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産亟待搶救保護

    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將於近期啟動,主要任務是面向全國各個民族與特色區域進行文化遺産的考察和記錄其資料等工作,準備採用文字、攝影、電視等方式記錄,並陸續將其製作成電視片播映或編輯成圖書出版。全國及各地民間文藝家協會的5000余名會員將參與這一工程。這是目前中國在全國範圍內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的最大規模的系統考察。

    

    目前國際上文化遺産的概念不僅僅是傳統的文化與自然遺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于2000年正式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項目。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産即是具有代表性和藝術價值的傳統工藝與傳統民間文學。中國已經有長城、故宮等28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名錄》,在全世界排名第三,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目前只有中國最古老的戲劇藝術形式——崑曲這一個項目被列入該名錄。

    

    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研究室主任喬曉光認為,由於歷史文化悠久與多民族等因素,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極為豐富,包括各類戲曲和相關的面具、道具、服飾製作工藝;民族、民間舞蹈、節日舞蹈、祭祀舞蹈、禮儀;民族、民間音樂以及樂器製作工藝;各種民間美術、傳統工藝、手工藝,如織染、刺繡、雕刻、陶藝、剪紙、年畫等等。

    

    改革開放為保護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産注入活力,通過在國內外舉辦展覽的形式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但隨著全球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文化遺産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衝擊。

    

    考察活動組織者、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向記者介紹説,此前天津文化界曾因舊城拆遷改造組織過幾次大規模的文化遺産考察活動,各界有識之士早已自覺地投入了考察和記錄現存文化遺産的工作,並獲得了豐碩成果。馮驥才説,我國目前雖然有《文物保護法》,但是還沒有《文化保護法》,如果舉建築為例,現在只有皇家、宗教等建築屬於文物保護範疇,而大量歷史名城與歷史街區的民居建築則都不屬於文物保護的範疇,全國城鄉正處於加快發展時期,許多同樣具有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建築群都面臨著急劇消亡的厄運。許多民間、民俗文化的傳承已然斷脈,比如雲南納西族民間樂手相繼謝世,將使得納西古樂面臨絕續之虞。

    

    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對於文化遺産,搶救是第一位的。儘快制定相關法規更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工作。日漸珍稀的文化遺産正在日益經受著侵蝕、削弱,亟待加大搶救和保護的力度,對此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投入。文化遺産今後應向文化産業轉化,一旦形成品牌效應,將推動旅遊業等産業的發展,這將是保護文化遺産的一條有效途徑。

    

    

    《光明日報》 2002年1月20日


專家呼籲:大運河文化遺存不能再拆了
文化評論:失去神韻的周莊
我國第一本文化“藍皮書”面世
我國第一本文化“藍皮書”面世
成于三次文化高潮 專家破解武當山民歌匯聚之謎
暴力文化猛于虎 美國教育體制漏洞百齣
成于三次文化高潮 專家破解武當山民歌匯聚之謎
感受夏威夷的多樣文化
拉奧孔:幸福還是痛苦——西歐文化考察之十
哈佛大學的博物館文化
國僑辦文化、智力扶貧帶活甘肅積石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