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彈: 加強立法 保護長城  

     北京市郊一片山嶺上,一段明代前古長城被人挖去磚石,做了植樹用的“魚鱗坑”,墻體遭損毀,植被被破壞。這片山嶺當地人稱作北嶺,明代地圖上標的是“長城嶺”,極有研究價值,專家正對其修建的年代、規模、形制及城磚的燒制和殘留情況作進一步考察,一旦被破壞,研究便無從著手。近年來,在其他一些地方類似的事件也不時發生,造成一些無法彌補的缺憾,實在令人焦慮。

    

    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工程。它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豐碑,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歷史和文化價值舉世無雙。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經過無數次天災、戰亂與人禍,長城已受到極大損壞。據我國長城學專家董耀會介紹,目前長城只有1/3修復和保護基本完好,另有1/3殘破不全,1/3不復存在。從保存情況看.北京地區的長城還較為完整,但不連續的中斷現象也很嚴重,有遞增地段的城體、敵臺等已完全坍塌。

    

    歷代王朝為保護北京,在其北部屏障燕山山地修建了數道長城,明代以前有燕長城、隋長城,明代時又在部分舊長城的基礎上,築起更加堅固、雄偉的明長城。明長城是世界上佔地最為廣闊的古文明遺址,長期以來卻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雖然有幾處遺址被開發作了景點,但剩下的卻幾近荒廢。長城,決非僅僅是八達嶺、司馬臺、慕田峪等著名景點,作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古長城,真正的主體恰恰是那些盤旋在高山峻嶺之間的殘墻斷壁,它們都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長城遺址”的組成部分。千百年來的自然侵蝕和人為損毀,這些遺址已是在風雨飄搖中,如不再加強保護,任其毀壞,必將消失。

    

    為了保護長城,前年7月我國22位科學家提出建設長城綠化系統工程的倡議,建議在長城兩側植樹種草,防風固沙,保護長城。通過實施這一工程,使古長城成為為人們造福的綠色長城。北京市積極響應這一倡議,於今年開始啟動了山區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工程。

    

    建設長城綠化系統、建立綠色生態屏障,為的是改善生態環境,更好地保護長城,保護好祖先留下的無比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本是一個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好事。然而,由於缺少有效地監督,竟然出現了“搞綠化傷及古長城,長城石壘了魚鱗坑”的怪事,實在有違開展這項工程的初衷。怎能容忍這種“就地取材、毀我長城”的愚蠢行為發生。

    

    長城是一座經過歷代加固和修繕的偉大工程,歷代都極為重視長城的保護。清政府曾頒布過用於保護長城的法令和措施,禁止私自偷挖長城磚塊。黨和政府極為重視長城的保護,1984年鄧小平同志親自發出開展“愛我中華、修我長城”活動的號召,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修復了山海關、嘉峪關等長城重點景區,並使古長城的1/3地段得到修復和保護。

    

    但是,由於長城範圍太廣,又多處在人煙稀少、人口素質較低的地域,要讓人們更加自覺地保護長城,杜絕毀壞長城的事件繼續發生,還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幫助人們認識保護長城的重要意義,同時還需要制定專門的法規,明令禁止任何盜挖長城磚石的行為,用法律的力量保護長城。

    

    誠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埃德蒙.莫卡拉所言,“如果在破壞了萬里長城之後,建造一個複製品。那個珍貴的遺産就永遠地消失了。金錢是無法買到這麼珍貴的文化遺産的。”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無價之寶,我們必須善加保護,為後世子孫留下這份寶貴的財富,為人類保護好這份珍希的遺産。

    

    

    人民網 2002年3月28日


性感文化無處不在 "性"襲擊美國中學
孔子故里推出“文化遊”
台灣的檳榔文化(圖文)
文化部將出臺三項措施推進文化經紀業發展
文化部修訂“文華獎”評獎辦法
文化評彈:破壞古物必受嚴懲
納西族致力將瀕危的東巴文化搶救在"活人"身上
人大代表為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獻策 
文化評論:喜聞鼓樂鐘聲再起
文化評論:失去神韻的周莊
文化評論:不許在泰山頭上動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