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畜牧業形成“西繁東育”新格局  

    我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省在加快高海拔草地牧業生産經營改革的同時,鼓勵和引導農業區農民從牧區販運牛羊進行家庭育肥養殖,目前,全省畜牧業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農牧區優勢互補、效益共用的“西繁東育”新格局。

    “西繁東育”是青海省根據自身農牧結合的省情優勢,致力發展的一種牛羊反季節販運育肥從而提高牧業效益的生産模式。其具體做法是,每年冬春牧區牲畜膘情不良、出欄旺季或價格低廉時,將大量牛羊販運到自然條件較好、飼草料資源豐富的東部農區進行舍飼圈養育肥,待市場轉旺時再集中出售。這種緊盯市場變化、反季節育肥銷售的牧業經營方式風險小,形式活,週期短,效益高,深受農牧民歡迎。

    青海省畜牧廳草原處處長王海説,到目前,青海六州牧區八成以上的牧戶已實現定居放牧,全省85%的可利用草場也已承包到戶。草原牧民絕大多數已擺脫了“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全省牧業生産正由傳統的粗放型、頭數型向效益型轉變,廣大牧民群眾不再以牛羊多少論財富,而是將目光轉向科學放養和提高效益上。但是,隨著草地牧業的快速發展,青海牧區也出現了超載放牧導致草場退化,從而引起草畜矛盾突出等一系列不利於畜牧業發展的問題。為此,青海省將“西繁東育”作為牧區牲畜資源與農區飼草料資源優勢互補、效益共用的重點工程來抓,利用農區大規模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時機,鼓勵和引導農戶積極參與牛羊反季節販運育肥,在提高退耕種草效益、增加收入的基礎上減輕牧區草場壓力。

    地處湟水谷地的平安縣石灰窯鄉下河灘村是實施牛羊“西繁東育”的示範點。村支書冶庭山告訴記者,以“小群體、大規模、集中建設、分戶飼養”為模式的牛羊“西繁東育”項目給村民們帶來了福音。每年秋冬季節,村民們從牧區低價購進瘦弱牛羊,暖棚育肥三四個月後出欄。按現在的養殖規模,全村75戶示範戶每年可出售育肥羊4萬多只,利潤將在400萬元以上。村民韓進輝説,他家4口人,以前,他只知道在土地上忙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我現在有育肥羊240多只,每只240元購進的,育肥後每只能賣到350元以上,按這樣的規模一年育肥兩次,收入可不少哩。”

    縣畜牧局局長馬索南説,現在全縣從事牛羊販運育肥的農戶越來越多,“西繁東育”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牛羊育肥養殖的興起還帶動了全縣運輸、飼料等相關産業的快速發展,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海省畜牧廳廳長申忠玉告訴記者,“西繁東育”為青海省加快農牧區産業結構調整,增加農牧民收入,促進高原生態農牧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去年,全省有10個農區縣的近兩萬農戶成為牛羊販運育肥規模養殖戶,販運育肥總規模近124萬頭(只),實現純收入9000多萬元,投入産出比高達1:18。

    新華社 2002-4-5

    

    


薩希榮委員:重視草原畜牧業 促進西部大開發
韋鈺:實施"退牧還草"政策促進畜牧業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海東農區畜牧業異軍突起
畜牧業使農民去年每人平均增收35元
我國畜牧業從容面對入世挑戰
內蒙古確立發展“生態畜牧業”新思路
提高中國在國際畜牧市場的比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