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JAZZ好像一隻蝴蝶飛進我們的窗口

     有一首著名的爵士風格歌曲《斷翅的蝴蝶》曾經流行一時,而現實生活中爵士樂卻像一隻振翅的蝴蝶正向我們撲面而來。

    爵士樂在中國一直是不溫不火的狀態。1993年,酷愛爵士樂的德國人霍悟道先生發起了中國第一個大規模的“爵士節”——“北京爵士樂集萃”,連辦七年,發展了不少爵士迷,至去年的第八屆時停辦。爵士樂在經歷過一年的“沉寂”後,日前,不僅霍悟道重整旗鼓,宣佈將於10月份與中山公園音樂堂合作舉辦“紫禁城國際爵士音樂周”,而以往與霍悟道合作舉辦“北京爵士樂集萃”的伊人文化公司也意欲于11月再舉“爵士節”大旗,據稱另有海外人士正積極籌措于秋天開張新的爵士音樂節……今秋北京無疑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爵士樂高潮。至於在密集的爵士樂轟炸中,這種音樂樣式能否為更普遍的人群接受,甚至逐漸開始像它風靡西方一樣,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還有賴於對爵士樂更為直接的了解。

    ■霧裏看花——什麼是爵士樂

    每逢“爵士節”來臨,媒體向公眾推介爵士樂的概念時,往往使出渾身解數反而越説越糊塗。如果按照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它是非洲黑奴將其祖先音樂中的節奏和調式帶到新大陸,與白人傳統相結合産生的一種音樂形式,“往往是即興的,由非洲裔美國人發揚光大,同時受歐洲和聲論與非洲複雜節奏的影響。”這實在是和沒解釋差不多。

    其實,一場汗流浹背的現場爵士樂演奏是親近爵士樂最好的方式,效果比聽多少張CD都要直接。因為即興演奏和表演者身體隨音樂節拍擺動所顯示的強烈節奏感是它的最大特徵。日前,在主辦方專門為紫禁城國際爵士音樂周召集的一次談話中,諸位致力於爵士樂演出、創作、教育的知名人士對於“什麼是爵士樂”的話題討論互有補充,有助於我們加深對它的認識。多年堅持創作和演出的爵士音樂家劉元説:“不了解爵士樂的觀眾只能聽到旋律,熟知爵士樂的觀眾才能聽到它的魅力——旋律之外的變化,也就是即興演奏;”資深音樂人梁和平認為“爵士樂是自由”;解放軍樂團爵士樂手杜銀蛟説,“爵士樂是演奏家與創作者融為一體、社會理想與音樂理想融為一體,它與古典音樂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著重表現的是演奏家當時的狀態,而後者只能是照搬、讀譜。”

    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説,爵士樂更多的是一種情緒,不同的人對它有不同的感受。許多鍾愛它的樂迷往往是聽過、喜歡了,才知道原來這就是Jazz。其實,爵士樂已更多地被當做音樂素材而廣泛運用,體育節目、電視新聞片尾曲中也能找到它的影子,只要你留心,就會發現爵士樂已經無所不在了。

    ■若即若離——爵士樂在北京

    爵士樂産生已有近百年曆史,在西方風行不衰。這種由鋼琴、吉他、鼓、貝斯、薩克斯、小號等演奏的音樂目前已發展到極為多元,形成古典、現代、混合、酸性爵士樂等多種風格。而它在中國的發展還剛剛起步。

    以北京為例,10多年前,酷愛jazz的外國人首先把它介紹進來,在北京音樂圈中交流。隨著1993年“北京爵士樂集萃”的舉辦,頗是推動了爵士樂在京的流行。1997年、1998年酒吧生意紅火,市場對爵士樂需求量猛增,帶動了其創作及演出隊伍的壯大,更多的人正是通過酒吧結識爵士樂的。近幾年,北京先後有幾所高等音樂學府開設了爵士樂專業。但是爵士樂始終未在北京形成火爆之勢,儘管一直在發展,當去年“爵士節”停辦時,真正牽掛它的仍只是少數人。目前,活躍在各處進行爵士樂演奏的樂隊有:劉元樂隊、莫瑞龍三重奏、杜銀蛟樂隊等。

    ■文/實習記者 楊文傑 臧歆春

    文化旁白

    ■漁家傲

    小資情調的背景音樂

    有一代人從小就憤怒聲討小資情調與生活方式,儘管他們那時就對冬妮亞抱有朦朧的好感,儘管他們那時就暗自嚮往著歌聲裏的“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

    那一代人後來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日子,冬妮亞和美酒加咖啡都不再是海市蜃樓。於是從吃喝到穿戴、從汽車到洋房,小資情調如火如荼地蔓延開來,並不自覺地傳染給下一代。

    曾經站在街邊怒吼“一無所有”的憤者們,曾經哼唱“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慢慢睜開你的眼睛”的大學生們,甚至曾經迷戀過“四大天王”和“小虎隊”的孩子們,現在幾乎都歸到了Jazz文化的麾下:一邊揮霍著酒吧裏的花樣年華,一邊回味著餘音在耳的《花樣年華》。那種旋律是悠閒而不激烈的、是優雅而不狂熱的、是幽遠而不世俗的,正迎合了小資們物質溫飽之後追求精神生活更高標準的心態,在一段時間內越來越有市場似乎已成必然。

    小資們已經不喝涼白開了,他們常以咖啡的名義蜷縮在星巴克的屋檐或自家的吧臺裏;小資們已經不吃紅燒肉了,他們是沙拉、生魚和比薩餅的饕餮者;同樣,小資們已經聽不慣那些所謂的民歌、金曲和偽劣搖滾了,他們迷戀的背景音樂是打著格調烙印的Jazz。

    沉醉在小資情調中或嚮往著小資生活方式的人永遠是多數,有這些人在,Jazz不會寂寞。

    流行文化中的爵士

    ■電影中的爵士 王家衛的《花樣年華》讓古老的爵士歌手Nat King Cole一下子迷倒了中國觀眾。無獨有偶,《珍珠港》中給空軍小夥子們出征前和護士歡聚的溫馨場面配樂的正是爵士。還有《卡薩布蘭卡》中那曲傷感的《Time goes by》、《廊橋遺夢》中男歌手強尼哈特曼所唱的《For All We Know》、《I See Your Face Before Me》,有濃厚藍調色彩的黛安娜華盛頓演唱的那首《Soft Wind》, 《西雅圖夜未眠》中路易阿姆斯特朗的爵士名曲《Makin’ Mhoopee》 、《新娘不是我》中美國歌王Bennett 的《The Way You Look Tonight》,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愛在紐約》中悲情歌后Billie Holiday演唱的《They Can’t Take That Away From Me》, 科波拉的《棉花俱樂部》、馬丁斯科賽斯的《計程車司機》……用爵士配樂的電影數不勝數。

    ■小説中的爵士 有很多人是因為村上春樹而愛上爵士的,正如有人因為看了《挪威的森林》開始尋找The Beatles的歌。村上是個爵士和搖滾樂迷,他習慣於把爵士樂的人名和曲目像日常生活用品名稱似的大肆散佈在他的文字中,再加上他經常撰寫與爵士情緒相近的小説情節,喜愛村上春樹小説的人很難抗拒文字中爵士的誘惑。 説爵士不能不提劉索拉,當年她的小説《你別無選擇》在如今看來依然“先鋒”,她所熱愛的爵士卻依然不為廣大聽眾熟悉。可是相信看了她的新書《行走的劉索拉》的人會為她筆下描述的爵士、藍調所吸引。

    ■流行音樂中的爵士 在這個多元文化的時代,爵士元素越來越多地被採納,流行音樂、搖滾樂、古典音樂、紅透全球的Hip-pop,其中都有著爵士的影子。Radiohead的新作《KID A》,Kenny G的薩克斯,竇唯的譯樂隊,順子的新專輯《...and music’s there...》,丁薇的《斷翅的蝴蝶》……其實,爵士的獨特魅力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和喜愛。

    《北京青年報》 2001年8月12日

    JAZZ好像一隻蝴蝶飛進我們的窗口

    

    

    

    

    有一首著名的爵士風格歌曲《斷翅的蝴蝶》曾經流行一時,而現實生活中爵士樂卻像一隻振翅的蝴蝶正向我們撲面而來。

    爵士樂在中國一直是不溫不火的狀態。1993年,酷愛爵士樂的德國人霍悟道先生發起了中國第一個大規模的“爵士節”——“北京爵士樂集萃”,連辦七年,發展了不少爵士迷,至去年的第八屆時停辦。爵士樂在經歷過一年的“沉寂”後,日前,不僅霍悟道重整旗鼓,宣佈將於10月份與中山公園音樂堂合作舉辦“紫禁城國際爵士音樂周”,而以往與霍悟道合作舉辦“北京爵士樂集萃”的伊人文化公司也意欲于11月再舉“爵士節”大旗,據稱另有海外人士正積極籌措于秋天開張新的爵士音樂節……今秋北京無疑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爵士樂高潮。至於在密集的爵士樂轟炸中,這種音樂樣式能否為更普遍的人群接受,甚至逐漸開始像它風靡西方一樣,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還有賴於對爵士樂更為直接的了解。

    ■霧裏看花——什麼是爵士樂

    每逢“爵士節”來臨,媒體向公眾推介爵士樂的概念時,往往使出渾身解數反而越説越糊塗。如果按照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它是非洲黑奴將其祖先音樂中的節奏和調式帶到新大陸,與白人傳統相結合産生的一種音樂形式,“往往是即興的,由非洲裔美國人發揚光大,同時受歐洲和聲論與非洲複雜節奏的影響。”這實在是和沒解釋差不多。

    其實,一場汗流浹背的現場爵士樂演奏是親近爵士樂最好的方式,效果比聽多少張CD都要直接。因為即興演奏和表演者身體隨音樂節拍擺動所顯示的強烈節奏感是它的最大特徵。日前,在主辦方專門為紫禁城國際爵士音樂周召集的一次談話中,諸位致力於爵士樂演出、創作、教育的知名人士對於“什麼是爵士樂”的話題討論互有補充,有助於我們加深對它的認識。多年堅持創作和演出的爵士音樂家劉元説:“不了解爵士樂的觀眾只能聽到旋律,熟知爵士樂的觀眾才能聽到它的魅力——旋律之外的變化,也就是即興演奏;”資深音樂人梁和平認為“爵士樂是自由”;解放軍樂團爵士樂手杜銀蛟説,“爵士樂是演奏家與創作者融為一體、社會理想與音樂理想融為一體,它與古典音樂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著重表現的是演奏家當時的狀態,而後者只能是照搬、讀譜。”

    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説,爵士樂更多的是一種情緒,不同的人對它有不同的感受。許多鍾愛它的樂迷往往是聽過、喜歡了,才知道原來這就是Jazz。其實,爵士樂已更多地被當做音樂素材而廣泛運用,體育節目、電視新聞片尾曲中也能找到它的影子,只要你留心,就會發現爵士樂已經無所不在了。

    ■若即若離——爵士樂在北京

    爵士樂産生已有近百年曆史,在西方風行不衰。這種由鋼琴、吉他、鼓、貝斯、薩克斯、小號等演奏的音樂目前已發展到極為多元,形成古典、現代、混合、酸性爵士樂等多種風格。而它在中國的發展還剛剛起步。

    以北京為例,10多年前,酷愛jazz的外國人首先把它介紹進來,在北京音樂圈中交流。隨著1993年“北京爵士樂集萃”的舉辦,頗是推動了爵士樂在京的流行。1997年、1998年酒吧生意紅火,市場對爵士樂需求量猛增,帶動了其創作及演出隊伍的壯大,更多的人正是通過酒吧結識爵士樂的。近幾年,北京先後有幾所高等音樂學府開設了爵士樂專業。但是爵士樂始終未在北京形成火爆之勢,儘管一直在發展,當去年“爵士節”停辦時,真正牽掛它的仍只是少數人。目前,活躍在各處進行爵士樂演奏的樂隊有:劉元樂隊、莫瑞龍三重奏、杜銀蛟樂隊等。

    ■文/實習記者 楊文傑 臧歆春

    文化旁白

    ■漁家傲

    小資情調的背景音樂

    有一代人從小就憤怒聲討小資情調與生活方式,儘管他們那時就對冬妮亞抱有朦朧的好感,儘管他們那時就暗自嚮往著歌聲裏的“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

    那一代人後來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日子,冬妮亞和美酒加咖啡都不再是海市蜃樓。於是從吃喝到穿戴、從汽車到洋房,小資情調如火如荼地蔓延開來,並不自覺地傳染給下一代。

    曾經站在街邊怒吼“一無所有”的憤者們,曾經哼唱“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慢慢睜開你的眼睛”的大學生們,甚至曾經迷戀過“四大天王”和“小虎隊”的孩子們,現在幾乎都歸到了Jazz文化的麾下:一邊揮霍著酒吧裏的花樣年華,一邊回味著餘音在耳的《花樣年華》。那種旋律是悠閒而不激烈的、是優雅而不狂熱的、是幽遠而不世俗的,正迎合了小資們物質溫飽之後追求精神生活更高標準的心態,在一段時間內越來越有市場似乎已成必然。

    小資們已經不喝涼白開了,他們常以咖啡的名義蜷縮在星巴克的屋檐或自家的吧臺裏;小資們已經不吃紅燒肉了,他們是沙拉、生魚和比薩餅的饕餮者;同樣,小資們已經聽不慣那些所謂的民歌、金曲和偽劣搖滾了,他們迷戀的背景音樂是打著格調烙印的Jazz。

    沉醉在小資情調中或嚮往著小資生活方式的人永遠是多數,有這些人在,Jazz不會寂寞。

    流行文化中的爵士

    ■電影中的爵士 王家衛的《花樣年華》讓古老的爵士歌手Nat King Cole一下子迷倒了中國觀眾。無獨有偶,《珍珠港》中給空軍小夥子們出征前和護士歡聚的溫馨場面配樂的正是爵士。還有《卡薩布蘭卡》中那曲傷感的《Time goes by》、《廊橋遺夢》中男歌手強尼哈特曼所唱的《For All We Know》、《I See Your Face Before Me》,有濃厚藍調色彩的黛安娜華盛頓演唱的那首《Soft Wind》, 《西雅圖夜未眠》中路易阿姆斯特朗的爵士名曲《Makin’ Mhoopee》 、《新娘不是我》中美國歌王Bennett 的《The Way You Look Tonight》,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愛在紐約》中悲情歌后Billie Holiday演唱的《They Can’t Take That Away From Me》, 科波拉的《棉花俱樂部》、馬丁斯科賽斯的《計程車司機》……用爵士配樂的電影數不勝數。

    ■小説中的爵士 有很多人是因為村上春樹而愛上爵士的,正如有人因為看了《挪威的森林》開始尋找The Beatles的歌。村上是個爵士和搖滾樂迷,他習慣於把爵士樂的人名和曲目像日常生活用品名稱似的大肆散佈在他的文字中,再加上他經常撰寫與爵士情緒相近的小説情節,喜愛村上春樹小説的人很難抗拒文字中爵士的誘惑。 説爵士不能不提劉索拉,當年她的小説《你別無選擇》在如今看來依然“先鋒”,她所熱愛的爵士卻依然不為廣大聽眾熟悉。可是相信看了她的新書《行走的劉索拉》的人會為她筆下描述的爵士、藍調所吸引。

    ■流行音樂中的爵士 在這個多元文化的時代,爵士元素越來越多地被採納,流行音樂、搖滾樂、古典音樂、紅透全球的Hip-pop,其中都有著爵士的影子。Radiohead的新作《KID A》,Kenny G的薩克斯,竇唯的譯樂隊,順子的新專輯《...and music’s there...》,丁薇的《斷翅的蝴蝶》……其實,爵士的獨特魅力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和喜愛。

    《北京青年報》 2001年8月1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