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鈺:實施"退牧還草"政策促進畜牧業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3月7日下午,全國政協九屆五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大會執行主席是葉選平、阿沛阿旺晉美、李貴鮮、陳俊生、陳錦華、趙南起、白立忱、經叔平、周鐵農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出席會議,會議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趙南起主持。今天大會有12位政協委員代表陸續發言。以下是韋鈺委員代表的發言:

    我國作為發展中的農業大國加入世貿組織,面對更加嚴峻的挑戰,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大力發展畜牧業,無疑是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增加農牧民收入,應對“入世”挑戰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發揮畜産品“綠色”品牌和價格優勢,抓住“入世”機遇的客觀要求。

    然而,幾十年來,我國的畜牧業走了一條重數量、輕品質,低投入、高索取的粗放經營路子。長期不顧草原實際承載能力而不斷擴大養畜規模所形成的超載過牧問題,不僅導致我國廣大牧區草原生態環境嚴重惡化,而且也嚴重破壞了整個國家的生存大環境。

    去年8、9月間,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與科技部就這個問題赴新疆、內蒙古調研。我們了解到,新疆擁有5733萬公頃天然草原,佔全國天然草原的1/5。由於超載過牧等原因,低山和盆地的冬春草場已出現嚴重退化、沙化現象,高山亞高山的夏季草場也出現毒草蔓延的趨勢,毒草已由原來的不到20%,發展到現在的60%。雖然近年來各級政府在草場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人工草地、改良草地面積達到87萬公頃,但相對於5733萬公頃的天然草原而言,這畢竟是個小數。內蒙古擁有13億畝草原,佔全國草原面積的22%。近年來各級政府也在解決內蒙古防沙治沙等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做出很大努力,但同樣是由於超載過牧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加上連續4年大旱,目前草原嚴重沙化、退化和鹽漬化面積已達5.8億畝,佔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56.3%,每年還以1000萬畝的速度擴展。去年,蘇尼特左旗、烏拉特後旗等幾個純牧業旗已是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僅阿拉善盟就有近萬頭駱駝因旱而死,其他一些地方也有不少牧民因無草養畜,只好賣掉牲畜出外打工謀生。

    調研中,內蒙古一些幹部群眾反映,近些年各級政府對於沙丘的治理和生態防護林建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對草原保護的投入卻很少,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政策也不包括內蒙古牧區。建國以來,內蒙古草原草場建設資金投入累計僅為每畝7分錢。他們認為,內蒙古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應該放在草原上,而不是沙丘和防護林。僅治沙丘不保草原是抓了點放了面,僅種樹不養草是治標不治本。加之,有的樹種選擇不當,種後很難成活,即使成活又較多地消耗地下水,進一步惡化缺水狀況。現在看來,基層幹部群眾的這種説法確實值得我們反思。

    為了扭轉生態治理速度趕不上退化速度的狀況,為了切實把發展畜牧業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明確提出以改變生産經營方式為重點、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思路,結合各地特點,大力推行舍飼半舍飼養殖模式和牧區繁殖農業育肥的“北繁南育”模式,並在牧區實施了劃區輪牧、季節性休牧和圍封禁牧等措施。與此同時,一些牧業旗(縣)在進行多方面探索的基礎上,還大膽試行了“退牧還草”政策。其主要做法是:一方面通過休牧、禁牧等措施將牲畜從草原上退下來,指導牧民種植、調配優質飼草料進行舍飼圈養,對於水源嚴重缺乏不再適應人畜生存的地區已明確提出進行生態移民;另一方面對因此蒙受短期經濟損失或必須增加生産投入的牧民群眾,地方政府則視不同情況採取經濟補償或協調金融部門提供低息貸款來加以解決。

    當地實踐證明,對於大面積草原的生態治理而言,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退牧。只要停止放牧,草地植被兩三年時間就可以自然恢復,不用人工種草種樹來治理。對於畜牧業發展而言,退牧後實行舍飼圈養,也為利用科技提高養畜品質和效益提供有利條件。對於牧民群眾而言,採取退牧方法轉變靠天養畜、自然放牧的生産方式後,既有利於改善生活,也有利於通過科學化、市場化經營增加養畜收入,同時也有利於子女的教育和就業。根據我們對內蒙古部分“退牧還草”試點戶的調查,牧民群眾對這一政策均表示歡迎。

    目前的問題在於,無論是實行舍飼圈養還是生態移民,都需要增加資金投入,而我國西北部地區尤其是牧區,多屬貧困地區,並且連年遭受自然災害,如果沒有國家政策的支援,僅靠地方財力,只能是抓幾個試點,難以全面推廣實施。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當前在我國廣大牧區實施“退牧還草”政策,是促進畜牧業和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發展的根本性的措施。國家應把促進畜牧業和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發展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下決心參照黃土高原區退耕還林的辦法,在我國西北部廣大牧區實施“退牧還草”政策。

    中國網2002年3月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