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詩人孫道臨

     一家住“諾曼底公寓”

    影片《早春二月》裏的“蕭澗秋”一角因孫道臨的成功飾演,曾迷倒過整整一代青年人。彈指一揮間,40年過去,今日“蕭澗秋”又登上了上海的越劇舞臺,吟唱起儒雅動聽的“尹派”越調。當然,吟唱者不是孫道臨,但孫道臨卻義不容辭擔當起了該劇的總顧問———這大概,一則是因為他出演過這部小説的電影版,二則大家都沒忘記他還是越劇界的女婿———媳婦娘家有事,女婿鼎力襄助,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啦!

    冒著酷熱,趁著孫先生出差間隙和他約定了採訪時間。

    孫先生家住上海西區武康大樓。這幢公寓大樓在上海頗有名氣,老上海都知曉“霞飛路”西頭有一幢巨艦般的“諾曼底公寓”乘風破浪似的屹立在現今的淮海路與武康路交岔口上。大樓從建成至今大約有七十多個年頭了,雖然飽經滄桑,卻依然散發著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物所固有的那種羅曼蒂克氣質。

    穿過川流不息的淮海路,很容易就找到了它那寬暢的大門。

    孫先生家的客廳不大,一組沙發圍成一個溫馨的會客區。幾座頂天立地的書櫥沿墻而立,把個20平方米左右的空間幾乎佔滿了。好在朝南是一堵全透明的落地景觀窗,窗外是一如半間客廳大小的陽臺,擺滿了先生平時栽種的綠葉植物。舉眼望去,這些綠色盆栽植物又與路對面一幢白色建築物大院內綠地連成一體,讓你感到坐擁在孫先生的客廳裏,仿佛就像是置身於綠樹成蔭的寬敞庭院裏,給人以十分清新舒暢之感。孫先生告訴我,就為了這片難以割捨的美麗綠色,他在此一住就是近30年,從沒動過搬遷他處的念頭。他告訴我,對面那白色建築是孫中山先生夫人宋慶齡的故居。難怪那裏綠樹成林,鬱鬱蔥蔥,安靜又寧靜呢,即使淮海路上的喧鬧也無法干擾破壞這片綠色帶給人們的幽雅和寧靜。

    或許正是這片在喧鬧都市裏難能尋覓的寧靜,給孫道臨先生創造了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與創作空間。他在這裡醞釀劇本,構思鏡頭,或準備明日的臺詞……於是有了我們熟知的“李連長”、“覺新”、“張伯翰”、“李俠”、“江梅清”、“蕭澗秋”、“李四光”等一系列著名的電影人物形象。

    二揮之不去的“鐵路情結”

    孫先生如今已是國際影壇知名人物,然而他對此卻不以為然。這從書櫥內各種獎牌獎盃被他隨意地擺放可察覺到這一點。他關注的是眼下正在進行的創作,尤其是花費了他36年時間醞釀創作、執導的電影《詹天佑》。為了這部影片,年近八十高齡的他,三年來不顧天寒地凍,炎炎烈日,走南闖北,沿著整個中國鐵路線幾乎跑了一圈,體驗詹天佑百年前修建鐵路的甘苦,尋找有關詹天佑點點滴滴創作素材。

    當我們坐下來開始聊起電影的話題時,孫先生首先就提到了這部《詹天佑》。

    問孫先生為什麼這麼執著于詹天佑的創作,他的回答極其簡單:“為了表現詹天佑鍥而不捨的精神!我們國家目前的改革開放太需要他這樣的精神了!”

    對於一個把創作當作莫大精神享受的人來説,還有什麼比創作更能誘惑他的呢!早在20世紀六十年代,孫先生在北影參加拍攝《早春二月》時,大導演淩子風就有意邀他出演正在籌劃拍攝的《詹天佑》。豈料,這一邀請正中孫先生的下懷。孫先生父親早年也是留學歐洲攻讀建築的留學生,回國後出任某鐵路廠廠長之職。因此,兒時的孫道臨就少不了飽覽了父親書櫥裏有關鐵路的圖書。隨著年齡的增長,父親的教誨,家庭的熏陶,日積月累,“鐵路”成了孫先生一生中重要的內容。後來,孫先生成為一名頗有成就的電影藝術家後,親自出演或執導拍攝一部有關鐵路的影片,自然成了他心頭永遠揮之不去的創作“情結”。

    可是,風雲多變幻,六十年代他演的“蕭澗秋”還沒等和觀眾正式見面,就被某些人定上莫須有的“罪名”打入冷宮。一介書生“蕭澗秋”能定罪,曾在清政府擔任鐵路官員的“詹天佑”能上銀幕嗎?至此,詹天佑的藝術形象只能深深地埋藏在心間。這一埋就是三十多年,直到1998年,孫先生才有了了卻這一“鐵路”情結的機會———鐵道部和丁關根同志給予上影最大的支援。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影片《詹天佑》終於在今年三月完成了最後的剪輯配音等後期製作。

    “如果暑期就能將影片公映,讓青少年早點看到影片,那該多好哇!”説到此,孫先生頗有點焦慮,“詹天佑所做的事,不只是簡單修建幾條鐵路的問題,他修鐵路為的是擺脫外國列強對中國的控制,鐵路是和政治、經濟、軍事分不開的,是國家的命脈……這是振奮我們民族精神的大事啊!”

    三如果沒有黃宗江……

    孫先生早年就讀燕京大學,攻讀哲學專業。這位性格內向且有點靦腆的青年,課餘喜歡閱讀文學作品,常寫些散文、朦朧詩之類的習作發表在校刊上,抒發他對祖國的命運和前途的憂慮,譬如:“我讚美幻覺的勇敢,但今夜終於是低氣壓的夜……”或許正是這一點“詩人氣質”和他內心積鬱的憂思,被他老同學黃宗江所發現察覺,並認為可“利用”之,便開始約他翻譯劇本,然後再為他“度身定做”設計一個角色———《大團圓》裏的“老三”,巧妙地將他引領上舞臺。後來該劇又被金山看中,要拍電影,於是孫道臨又自自然然隨著“老三”走上了銀幕。每每説到這些,孫先生總要非常感慨地來一句:“如果沒有黃宗江……”

    而老友黃宗江對此説法卻不以為然,説:“據他年輕時成長的軌跡,似應成為一個詩人,或哲學家,卻誤入劇壇、影壇。據他説是我指定的。是的。對此,我實有一絲歉意……”可是當他看到孫道臨日後在影壇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時,他又情不自禁露出了“一絲得意”勁。是的,“如果沒有黃宗江”,孫先生説不定真的會成為一個哲學家或詩人,但影壇上卻就此少了一個頗具“詩人”氣質的電影藝術家。是的,還是他的“同歲、同窗、同行、同鄉”黃宗江徹頭徹尾徹裏徹外了解他:“孫道臨是一首詩,是一首舒伯特和林黛玉合寫的詩。”

    四孫道臨是一首詩

    對此,孫先生雖然沒有表示出任何認可的跡象,但他的所作所為卻又無不證明老同學的這一比喻是極其精妙而準確到位的。

    “在家門的水井邊,有一棵菩提樹,在它濃蔭下面,我做過無數甜夢……”1942年,20歲的孫道臨自看了描寫舒伯特的影片《未完成的交響樂》後,對片中這首略帶憂傷的插曲《菩提樹》久久不能忘懷,影片中一個充滿詩意的場景更是永久地留存在他的心中:舒伯特披著黑色斗篷,坐在菩提樹下,風吹著他的頭髮,“我曾在那樹皮上面,刻下無數愛的語句,無論快樂或憂愁,我都在那裏留連……”

    孫道臨説,那時北平被日本侵略軍佔領,他又不願留在日本人統治下的大學校園,輟學,加上父親失業,生活失去經濟來源,這使他的精神極度混亂,不知今後走哪條路。他真希望世間真有這麼一棵美麗的菩提樹,在沉沉黑夜裏,坐在它下面,閉上雙眼,尋求片刻的安寧。

    在父親的勸説下,年輕的孫道臨還是找到了他的“菩提樹”———拿起牧羊鞭,仰臥在山坡的小樹下,開始了以牧羊售奶口的艱辛生活。

    自打那以後,他無論做什麼,演劇,拍電影,舒伯特的歌總是一直伴隨著他,“他使我感到自己並不過分孤獨,使我知道生活原不可能是一場緋紅色的夢,許多人都同樣不時要在悲傷苦悶中掙扎,尋求自己的路。”

    在天地萬物變化間,舒伯特給他以希望和安慰,而他又以他的藝術創作才華給人民大眾送去詩人般的激情和春天的歡樂!他為“哈姆萊特”配音的那段關於生死的臺詞,簡直成了獨白的經典;“蕭澗秋”雖然經過十多年的磨難,但他那充滿書卷氣的憂鬱神情卻不知撥動了多少個“陶嵐”的情弦!據説“蕭澗秋”脖頸上那條不起眼的深色長圍巾在當時成了市場的搶手貨———青年男女情不自禁都選擇它作為表達愛情的互贈禮品。更有許多癡情的傻女子把“蕭澗秋”和孫道臨“合二而一”,給他寫去一封又一封情書,癡癡地等候在電影廠的門口,只是希望能一睹他那瀟灑的身影和他那略含一絲憂鬱的眼睛。

    孫先生將舒伯特對世間的愛融入他的角色,又化作他那深邃的詩情傳遞給喜愛他的無數觀眾。這,或許就是孫先生藝術風格的魅力所在。

    “對戲曲,我是個門外漢……”孫先生儘管有此一説,但當他看了夫人王文娟演的越劇《孟麗君》後,竟然不顧拍攝資金難籌的現狀,籌劃起將其拍成一部多集戲曲電視劇的計劃。這大概,一則是孫先生的確喜歡上了孟麗君這個智勇雙全的奇特女子,二則是夫人王文娟也對這個戲像著了魔似的喜歡,經常對他講一定要根據原著,再編一部電視連續劇。

    改劇本,不難。難的還是資金。

    “將近三年的時間,文娟為此奔走不息。有人答應了又反悔,有的甚至合同簽了也不算數。還有的要我們等一等,到某年某月一定兌現,到時候卻又提出些令人無法接受的條件,實質乃是為了推脫……”後來幸好有位好心的房産商慷慨資助,“孟麗君”總算伴隨著那幽雅動人的越調走進千家萬戶的熒屏。如果誰有機會能觀賞到這部《孟麗君》,除了細細聆聽品味王文娟那動人的唱腔外,另外,可別忘了再注意傾聽一下那片尾的插曲:

    ……人海茫茫,

    有多少深情真義,

    釋放光芒,

    悲哀時給你撫慰,

    軟弱時給你力量。

    這可是詩人孫道臨特意為該劇而寫的呀!是不是既有詩意又有哲理?

    孫道臨是不是一首詩,是舒伯特和林黛玉合寫的詩?你説呢?

    採訪臨近結束,孫先生要我替他呼籲一下,趕快組織起更多的詩歌朗誦會。明日他即將啟程去南方某市,為的就是參加一個詩歌朗誦會,他要用祖國豐富的文化遺産告訴年輕的一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生活中惟有充滿詩的激情,那才是一個真正充滿希望,有著美好前景的民族和國家。

    孫道臨先生準備將今後的畢生精力,全部投入到組織“詩歌朗誦”這一偉大的藝術工程中去……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08月2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