農資金比上年增長10%,信貸支農增長20%。二是政策的拉力激活了民間投資的熱情,目前,企業自籌和民間資金已佔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總投入的78.4%。郴州市25500多名幹部以資金投入參與農業結構調整,共投入資金24379萬元,每人平均0.95萬元。

    目前,湖南已集中建設了20個省級鄉鎮工業小區和300多個市縣級工業小區,接納了800多萬農村勞力,佔全省農村勞力的1/3。“輸出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片”。今年上半年,全省有510萬人走出農村、走進城市;上半年農民工資性收入已佔到農民收入增加額的58%。攸縣的49萬農村勞力中,今年進城務工的已近20萬。

    “新農業”促進了湖南農民增收、財政增長。今年上半年,農民的每人平均現金收入增長6.6%,是近10年來增長最快的;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9%,其中農民、農村創造的稅收增長32%。

    “新農業”再現了湖南農業經濟主力軍的風采,外商紛紛將目光轉向了這片希望的田野,農業投資項目紛至遝來,全省上半年合同利用外資和實際利用外資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66.7%和62.7%。岳陽市上半年簽訂100萬元以上的農業招商項目177個,總投資14.85億元,到位外資3.88億元;長沙市引進農業項目52個,引進資金10億元。

    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謝康生對記者説:“跳出農業才能走出農業的困難,走出田野才能真正看到田野上的希望。”

    《經濟日報》 2002年9月5日


中國傳統農産區大力發展設施農業
2002年農業科技跨越計劃確定19個項目
標準化建設:我國農業的又一場革命
中國增加農産品出口難度在加大
我國啟動重大科技專項 促進農産品深加工
經濟湖南借“道”突圍
五大動力驅動湖南投資快速增長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